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汉的扩展策略探讨
2019-02-18范又月
摘 要:英语与汉语在思维方式上、审美上、语用上都有差异,因而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需要译者主动地进行思维、审美以及语用的转换。由于历来翻译策略都是对所有语言的相互转化都普遍适用,因而本文从仅适用于英译汉的角度,将翻译转化过程归纳为扩展策略,并以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一文的三个中文译文相对比为例,从方式要素、动作要素、目的要素、时间要素、施动者要素以及受动者要素这个六个方面分析了译文的扩展策略。
关键词:英译汉,扩展策略,英汉对比
1 引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1],又反过来支配语言[2]。英文属于印欧语系,中文属于汉藏语系,这巨大语言差异之下,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其次,审美方式也能影响语言的使用与表现方式,汉英审美的不同也导致了英语倾向于简约精确审美,汉语则倾向于精炼审美[3]。
在语用上,英语思维倾向于结果导向,汉语思维倾向于过程导向[4],而结果导向在语言上呈现出来的效果是更加压缩、简练,过程导向就会出现冗余、重复的语言表现。
因此,从英语到汉语是一个扩展的过程,需要将英语的简约精确进行重复扩展,变为汉语的冗余精炼,需要将英语的客体意识扩展、增加主体性,将英语的界限进行拓宽,从而弱化界限性。
2 英译汉的扩展策略分析
本文将以F. Scott Fitzgerald 的Tender is the Night一书的三个中文译本的翻译对比为例,进行汉英扩展策略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素的扩展:方式要素、动作要素、目的要素、时间要素、施动者要素、受动者要素。
2.1 方式要素
英语是结果导向的语言,因而可以将过程与结果都浓缩在一个表达中,体现了英语的简约审美。
2.1.1 动词的方式要素
英语中有许多精炼、带有压缩性的动词,是能包含过程的结果导向动词,表示“方式/状态+动作”,比如stride(大步地走),但是汉语动词就几乎没有这样的功能。
例1
英:Merchantmen crawled westward on the horizon...
漢:
A.商船在天边缓缓向西行驶……(主万&叶尊)
B.一个小时后,商船在地平线上缓缓地向西行驶……(陈正发等)
C.水天相连处,商船缓缓西行……(汤新楣)
分析:相对于汉语,英语更倾向于精炼表达。其中,例1的中英对比所体现的,便是英语在动词方面的精炼。例句中的“crawl”便是包含了方式的动词,既表达了“行驶”这一动作,还显露了行驶的状态或者方式是“缓慢地”。英文只用了一个词,便表达出了汉语中需要两个词或者几个词才能表达的含义,可谓非常精炼。但是中文有如此用法,因而在英译汉的时候需要进行扩展,将英文一个压缩动词的两层意思都扩展翻译出来。
2.1.2 介词的方式要素
还有便是使用介词或介词短语,比如“with”和“in”这样的介词或介词短语,非常精炼、浓缩,也需要进行扩展翻译。
例2
英: The concierge, lounging in light-brown khaki by the desk, stared at her rigidly, then suddenly remembered the manners of his métier.
汉:
A.穿着浅棕色卡其制服的看门人懒散地靠在服务台旁,直直地瞅着她,随后才突然想起自己的职业礼仪。(主万&叶尊)
B.看门人身上穿着浅棕色的卡叽布制服,懒洋洋地靠在服务台旁,直直地盯着她,随即猛然记起自己的职业礼节。(陈正发等)
C.这位老爹身穿浅褐色咔叽衣服在问讯处闲荡着,对她看得两眼发直,然后忽然记起自己职务应具备的礼貌。(汤新楣)
分析:例2的介词短语“in light-brown khaki”,字面意思为“在浅褐色卡其布里”,但是这里的介词的“in”表示的是“穿着/身穿”这样一个动作或者状态,整个介词短语虽然没有出现“服装/服饰”等字眼,但是却包含了这层意思,表示“身穿……颜色/布料的衣服/制服”;相比之下,汉语中却没有类似的精炼表达,因而汉译英时需要将这层意思:“穿着……的衣服/制服”用文字补充表达出来。
2.2 动作要素
英语的界限意识比汉语的强,其中表现在英语的名词化程度高,因而大量的静态名词还具有动词含义与动作性,因而在翻译过程中扩展出词语本身涵盖的动作。
例3
英:…a courtesy that Rosemary had not met with save from professional people since her success.
汉:
A.这种谦恭有礼的举动自从她成名以来,除了来自职业老手,罗丝玛丽还没有见识过。(主万&叶尊)
B.自成名以来,罗斯玛丽还从未碰上过这么彬彬有礼的举止,只有这方面的老手才做得到这一点。(陈正发等)
C.她成功之后,除了同业以外,还没有人对她如此有礼貌。(汤新楣)
分析:在原文中,“courtesy”一词是抽象名词,此处却意指“有礼貌的行为”,用静态名词描绘了一个动作行为。由于汉语词汇化程度低于英语,因而在英译汉须采取扩展的策略。因而A、B译文都用“举动(止)”一词,将“courtesy”所指的动作行为表达了出来。
但是A、B译文的扩展程度都不如C译文。对于一个完整的动作行为,一般情况下是必定有实施者、动作、受动者这三大要素,A、B译文都随原文一样只保留了动作这一要素,C译文却将施动者与受动者都扩展、补充了出来,使整个动作行为表述完整,将原文的静态动作行为扩展为了动态动作行为。
2.3 目的要素
例4
英:When the subject of Mr. Denby fell of its own weight, he essayed other equally irrelative themes, but each time the very deference of Dicks attention seemed to paralyze him…
A.看到登比先生的話题并没有引起什么兴趣,他又力图谈论别的一些同样不相干的话题,但每次迪克凝神注意时所表现出的那种顺从的态度似乎都叫他感到气馁……(主万&叶尊)
B.当关于登比先生的这个话题失去吸引力时,他又力图扯些其他不相干的话题,可每次迪克的注意力所显现的顺从似乎都使他无法说下去。(陈正发等)
C.关于邓贝先生的话题就此结束之后,他又提出其他同样不相干的话题。狄克彬彬有礼地听着,这样反而似乎使他茫然失措……。(汤新楣)
分析:此处,译文对原文的目的进行了扩展,将原文所表现的目的具体化了。
原文中,McKisco先生总是拉扯着Dick Diver谈论些无趣的问题,而Dick Diver却每次都很尊重对方,每次都很认真地听,而且这看起来达到了“paralyze”对方的目的。但是由于paralyze意义比较抽象,意为“to make sb unable to feel or move all or part of their body”,那么达到的目的就有可能是McKisco先生是感觉到自己,觉得“感到气馁”;也可能是嘴巴无法动弹而“无法说下去”;还可能是嘴巴身体都无法移动而“茫然失措”。因而这三个译文,都对这个目的进行了扩展,将目的具体化。
2.4 时间要素
英语是形合的语言,汉语是意合的语言,因而很多情况下,英语的时间可以从语言的形式中表现出来,比如动词的时态。但是中文中,动词没有时态的变化,所以这时汉语需要表示时间,就需要额外添加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例5
英:And, as if a curious hushed laugh from Mrs. McKisco were a signal that such a detachment from the world had been attained, the two Divers began suddenly to warm and glow and expand, as if to make up to their guests, already so subtly assured of their importance, so flattered with politeness, for anything they might still miss from that country well left behind.
A.这时,麦基斯科太太那压低了的古怪的笑声像是一个信号,表明他们已脱离尘世。戴弗夫妇突然活跃起来,热情洋溢,有说有笑,仿佛要向那些已经身心自身的重要,并未自己所受的礼遇而颇为得意的客人有所表示,弥补他们在远远抛在身后的国度里可能仍未得到的东西。(主万&叶尊)
B.这时,麦基斯科太太发出一声奇怪的闷笑,这笑声像是一个信号,似乎表明他们已经离开这个世界,接着,戴弗夫妇突然变得兴奋起来,热情洋溢而又侃侃而谈,仿佛要弥补客人们可能仍会留念的、抛在身后国度中的某些东西,这些人到这时已经微妙地感到了自己的重要,为自己受到的礼遇而得意洋洋。(陈正发等)
C.麦吉斯哥太太的那阵低声怪笑仿佛是大家已经脱离尘世的信号,戴弗夫妇突然变得兴高采烈,热情洋溢,仿佛向客人们赔罪有任何招待不周之处,虽然他们已经巧妙地使客人们感觉到自己多么重要,并且客气地使他们觉得深受礼遇。(汤新楣)
分析:因为整个小说的时态基调是一般过去时,所以例子中的一般过去时应该表示的“当时”发生的事,而过去完成时表示的是“当时的过去”发生的事,所以三个译文在处理“had been”的翻译时都扩展添加了“已经”这个时间副词。此外,为了把“当时”与“当时的过去”区分开来,A、B译文在翻译一般过去时的“were”的时候,添加了“这时”这个时间要素词,更加明确的表示出了动作的先后顺序以及文章的时间线。
2.5 施动者要素
例6
英: “…I got pneumonia making a picture last January and Ive been recuperating.”
“Mercy! How did that happen?”
汉:
A.“……去年一月,我拍电影时得了肺炎,我正在慢慢康复。”
“哎呀!怎么得病的?”(主万&叶尊)
B.“……去年一月我拍片时,得了肺炎,现在正在休养恢复呢。”
“哎呀!怎么得上这种病呢?”(陈正发等)
C.“……一月里拍片时得了肺炎,一直在养病。”
“哎哟!怎么会的?”(汤新楣)
分析: 原句中,“How did that happen”中的“that”是替代词,虽然从上下文中科院判断“that”指的是“得了肺炎”或者是“患病”这件事,但是从这个句子来看,是隐藏了患病这件事作为“happen”一次的施动者这个信息,因而在A、B译文中都得到了扩展,将施动者的信息进行了补充,点出了“患病”这件事,让疑问对象变得更加明确。而C译文就没有对原文进行扩展翻译,同样隐去了“患病”这个施动者对象,没有直接点明。
2.6 受动者要素
例7
英:“Im desperately in love with him—I never knew I could feel that way about anybody. And hes married and I like her too…”
A.“我愛他爱得要命——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会对谁产生这样的感情。他已经结婚了,而且我也喜欢他的妻子……”(主万&叶尊)
B.“都爱得发狂了——我从未想到我会对谁产生这样的感情。可他已经结过婚了,而且我也喜欢她……”(陈正发等)
C.“我不顾一切地爱他——我从不知道自己会对任何人产生那么深的感情。可是他是已婚的人,我还喜欢他妻子……”(汤新楣)
分析:将“her”翻译为“他妻子”,实则是扩展了受动者的家庭关系。
由于英文倾向于精炼,大量代词的存在与使用实现了英文在指代方面的精炼。而且在紧密的上下文语境下,此处使用代词her指代Dick Diver的妻子也完全不会存在歧义或者指代不清现象。
但是汉语中代词的使用频率并不高。虽然此处是书面表达,不会存在同音的“他”和“她”令人混淆,但是三个译文中还是有两个译文选择替换掉了“她”,并且把受动者的家庭关系扩展了出来。对比着三个译文,可以发现A、C译文的译文更加流畅,译法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使指代更加明确,人物关系更加清晰。与在书面表达的人称方面,汉语有两种倾向:直接重复使用名字或者无主语形式。
3 总结
本文认为,英语与汉语在语言上的差异背后是思维方式的不同的提现,这些差异包括简约精确审美与冗余精炼审美之别、客体意识与主体意识之别、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之分,英语界限性强、汉语界限性弱。因此英语语言展现出精炼的趋势,汉语语言呈现出冗余、重复的趋势,因而从英语到汉语需要进行扩展,英汉翻译需要采取扩展的翻译策略,将英语的简约精确进行重复扩展,变为汉语的冗余精炼,需要将英语的客体意识扩展、在客观存在基础上增加主体性,需要将英语的界限进行扩展拓宽,从而界限性就会弱化英文倾向于使用精炼的语言,汉语语言更加倾向重复、冗余。具体的扩展策略可以从这六个方面进行施展:方式要素、动作要素、目的要素、时间要素、施动者要素、受动者要素。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吴碧宇,王建国.汉英审美观差异及其语言表现[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02):98-106+116.
[4]王建国,何自然.重过程,还是重结果?——译者的母语对英译文本的影响[J].上海翻译,2014(02):7-12.
[5](美)菲茨杰拉德著;陈正发等译.夜色温柔[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08.
[6](美)菲茨杰拉德著;主万,叶尊译.夜色温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02.
[7]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8]郭建中.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0(1):49-52.
[9]汤新楣译著.夜色温柔[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8.06.
作者简介
范又月(1995-),女,汉族,四川隆昌人,翻译硕士,华东理工大学,研究方向:英汉、汉英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