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
2019-02-18郑婷婷
摘 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公认的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为了进一步深入对红学的研究,笔者在本篇文章中对《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进行了一个深入探讨。在本篇文章中,笔者主要介绍了《红楼梦》诗词曲赋对其整体结构的构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推动,然后进一步分析《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通过诗词曲赋构建《红楼梦》的整体结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三个方面可以发现《红楼梦》里边的诗词歌赋寓意至深。作者把诗词曲赋作为小说的重要内容加以安排的;诗词曲赋在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突出结构主线、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结局、塑造典型形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书中人的个性化,在诗的个性化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诗的个性化,又为人的个性化提供了依据。我们可以通过每个人各自的诗作,洞悉其心灵深处;《红楼梦》中大多数的诗词曲赋都融合在故事情节中,是整个艺术结构的一部分,如果舍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意义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那一部分情节。《红楼梦》诗词曲赋中有一部分是谶语式的。它在书中的艺术作用,就是暗示着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结局。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比较明显的带有预言性质的诗歌。它又可区分为二:一是作者把事先安排好的人物命运结局,直接暗示给读者的那些诗。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艺术价值是多方面的。它和小说的叙事内容一起,构成了这座金碧辉煌的“红楼”的整体美。如果没有这些诗词曲赋,也就没有《红楼梦》。
關键词:《红楼梦》诗词曲赋;整体结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价值
《红楼梦》是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学术界因《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底蕴而产生了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诗词曲赋是《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以及歌、咏、谣、谚、楹联、等对全书艺术框架的构建、主题思想的深化、环境氛围的描绘、故事情节的照应、艺术形偶像的塑造、人物命运的暗示等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 诗词曲赋构建《红楼梦》的整体结构
《红楼梦》诗词曲赋在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者是把诗词曲赋作为小说的重要内容加以安排的;诗词曲赋在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突出结构主线、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结局、塑造典型形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全书诗的数量是巨大的。
第三:诗体多种多样,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有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打油诗;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同题分咏的、分题合咏的;有应制体、联句体、拟古体;有拟初唐《春江花月夜》之格的;有仿中晚唐《长恨歌》、《击瓯歌》之体的;有师楚人《离骚》、《招魂》等作而大胆创新的,真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第四:《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恰到好处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脾气、气质、命运;其艺术价值存在和表现于整体之中。
2 诗词曲赋构建《红楼梦》的人物形象
书中人物由于各自性格、爱好、修养、境遇、志向的不同,写出来的诗也就“迥乎不同”。什么人写什么诗,“潇湘子稿”绝不同于“蘅芜之体”。人的个性化,在诗的个性化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诗的个性化,又为人的个性化提供了依据。我们可以通过每个人各自的诗作,洞悉其心灵深处。
《红楼梦》通过人物的一二首诗词,就把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浮雕般地凸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红楼梦》中贾雨村的诗词
五言一律:末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复又高吟一联云: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七言一律: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第一回描写贾雨村出场只简单地介绍了他的姓氏、籍贯,然后就让读者听他吟五言一律。贾雨村一共只作了这一联二诗,这一联二诗便使一个野心勃勃的穷儒形象跃然纸上。读者从他所吟之句中可看到他急于“接履于云霄之上”,为朝廷“护玉栏”的追名逐利像,后来他一跃“飞腾”成为“万姓仰头看”的兵部尚书后,一味贪赃枉法,欺压百姓,草菅人命,这里也已露出消息。
2.2 《红楼梦》中女子的诗词
封建社会女子的“行”和“言”受到很多局限,故女子那些吟花咏柳的诗句就成为她们表露心声的一个重要途径。《红楼梦》中第三十七回,大观园儿女起“海棠诗社”,宝钗、黛玉都写了诗。
宝钗的《咏白海棠》: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脂胭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宝钗的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她那“不语婷婷”的“珍重芳姿”;同时也体现了她是封建社会“淑女”的身分。
她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词语,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她平日不爱化、草之类风雅之物,穿着的也是半新不旧的衣服,这是她“胭脂洗出”的表现;“淡极始知花更艳”表明她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美都充满了矜持和自信,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直接指的是白海棠,个人认为也是讽刺林、宝二人(因其名字都有“玉”字),他们确也“多愁”。
黛玉的《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读了黛玉的诗眼前就浮出一个多愁善感、孤独的少女形象,也展现了黛玉潇洒、机灵、高洁、哀愁、深情的形象。
“碾冰为土”、“梨蕊白”、“梅花魂”等句,是她喜欢清净爽洁的性格的写照。“秋闺怨女拭啼痕”可以说象征了她一生。“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也是她过早离丧、悲凉心境的含蓄流露。又如第七十回大观园儿女建“桃花社”,众姐妹都填柳絮词。同样是柳絮,黛玉看是“飘泊亦如人命薄”,宝钗眼里却是“白玉堂前春解舞”,这是性格差异造成的。两人的诗都展示了个性特征,给人非常清晰的印象。
曹雪芹做到了诗随人出、诗即其人、维妙维肖。黛玉的《葬花辞》、《题帕诗》、《秋窗风雨夕》等诗篇,都十分细腻地表现了她独立又孤立、不屈又不安、热烈而又悲凉的精神世界。假如没有这些诗篇,读者也很难为其悲凉身世和多愁善感的性格所打动,为她担忧、痛苦、流泪;如果没有“珍重芳姿昼掩门”、“淡极始知花更艳”、“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些诗句,哪会有丰满的宝姐姐。
3 诗词曲赋构建《红楼梦》的故事情节
《红楼梦》中大多数的诗词曲赋都融合在故事情节中,是整个艺术结构的一部分,如果舍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意义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那一部分情节。比如:
第一:大观园历次诗会作的诗,本身就是“情节链”中的一个环节。封建贵族青年吟花赏月是闲逸生活中的重要內容,那么描写他们生活就不能不写吟花赏月,否则就等于武断地把他们的生活剥夺了一部分。
第二: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写警幻仙姑带领贾宝玉来到“薄命司”看十二钗册子判词和演曲子。倘若对那些判词和曲子跳过不看,或者也象宝玉那样“看了不解”“无甚趣味”,那么我们最多是知道宝玉做了一个荒唐的梦,甚至我们自己也象在梦中。
第三:第十七回写大观园工程告竣,恭迎元春。如果没有“大观园诸景题对额”,那么宝玉、贾政等人也就不用走进大观园,读者也就不能随着他们的足迹将大观园浏览一遍,对园的规模、方位、建筑布局、山水特色以极“太奢华过费”的情形也就无从知晓。从人物描写看,如果没有这一段吟花咏柳,那么贾政的迂腐可笑、清客附庸风雅的俗态、宝玉的风流倜傥也无以表现出来。
第四:第二十二回如果不看那些灯谜,或者把它当成猜谜游戏一眼扫过,那么我们连这回的回目“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的意思也不懂。
4 诗词曲赋细探寓意深
《红楼梦》诗词曲赋中有一部分是谶语式的。它在书中的艺术作用,就是暗示着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结局。这里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比较明显的带有预言性质的诗歌。它又可区分为二:一是作者把事先安排好的人物命运结局,直接暗示给读者的那些诗。如《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是结构严密、内容相连的“系列诗”。书中那些薄命儿女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宿。比如:
第一: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写贾府众人制做灯谜。除贾环一首外,其余都隐括着各人自己后来的遭遇。贾母的“猴子身轻站树梢”,谜底荔枝。“荔枝”谐音“离枝”,暗示将来“树倒猢狲散”。
又如“原(元)应(迎)叹(探)息(惜)”的四姐妹做灯谜,正是自己日后归宿的写照。“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一响而散的爆竹,用来隐喻元春富贵荣华、瞬息即逝、不幸早死的命运。
迎春的“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是用拨乱如麻的算盘,暗喻嫁给中山狼孙绍祖横遭摧残。“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是以断线的风筝暗示探春在清明节远嫁不归。惜春的“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暗,性中自有大光明”也暗含了其最终的结局。
第二:《红楼梦中》中吟花咏柳的诗词,也具有象征性。比如:林黛玉的《葬花辞》是她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作,也是作者借以塑造林黛玉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黛玉的《桃花行》,写得是“泪干春尽花憔悴”的情景。薄命桃花也是她最后不幸夭亡命运的象征。
文章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艺术价值是多方面的。它和小说的叙事内容一起,构成了这座金碧辉煌的“红楼”的整体美。如果没有这些诗词曲赋,也就没有《红楼梦》。既然《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是不朽的,那么作为这部文学巨著整体艺术结构有机部分的诗词曲赋,必定也是不朽的。红学文化博大精深,本文仅代表了笔者个人的一些学术观点,还不够深刻全面,因此,《红楼梦》中还有很多的精髓文化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以进一步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
[2]脂砚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
[3]胡适.红楼梦考证[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2016.
[4]刘衍青.红楼梦戏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5]百家讲坛: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作者简介
郑婷婷(1996-),女,贵州省贵阳人,现就读于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二年级,课程与教学论语文研究方向,主要进行中学语文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