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社会调查方法的三大导向及其当代启示*①基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的解析
2019-02-19陶廷昌王浩斌
陶廷昌 王浩斌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3)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以及原名为《调查工作》的《反对本本主义》等文本是集中反映毛泽东社会调查或实地考察的实践思想和方法论创新的光辉著作,是毛泽东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对中国革命实践的具体探索和经验的高度概括,是毛泽东开展社会调查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当前,我国进入新时代,正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关键时期,系统梳理与总结这些经典文本中所蕴含的社会调查方法,无论是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体系还是对于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都无疑具有重大的当代启示。
一、毛泽东关于社会调查经典文本的撰写缘由
在第一次大革命历史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主张深化农村土地革命和发展农民运动。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与不断壮大,把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冲决得摇摇欲坠,并从根本上击碎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枷锁。然而,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与不断壮大却遭到了地主豪绅阶级的极端仇视和国民党右派以及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猛烈抨击。为了阐明与回击来自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质疑、不满与责难,抵制地主阶级和国民党右派的猖狂进攻,澄清党内对农民运动的偏见,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的身份,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研究工作,并于1927年回到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蓬勃的湖南省,对湘乡、湘潭、衡山、醴陵、长沙等五个县城进行了全面的实地考察。在县城乡下,毛泽东“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1](P12)获得了大量丰富详实的材料,并撰写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
进入土地革命的艰难历史时期,党内和红军中某些同志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革命经验直接照搬照抄过来当作革命斗争的指导思想,并将其神圣化和教条化,在革命道路上坚持城市中心论,反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在思想上使得“左”倾情绪重新抬头,他们误判革命形势,在武装暴动初期,采取了脱离具体实际的极“左”行动,这就使党组织严重脱离了群众,损害了党的形象与声誉。在此背景下,毛泽东洞察到了这些事件背后的重大政策问题,决定首先从经济研究入手了解城市商业状况,因此对寻乌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了《寻乌调查》实录型调查报告。在寻乌调查的过程中,毛泽东不断总结调查研究的经验,并从哲学的高度对在寻乌调查中获得的原始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与综合,把从中得出的符合中国实际的认识及其结论聚合成《反对本本主义》,其目的是希望那些照抄照搬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的同志能够及早地从“左”倾教条主义的禁锢藩篱中解放出来,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深入了解中国的具体情况,明白“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道理。
二、毛泽东社会调查方法的三大导向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等经典文本所体现出来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表明,毛泽东能够在艰难的革命历史时期成功地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开展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了“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实践基础为导向”“以群众路线为导向”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1.毛泽东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社会调查方法。所谓问题意识,从实质上讲就是对一些尚待解决的有科学价值的命题或矛盾的承认与解决。其中,活跃性和深刻性以及独立性和创造性在认识个体思维中的呈现,即是问题意识的总体特征,据此可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及创新的内在驱动力的产生。
毛泽东正是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为导向,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并把社会调查的目的界定为解决社会问题。《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针对农民问题而进行的社会实地调查的纪实型考察报告,正如毛泽东指出:“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1](PP12~13)对于如何提出问题、又如何以这些问题为导向进行社会调查,毛泽东强调从社会调查中得到的问题必须作系统的研究,否则“对着模糊杂乱的一大堆事物的现象,你就不能知道问题矛盾的所在”。[2](P839)假如问题提出了,却得不到解决,毛泽东认为原因在于没有经过系统而全面的社会调查来深刻地把握事物内部的关联性及其实质,即还没有完全看到问题的实质,“还不能做综合工作,也就不能好好地解决问题”。[2](P830)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1](P110)只有对问题的现状和历史进行全面的审视与调查,才知道什么是“好得很”,什么是“糟得很”,才有可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办法,即是说,在社会调查之前,不能在一开始就按照一些表面的现象匆忙下结论,更不要怕自己已经作出的判断或认识在调查研究中被推翻,而应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根据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针对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客观的社会调查,到自己工作的各个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1](P110)
2.毛泽东以实践基础为导向的社会调查方法。实践的观点由于具有直接现实性和内在科学性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就是说,就认识论的维度来讲,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基础,是检验认识是谬误还是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正是坚持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社会调查实践作为认识和理论的来源,并在社会调查实践的基础上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是他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凸显了理论对于实践的根源性和基础性。毛泽东说:“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1](P109)如果对于一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都没有调查清楚,那么“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许多的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1](P109)对此,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无论是谁,只要是干部或者担负指导工作的人员,“一定都要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不能单靠书面报告”,[3](PP259~260)即是说,要依靠自己亲身的调查研究去解决问题。对于脱离社会调查实践的行为,毛泽东作出了尖锐的批判,指出一旦脱离社会的实际调查,唯心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就会侵占主导地位,把事情的态势推向“机会主义”或者“盲目主义”,因此,“必须努力作实际调查,才能洗刷唯心精神”。[1](P112)
在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毛泽东重申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曾经被教条主义贴上“狭隘经验论”的标签,他从未后悔过,且指出“不但不悔,我仍然坚持没有调查是不可能有发言权的”。[2](P719)鉴于1961年“大跃进”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毛泽东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进行深入的社会调查实践,脱离了客观实际。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再次重申“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观点,指出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调查实践,他是绝对没有发言权的,“我总是不相信没有调查会有发言权的”。[3](P260)毛泽东之所以不断地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论断,是因为这一论断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中得出的科学论断。众所周知,当时红军内部的一些领导人常常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本”为依据,对工作的开展进行了脱离实践的错误指导。对此,毛泽东指出,许多领导干部,尤其是刚刚上任的领导,他们还没有对当地的情况现状进行调查“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1](P110)特别是当时担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和临时军委书记的刘安恭刚刚从苏联学习回来,作为“本本主义”的代表,根本就不了解红军的实际情况,而是纯粹地照搬照抄苏联红军的某些做法和经验,并且还向中央写信,批判毛泽东是“自创体系不服从中央指示”。由于刘安恭的错误做法,导致红四军陷入了巨大的曲折与困境之中。在红四军九大决议案中,毛泽东对这种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提出尖锐的批判,并要求党员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1](P92)
3.毛泽东以群众路线为导向的社会调查方法。我们党的群众观点首要和基本的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就明确指出,整个历史活动都是群众开创的,可以说,人民群众既是历史创造的“剧作者”,同时也是历史创造的“剧中人”,“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P104)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唯物史观思想,进而强调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2](P1031)由此可知,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体现,它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和根本工作方法。毛泽东指出,人民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人民群众的观点应该贯穿社会调查研究对象、内容、目的和过程的终始。也就是说,社会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社会调查的内容主要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引导群众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会调查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讲主要是群众路线展开的过程。所以毛泽东认为,只有虚心向群众学习,真诚和群众做朋友,群众才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这样才能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得到真实反映中国现状的材料,才能真正地把握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同时,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揭示了人民群众发起农民革命的伟大力量,指出暴风骤雨一般的农民革命是任何力量都压抑不住的,他们将冲决一切阻碍他们发展进步的旧事物,所有的“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1](P13)因此,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必须坚持以群众路线为导向的社会调查方法,做到关心群众,尊重群众,相信群众,向群众学习,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原则,坚持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当作党的根本工作方法。
至于如何融入群众进行社会调查,毛泽东对此作了全面的阐述。在寻乌调查时毛泽东指出,群众是创造历史和变革社会的真正的英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5](P17)为了接近下层百姓,了解群众疾苦,毛泽东深入群众,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用小学生的求知精神和极其谦虚的态度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研究,正如其所言,在进行社会调查与研究的过程中,必须要满腔热忱和谦虚恭谨,必须“有求知的渴望,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5](P16)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如何使广大人民群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呢?毛泽东告诉我们,无论是干部、农民、秀才,还是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都必须用谦虚和恭谨的态度对待他们,“否则他们就不理我,知而不言、言而不尽”。[5](P16)同时,为调动群众说话和配合自己调查研究的积极性,毛泽东强调,最主要的是要和这些群众做朋友,而不应该像侦探一样怀有目的地去侦查。因此,以群众路线为导向的社会调查方法的精髓就在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是社会调查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依靠群众”是社会调查的原则导向。坚持以群众路线为导向的社会调查方法,就是调查群众的状况,调查群众的需要,调查群众的意愿,并在调查中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作为制定正确方针、政策和路线的基本依据。
三、毛泽东社会调查方法的当代启示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等经典文本著作,是毛泽东关于社会调查方法的经验总结,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伟大力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当今世界历经新变局、我们党面临执政新考验”,[6](P1)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系统梳理与总结这些经典文本中所蕴含的社会调查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对国内外复杂激变的社会现状展开深入的调查,以制定科学的政策与方案解决中国发展中面临的严峻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当代启示。
1.新时代开展社会调查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开展社会调查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毛泽东实事求是地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考察,深刻把握了当时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制定出符合国情的战略战术,引领中国人民成功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我们党的哲学根据,这就在理论的高度上阐明了在开展社会调查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极端重要性。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调查的指导作用。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更好地认识国情、认清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必须“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7]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8]也就是说,为了全面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科学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策略,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8]进入新时代,我们只有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实践与理论的方方面面,才能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才能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因此,在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时,必须认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但学习和运用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就是说,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既要坚持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更要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坚持把社会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在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根本利益之上。当前,我国改革正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凸显,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涌现,为了走出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困境与突破思想僵化的藩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我国社会进行深入的调查,认真的研究,在激烈变化的时代潮流中正确认识和深刻掌握事物发展的特点、本质和规律,从而制定出正确反映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诉求的方针、政策与路线,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2.新时代开展社会调查研究要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之所以能够获得大量的正确反映中国客观实际的第一手材料,最重要的是因为他始终坚持了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方法和原则。在寻乌调查中,毛泽东深入农村,经过长期的实践考察与询问,以访谈与笔录的方式获取到了第一手反映当时中国基本情况的详实材料与数据,为之后正确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正如毛泽东强调:“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P89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群众摆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位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论断,这事实上是对毛泽东群众路线科学内涵的新时代阐释。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9](P365)中国共产党“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10](P66)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过程中,所有领导干部都“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0](P66)“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10](P15)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实现人民幸福、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11]同时指出,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历史进程永远不会结束”。[11]社会调查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为“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10](P8)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10](P61)坚决“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10](P21)由此可知,坚持群众路线的社会调查方法,得出的结论或者认识就会更加准确地反映中国的客观实际、更加契合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更加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可以说,坚持群众路线的社会调查方法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纽带。党的领导干部的社会调查必须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调查结论具有科学性与前瞻性。因此,新时代社会调查的开展,必须要落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做调查工作,尤其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矛盾最复杂的地方去,到工作最艰难、任务最繁重的地方去,“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10](P1)这样才能在社会调查中准确地把握与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
3.新时代开展社会调查研究要坚持运用矛盾分析的辩证方法。矛盾分析因其具有深刻的辩证思维属性而成为毛泽东进行社会调查最常用的方法。毛泽东认为:“事物的矛盾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1](P299)这表明,我们在分析矛盾的过程中,需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之间的区别,而在分析矛盾的斗争性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区分矛盾各种斗争形式的差异性,“否则就要犯错误”。[1](P336)正如毛泽东指出,深入全面分析矛盾属性的辩证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1](P320)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社会加速转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关键时期,中国已经进入矛盾凸显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多,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涌现,如何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认识与处理这一系列问题,已成为新时代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因而在新时代开展社会调查,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矛盾分析的辩证方法,全面了解中国的现实发展状况,从详实的材料中总结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方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不同的场合都明确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性关键时期,必须“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7]实践中,尤其在扶贫攻坚阶段,经过长期深入农村、深入基层的调研与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进行调查与分析,实现了从之前的“大水漫灌、大而化之”向现在的“精准滴溉、靶向治疗”的转变,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科学论断及其科学举措,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创设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据此,矛盾分析的方法是破解时代发展难题的核心方法,它在新时代中国对于如何通过社会调查来分析事物的本质、制定科学的策略并解决这些突出的矛盾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