中国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述评*①
2019-02-19舒俊
舒俊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2)
自从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后,我国出现了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热潮。开展中国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可以丰富发展文化软实力基础理论,有助于把握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状况与结构特征,进一步理清文化软实力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回顾已有文献,中国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区域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行业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现将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一、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
学界对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有的研究还开展实证调查得出了相关结论。在评价路径的选取上,已有研究更多地采用了资源统计型评价路径,民意调查型评价路径亦有所涉猎。
(一)基于资源统计型评价路径的研究
资源统计型评价路径是通过统计与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的文化资源来评价文化软实力的大小和强弱,其数据来源多为统计数据。有学者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包括文化生产力、文化保障力、文化核心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影响力和文化创新力六个维度,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设计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多级层次评价模型。[1]有研究指出国家文化软实力包括文化知识生产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体制引导力及文化价值吸引力四个方面,据此构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实证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宏观发展态势。[2]有学者选取了文化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传播、文化教育、文化营销五个一级指标,通过熵值法与TOPSIS法建立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3]有研究从投入和产出的视角来建立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对中国、美国和日本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进行绩效评价和比较研究。[4]资源统计型评价路径在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中较为常见,但存在着将文化软实力资源等同于文化软实力本身的不足之处,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注意避免这一情况。
(二)基于民意调查型评价路径的研究
民意调查型评价路径是以文化软实力受众群体的切身感受为依据来评价文化软实力,其数据来源多为对受众群体的问卷调查。有研究指出中国文化软实力水平可以通过五个方面衡量,包括语言兴趣度、好感度、文化认可度、文化认知度和文化价值观认同度。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好感度与文化认可度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优势因素,而语言兴趣度、文化认知度以及文化价值观认同度则是劣势层面。[5]有学者对美国在校大学生进行中国文化软实力评价网络调查。该调查发现,“高评价、低了解”是被试美国大学生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所呈现出来的整体特点。[6]民意调查型评价路径在中国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中较为少见,运用这种评价路径需要大样本的问卷调查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使用该评价路径的操作性障碍,但其以受众感知为导向的评价思路是值得肯定的。
二、区域文化软实力评价
学界在区域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方面主要涉及了区域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城市文化软实力评价、农村文化软实力评价等内容。区域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从整体上对各省区文化软实力发展动态展开评价,城市文化软实力评价是近些年区域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的热点问题,农村文化软实力评价多为理论性分析而缺乏实证研究。
(一)关于区域文化软实力评价的综合研究
学界主要从构成要素、发展现状、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区域文化软实力进行探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有学者在文化软实力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文化传统、文化吸引、文化活动、文化素质、文化体制与政策五个维度25个指标的区域文化软实力评价模型,基于实证数据剖析了各省区文化软实力的优劣势,并进一步探讨了区域文化软实力与区域经济两者的互动关系。[7]有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区域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并采用2006~2008年的数据对全国各省区的文化软实力发展状况作出了定量评价,发现各省区文化软实力发展差距较大,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数由东向西、由南往北呈递减之势。[8]上述研究采用资源统计型评价路径,用客观的统计数据展现了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整体发展概况和区域间的发展差异,但评价体系却相对忽视了文化价值观方面的指标。
(二)关于城市文化软实力评价的研究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区域文化软实力研究中的一类热点问题,关于城市文化软实力评价的研究也较为深入。一是对特定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专门评价。有学者结合城市文化软实力基本理论及西安社会经济概况,设计了一套城市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发现西安的文化生产力相对较强,文化保障力、文化基础力及文化创新力居中,而文化吸引力相对较弱。[9]有学者针对上海文化软实力开展了实证研究,遵循针对性强、有代表性、互相独立、便于获取、系统全面等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六大要素出发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10]以特定城市为评价对象的研究可以深层次挖掘该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和要素,通过针对性的评价促进该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二是对多个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综合评价。有研究对中心城市香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和重庆的文化核心价值水平、城市制度健全程度、城市政府管理效率、城市国际化水平、城市文化中心影响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11]有学者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会城市(包括直辖市)文化软实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显著的区域发展差异,东部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发展状况明显领先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中西部城市则相对落后。[12]对多个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综合评价有利于在比较研究中找出竞争优势和劣势,以进一步明确各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定位。
(三)关于农村文化软实力评价的研究
已有研究在农村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发展现状、评价指标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目前尚无根据指标体系收集实证数据得出的定量评价结果。一是农村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的研究。有研究对我国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定性评价:第一,基层干部对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第二,农村文化资源存量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第三,农村文化市场培育和管理有待完善;第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缺失;第五,农村民间特色文化保护任重道远。[13]对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问题的定性剖析凸显了发展农村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引导着研究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二是农村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与评价指标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农村文化软实力包括农村文化生产力、农村文化保障力、农村文化凝聚力、农村文化吸引力、农村文化影响力这些构成要素,要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测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用以评估农村文化软实力的基本现状及发展态势。[14]这些研究对于建立农村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作出了有益探索,但还需要多开展实证研究以获取客观的评价结果并进一步验证评价模型的科学性。
三、行业文化软实力评价
学界在行业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方面主要涉及了教育文化软实力评价、企业文化软实力评价、传媒文化软实力评价、体育文化软实力评价、军事文化软实力评价等领域。教育文化软实力评价是行业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中成果相对丰富的一个领域,企业文化软实力评价领域次之,而传媒文化软实力、体育文化软实力、军事文化软实力等领域的评价研究较少。文化软实力评价在各行业中的研究进展存在明显差异,在今后需要强化对薄弱领域的研究。
(一)关于教育文化软实力评价的研究
教育文化软实力评价是行业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中的热点,已有研究涵盖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评价原则、指标体系等方面。一是教育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的研究。有学者认为教育文化软实力由文化核心力、运行保障力、拓展深化力这几方面内容所构成。[15]有研究指出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软实力的保障,行为文化是大学文化软实力的体现,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基础。[16]教育文化软实力具有自身特点,对教育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的探讨为教育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二是大学文化软实力评价原则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有研究指出构建大学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兼顾指标筛选的原则、确立指标权重的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等。在此基础上,建立大学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的理论模型,将大学文化软实力分为文化凝聚力、文化吸引力、文化整合力、文化创造力和文化辐射力五个部分。[17]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职能,大学文化软实力评价应注重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考察大学人的文化素质,评价大学文化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的效果如何。
(二)关于企业文化软实力评价的研究
已有的企业文化软实力评价涉及构成要素、评价指标等方面,但在构建企业文化软实力评价模型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一是企业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的研究。有学者指出企业文化精神力包含企业精神、企业哲学和企业道德;企业文化制度力包含企业制度与管理、企业组织机构以及企业民主;企业文化行为力包含企业素质、企业风格和企业影响力;企业文化物质力包含企业形象、企业环境和企业业绩目标等。[18]学界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颇多,这为企业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研究提供了参考,应进一步厘清企业文化软实力各要素间的结构关系。二是企业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有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设定各指标权重,从品牌价值(外部文化)与企业员工(内部文化)两个维度构建企业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并依据模糊综合判断法开展实证分析。[19]目前关于企业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的研究仍较少,应借鉴企业文化评价、企业软实力评价方面的成果,深化对企业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的认识和理解。
(三)关于传媒文化软实力评价的研究
已有研究主要表现为对传媒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的宏观定性评价,传媒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评价指标等重要问题还有待加强研究。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相对于传媒硬实力的跨越式发展,传媒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明显滞后,对培育传媒文化、打造传媒特色、树立传媒品牌等文化软实力建设不够重视。[20]有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传媒文化软实力落后于传媒硬实力的发展,难以突破国外受众的心理防御是我国传媒在对外文化传播中面临的困境,如何使受众群体接受、认同我们所传播的文化、理念是当前中国传媒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21]可见,如何使中国文化的传播真正入脑、入心是传媒文化软实力亟待加强的方面,提升传媒文化软实力需要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多下功夫。
(四)关于体育文化软实力评价的研究
体育文化软实力评价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了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辨析、主要来源、发展现状等基础性问题,对体育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尚未触及。有学者认为一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来源是这个国家的体育价值观、体育国家形象、体育发展模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体育话语权等。[22]有研究就中美两国体育文化软实力进行比较,认为我国在体育基础水平、体育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力、体育文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和体育文化发展的条件保障等方面存在差距。[23]体育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内凝外吸功能,我国的体育文化软实力和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差距,应多开展体育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目的。
(五)关于军事文化软实力评价的研究
军事文化软实力评价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内涵、构成要素等基础性问题,尚未涉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有研究指出军事文化软实力建设主要包括军事精神文化建设、军事思想文化建设、军事谋略文化建设、军事制度文化建设与军事科技文化建设这几方面内容。[24]有学者认为军事文化软实力主要源于军事文化资源、军事实践和人的主观性三个方面。[25]军事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尚处于前期理论研讨阶段,如何在军事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的分析上进一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是今后需要着力研究的。
四、现有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一)现有研究不足
现有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主要涉及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区域文化软实力及行业文化软实力等内容,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尚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关于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的分析不够深刻,对文化软实力的维度划分缺乏理论依据。构成要素决定着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对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的分析是构建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的基础性环节。约瑟夫·奈把“软实力”范畴仅仅规定为文化的吸引力、制度和价值观的吸引力、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而我们强调的是“文化软实力”,涵盖人类社会除物质硬实力以外的,所有无形的、难以计量的、表现为精神、智慧、情感的力量。[26](PP61~62)我国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宗旨是增强综合国力,而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思想主要停留在外交领域,很明显我国文化软实力思想的内涵要丰富得多。要全面而准确地对文化软实力进行评价,必须系统研究文化软实力的丰富内涵,进而深刻剖析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为进一步的指标体系设计打好理论框架,否则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将会出现理论上的结构缺陷。目前很多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情况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而只是涵盖一些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的统计指标,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灵魂的重要地位,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从而导致评价指标体系出现偏差。此外,文化软实力维度划分的理论依据较为薄弱,没有在理论上进行有力说明,从而导致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存在随意性,不利于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内在结构的优化组合。
2.已有研究多采用资源统计型评价路径,但文化软实力资源不完全等同于文化软实力本身。文化软实力是基于文化软实力资源而产生的吸引力、凝聚力,具有文化软实力资源只是产生文化软实力的一个潜在条件。只有那些能够对公众产生吸引力、凝聚力的文化软实力资源才会真正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才能使文化软实力资源的潜在可能性转变为现实影响力。考虑到文化软实力是无形的、难以计量的,文化软实力资源相对于文化软实力较容易统计测量,因此很多研究通过测量那些可能产生吸引力、凝聚力的文化软实力资源来作为评价文化软实力的方法。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对文化软实力资源的统计并不能完全说明文化软实力本身的大小、强弱,资源统计型评价路径存在着将文化软实力资源直接统计为文化软实力的方法缺陷。
3.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进展差异明显,一些薄弱领域亟待加强研究。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从行业和区域两个方面深化推进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行业文化软实力评价涉及教育、企业、传媒、体育、军事等领域的文化软实力评价问题,需要在文化软实力评价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各行业的文化特征进行评价。就目前的行业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来看,学界对于教育文化软实力评价、企业文化软实力评价给予了较多关注,开始尝试构建了一些评价指标体系,有的还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而在传媒文化软实力、体育文化软实力、军事文化软实力等领域,相关评价研究还停留在构成要素分析等基础理论的层面,尚未开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证分析。就区域文化软实力评价而言,学界的研究热点是城市文化软实力评价,关于省域文化软实力评价亦有一定研究,在这两个方面都有评价体系及实证分析的研究。农村文化软实力评价则是区域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中的短板,目前开展了农村文化软实力现状分析、农村文化软实力要素分析等理论研究,但尚未进入实证研究的层面。
(二)未来研究展望
1.加强文化软实力内涵及构成要素的研究,夯实文化软实力评价的理论基础。文化软实力评价框架建立在对文化软实力内涵与构成要素的理解之上,深入挖掘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与要素是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必须要做好的基础性工作。不同于约瑟夫·奈对软实力的理解,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非常丰富。一方面,中国文化软实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格局、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文学艺术、民主法治建设、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传统文化、文化产业、外交政策、国际交往、国家形象等领域密切相关,要从这些与文化密切相关的领域中凝练出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另一方面,提升人的文化素质是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最终落脚点,文化软实力的强弱最终取决于人的文化素质。因此,在评价文化软实力时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考虑要素指标。[26](P98)可以说,理清文化软实力内涵及构成要素是未来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综合运用多种评价路径和方法,提升文化软实力评价的科学性。就文化软实力的评价路径而言,主要有资源统计型评价路径和民意调查型评价路径两大类型。资源统计型评价路径认为文化软实力是由文化软实力资源形成的,因而可以通过测量可能产生文化软实力的资源来评价文化软实力。资源统计型评价路径的优点是对于文化软实力客观指标的评价比较准确,如文化遗产份额、文化文物机构数、政府文教投入等。其缺点是混淆了文化软实力资源和文化软实力本身,忽视了从拥有文化软实力资源到真正产生文化软实力之间存在着一个权力转化的过程。民意调查型评价路径的优点是从受众群体的视角来评价文化软实力,考量到了潜在的文化软实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文化软实力的动态过程,将文化软实力的评价建立在对文化软实力作用机制的科学分析之上,在测量受众的文化软实力感知和认同方面优势明显,如传统文化吸引力、核心价值观认同等。其缺点是民意调查数据对于一些客观指标的测量不如统计数据准确,存在着主观判断的模糊性。从上述分析可知,资源统计型评价路径和民意调查型评价路径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在文化软实力评价的实际操作中需要综合运用这两种评价路径。文化软实力评价方法分为主观评价方法和客观评价方法两大类,其中主观评价方法有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具体方法,客观评价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熵值法等具体方法。文化软实力评价方法种类繁多,各有利弊及适用范围,需要在研究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3.整合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力量,协同推进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涵盖领域较为广泛,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软实力、教育文化软实力、企业文化软实力、传媒文化软实力、体育文化软实力、军事文化软实力、省域文化软实力、城市文化软实力、农村文化软实力等。文化软实力的这些领域涉及诸多行业和区域,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文化软实力进行评价非单一学科力量可以完成,必须整合多学科研究力量,加强跨领域的研究和合作,以协同创新的方式深化推进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就行业文化软实力而言,不同的行业文化有其自身的历史传统与发展特点,其文化软实力也深深打上了行业文化的烙印,对特定行业的文化软实力进行评价不仅要掌握文化软实力的一般基础理论,而且要熟悉特定的行业文化和对应的学科理论。就区域文化软实力而言,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东中西部文化发展程度相差较大,不同民族地区文化各具特色,城乡文化发展存在明显差别,对全国各省市地区、城市和农村的文化软实力进行评价时不得不考虑各地文化发展现状和区域文化特色,这就需要整合相关区域文化研究的学术力量,以更好地对各地文化软实力开展深入细致的评价。在对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综合评价时,行业因素和区域因素相互交织、错综复杂,整合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研究将吸引文化、政治、经济、管理、教育、新闻、文学、艺术、体育、军事等多学科的学者加入到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之中,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将围绕共同主题从各自学科视角进行探讨,并通过协同机制整合力量、汇聚智慧,共同推动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