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培养研究
2019-02-19金更兴
金更兴
(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高层次党外人才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推动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是知识分子的聚集地,也是高层次党外人才的重要源头。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不仅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统一战线事业蓬勃发展的依靠力量,是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点。培养好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对于做好高校人才工作、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的界定
目前,还没有相关文件或研究对高层次党外人才作出明确的界定。高层次党外人才概念更多的是在人才工作中对高层次人才的探讨基础上使用,实务工作中往往一般认为高层次党外人才即是具有党外身份的高层次人才。因此,要合理界定高层次党外人才,首先要清楚高层次人才的概念。有研究者认为 “高层次人才即是在整个人才结构中处于高层顶端的那一部分人才,也可以理解为在单位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大大高于一般人的人才,还可以理解为层次较高,在关键岗位、重要岗位任职的那一部分人才”[1]。也有研究者认为 “高层次人才是知识层次高、创新能力强、社会贡献大的人才群体”[2]。人事部在2000年印发的 《关于鼓励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意见》[3]中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有过界定,文件规定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是指公派和自费出国留学,学成后在国外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国际组织、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等从事金融、工程技术、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并为国内急需的中青年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拥有具有产业化开发前景的专利、发明或专有技术等人。还有研究者从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角度探讨了高层次人才概念,认为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是指在各领域中具有强烈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精神和很强创造力,并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已经产生或有能力产生重大原始创新性成果的杰出人才”[4]。综合以上讨论看,高层次人才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知识层次高,普遍拥有较高学历学位和职称;二是能力素质强,具有较强的创新创造能力或管理水平;三是影响大,在一定领域或行业中造诣较深或影响较大;四是稀缺性,数量少,位于人才群体的较高序列。根据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高层次人才是指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能力素质,在一定领域或行业中造诣较深或影响较大、能对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高层次党外人才兼具高层次人才和党外政治身份特征,与党外高层次人才既相互联系,又相区别。党外高层次人才更多地指向具有党外身份的高层次专业性人才,而高层次党外人才更多地指向具有党外身份的高层次统一战线人才,即可以理解为 “高层次党外统战人才”。因此高层次党外人才外延大于党外高层次人才,既包含了具有党外身份的专业性人才,也包含了具有党外身份的政治性人才。据此,可以把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界定为:在高校中,政治立场坚定、知识层次较高,能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具有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在一定领域或行业内具有较深造诣或影响力的非中共人士。
这一界定有四个要点。第一,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不同于其他高层次党外人才,其首要的身份是高校教师身份,即首先是高校党外教师。第二,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具有党外人才的一般政治要求,即政治立场坚定、能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第三,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与高层次党外代表人士有区别。高层次党外代表人士是党外代表人士中最具代表性的,政治性人才属性强,具备较强的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而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则处于向高层次党外代表人士成长的准备阶段,在参政议政能力上与高层次党外代表人士有差距。因此,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只是具有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至于这种愿望和能力如何,则需要加强培养。第四,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与一般党外人才不同之处在于其知识层次高,在一定领域或行业内具有较深造诣或影响力,这是一般党外人才所不具备的。
二、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是高校教师中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来源,是高校事业发展的积极推动力量。加强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培养对于促进党的人才工作、推动多党合作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培养是加强党的人才工作的需要
党内人才和党外人才都是党的人才,做好党的人才工作,既要做好党内人才工作,也要做好党外人才工作。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一直把党外人才作为党的人才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培养使用党外代表人士,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5]。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6],强调了对党外人才尤其是优秀党外人才的渴望。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群体往往学历高、职称高、专业水平高,是党外优秀人才的典型代表,是不可多得的 “天下英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间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对高层次党外人才的培养,尤其是要强化政治素养和品德要求,引导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总之,加强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培养,是党外人才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做好党的人才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培养是推动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需要
多党合作事业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中共同开创和不断发展完善的。在风雨如晦的革命年代,一批批久经历练的党外民主人士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百折不挠、积极斗争,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多党合作事业的起步远航;新中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保持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发挥党外人士的独特优势,为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积极贡献,推进了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壮大;改革开放新时期,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与中国共产党始终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团结合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开创了多党合作事业的新局面。历经70余年的发展,多党合作事业至今仍焕发出勃勃生机,彰显了中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在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能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除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参与外,还要有一大批优秀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共同参与和团结合作。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是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重要来源,是优秀党外代表人士的蓄水池。加强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培养,有助于培养一批优秀的民主党派干部、无党派人士代表,推动多党合作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三)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培养是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每一位教师的共同努力。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高等教育处于新时代历史方位,面临着新使命新任务。党中央做出了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的重大部署,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得好不好,教育质量行不行,关键在于有没有优秀的教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7]。培养优秀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确保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高校教师中党外知识分子约占50%”[8],党外知识分子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既具有统战成员身份,又具有教师身份,培养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既是培养优秀的统战成员,也是培养优秀的高校教师。加强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培养更多的优秀高校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优秀教师队伍,最终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当前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尤其是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召开后,各高校普遍重视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在如何抓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涌现出 “两院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一批高层次党外人才。但当前,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数量总体偏少,不能满足统一战线工作需要。从统战工作实际看,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培养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是部分党员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对统战工作不了解、不熟悉,对加强党外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统战工作在过去有用、现在用处不大,过去需要党外人才,现在需不需要党外人才都可以。一些不分管统战工作的校级领导干部统战意识不强,认为学校不需要配备太多党外干部,对党外人才培养使用上信任不够,担心党外人才政治素质不过硬。一些二级党组织对党外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认为高层次党外人才培养与本单位的教学科研工作关系不大,对本单位的建设发展没有实际用处。因此,高层次党外人才培养工作往往是统战部门的 “单打独斗”,形成 “上热下冷”“内热外冷”局面,即学校层面重视,二级单位不太重视;统战部门很重视,学校其他工作部门不太重视。二是高层次党外人才自身认识不足。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往往是某一专业或领域的专家学者,有的比较看重自身的科研和业务的发展,认为自身专业成就大影响就大、不需要接受专门的培养,参加统战活动或社会活动耽误时间,影响自身科研工作,对来自统战部门的教育培养往往采取消极态度。由于高层次党外人才自身的积极性不足,加之统战部门有时缺乏持续性的跟踪培养,以致在很长时间内,高层次党外人才随机性的自然成长的多,有意识的组织培养的少,工作中经常发现,高层次党外人才不足,往往存在 “拿着帽子找人”的现象。
(二)年轻党外人才储备不足
当前,高校民主党派组织成员年龄结构老化现象严重,有的党派基层组织中党派成员一半以上为退休教职工。工作交流发现,很多高校都存在类似现象,有的高校建立基层组织的多个民主党派组织存在类似问题。有调研显示,高校存在 “有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因找不到合适对象而近3-5年来没有发展新成员、成员结构出现断层甚至青黄不接的现象。有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退休成员占半数以上,有的因成员严重老龄化、常年不开展活动等原因,出现组织瘫痪、合并、甚至消亡等现象。”[9]可见,民主党派成员中年轻人才缺乏。无党派人士没有成立类似的党派组织,往往能够被认定为无党派人士的党外知识分子大多年龄也较大,年轻的无党派人士相对较少。结合调研情况看,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也普遍存在年轻人才储备不足问题,此种情况不利于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三)政治引导不够
政治引导是党外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但在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中政治引导比较缺乏。由于高层次党外人才大多是专业领域的专家大家,往往忙于专业科研事务而接受政治引导不足。高层次党外人才虽被纳入统战视野,但很多未担任职务或作出政治安排的高层次党外人才并没有纳入政治引导范围,他们与统一战线似乎存在若即若离的关系,虽有其名,但真正开展政治引导工作又很难对他们产生影响。更多的情况是,高校对高层次党外人才所做的工作局限在人事人才服务工作方面。此外,高层次党外人才大多来自民主党派,但由于民主党派组织相对松散,党派组织生活不像中共党组织那样严密,来自党派组织对高层次党外人才的政治引导效果不甚理想。“由于缺乏参政党政治引导,加之参政党政治吸引力不强,就很难有一定数量的优秀的党外人才致力于参政党政治,也抑制了优秀党外政治人才的脱颖而出”[10]。多个环节政治引导的不足,导致对高层次党外人才的政治引导存在事实上的缺位。这样,容易导致对高层次党外人才的培养缺乏足够的政治养分,高层次党外人才很难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
(四)培养的渠道有限
一是高校对高层次党外人才的政治培训少。大多数高校还不能做到对高层次党外人才经常性地进行政治培训。高校统战部门虽然也会组织党外人士外出学习培训,但这种安排是偶发性的。同时,高校统战部门和组织部门、人事部门在对高层次党外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服务工作中往往是单兵作战,并没有形成合力。二是高校可供高层次党外人才实践锻炼的机会少。高校囿于管理岗位职数的限制,不能提供相应的岗位供高层次党外人才锻炼。由于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高层次党外人才难以在管理岗位上得到锻炼,因此,这种直接在实践中的岗位式培养缺乏,造成高层次党外人才在专业上代表性强,政治上代表性弱。虽然党派组织和上级统战部门都为党外人才提供了一定的实践锻炼机会,但更多的高层次党外人才因为忙于教学科研工作而实际参加实践锻炼的少。
四、加强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培养的对策
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成效,关系到统一战线各领域事业的发展。加强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根据高校实际,结合党外人才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一)强化思想认识和组织领导
加强高校党外高层次人才培养,提高思想认识是关键。要加强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统战理论政策教育,把中央有关党外人才队伍建设的文件、会议精神纳入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培训的内容,增强他们对统战工作以及党外人才工作的认识。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校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党内党外人才都是党和国家人才的意识,增强做好党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高校党委要加强对高层次党外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领导,把高层次党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考核内容。积极破解党外人才培养中统战部门 “单兵作战”的困局,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构建 “联合作战”模式。建立由组织、统战、人事等部门组成的党外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高层次党外人才培养工作。二级院系是高层次党外人才成长的第一场所,高校要推动二级党组织履行统战工作主体责任,对高层次党外人才参加政治培训、学习考察、参政议政等社会活动给予时间保障和工作支持。
(二)加强党外优秀人才预留工作
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是从普通党外人才成长起来的,做好党外优秀人才预留工作是培养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的基础。要认真贯彻落实 “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的政策规定,高校党委要统筹新进教师中优秀人才的合理布局,适合留在党内的,留在党内发展;适合留在党外的,留在党外培养。有意识地制定预留工作规划,按年龄、学科专业、个性特点等实施分类预留、因才预留,确保预留工作的渐进性、持续性。要经常性地对民主党派、知联会、欧美同学会等组织的人员结构、组织发展做出调研分析,帮助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做好青年人才的吸纳工作,尤其是结合党外干部培养的需要,指导加强后备干部队伍的人才储备,实现党派组织和统战团体人才队伍的梯队式发展。高校要建立发现预留党外优秀人才机制,通过人事部门、欧美同学会、侨联等及时发现海外高层次党外人才,建立预留党外优秀人才数据库,统战部门保持与预留党外人才的联系,关注预留党外人才的学习、工作、生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表现,为他们进一步成长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强化高层次党外人才的政治引导
政治引导是加强高层次党外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的政治引导,首要的是统战部门要加强引导,要把高层次党外人才政治引导纳入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重要内容。建立高层次党外人才政治引导机制,每年制定政治培训计划,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纳入高层次党外人才数据库的党外人才进行学习培训和考察,增进他们的政治认同。积极选送高层次党外人才参加上级组织开展的政治培训,做到人人接受教育,人人增进共识。其次,要指导民主党派组织加强对党派中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导,加强对高层次党外人才对党派历史、多党合作历史和传统的教育,增强他们作为参政党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要建立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政治引导协同机制。高校宣传部门、统战部门、教师工作部门都承担着开展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在对高层次党外人才政治引导上,要加强协同配合,在主题教育活动、思想宣传工作中统筹谋划,把高层次党外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纳入整体考虑。
(四)搭建高层次党外人才成长锻炼平台
高层次党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锻炼。高校除要利用各级统战部门提供的实践锻炼平台推动高层次党外人才的实践锻炼外,还应在校内搭建可供高层次党外人才成长的锻炼平台。如高校可探索安排专门岗位供高层次党外人才开展实践锻炼,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党外人才,积极引导参与校内锻炼。搭建社会服务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平台。高层次党外人才有着专业、技术优势,可引导他们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到政府部门、企业、农村等开展服务,让高层次党外人才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一线,感受国情民情,深入基层一线,加强社会实践锻炼,丰富阅历。加大高层次党外人才的安排使用。高层次党外人才是不可多得的专业技术人才,也是可以培养的管理人才,高校要大胆使用,安排高层次党外人才在学校中层干部岗位上担任职务,让他们在实际的管理岗位中接受锻炼。搭建高层次党外人才政治参与平台。政治参与是党外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要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引导高层次党外人才开展政治活动,如参加人大、政协的参政议政活动,参与政府的决策咨询等。
(五)努力营造高层次党外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人才的培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良好的环境对人才培养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要加强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的培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一是要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利用校报、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等大力宣传高层次党外人才在专业领域、在社会活动中取得的成就,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通过这种 “被认可”的方式,激发高校高层次党外人才自我砥砺成长,不断提升代表性和影响力。二是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好微统战。做好高层次党外人才工作,不仅要有线下的工作,还应根据社会的新发展,运用新的手段和方式开展线上工作,与高层次党外人才形成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微统战的方式,既是新时代做好统战工作的要求,也是运用高层次党外人才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工作的有效形式。三是落实好联谊交友制度。要把高层次党外人才纳入校级领导联谊交友范围,通过谈心交流、走访慰问等形式听取高层次党外人才的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高层次党外人才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努力为他们的成长进步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