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19-02-18蔡淦源
蔡淦源
摘 要:《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更好的去发现社会的美丽,也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键词:阅读;积累;语文素养
1 以读为本
阅读是一种良好的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一切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让学生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生首先接触阅读,是从一年级的朗读课本开始着手的,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课本内容的知识,并在朗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在语文学习中,朗读这个过程很必要,在朗读时,眼睛必须注视课本,嘴巴读着跟课本有关的内容。可以适当的对课本上出现的字词咬文嚼字,也可以更多的去理解词汇,要把朗读中获得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很难得的东西,需要学生多花时间去细细体会。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素养,要求他们在朗读时,读清楚字词是首先要做到的,然后在读的过程中还必须要读出感情,划清朗读的节奏,同时要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但是这是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段去了解和掌握的,首先,在一次讀的时候,必须要读音清晰,声音洪亮,把每个字词的音都要发准,注意平跷舌绕的区别,这是第一步正确读音。在正确读的基础上,要求就要更进一步了,这时要求要把握语调的抑扬顿挫,让学生更有感情的去朗读课文,同时把握好朗读的速度,全班同学应该统一步调的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读好人物的对话,可以通过人物对话的过程中把握好人物的性格。
“以读为本”,要求学生要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不要一遍一遍的机械的读。如要求孩子们在读中找出不会读的字,对于不会的字,就要求他们通过查字典的方式去解决;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到作者的经历,从他的经历中,感受到他写这一篇课文时的感情;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是记叙文,就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读后把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提问。在朗读时,同时要体会文章的标点符号、词语、句子表达的效果;体会作者分段的原因和目的;体会修辞手法运用过程中的优点和表达效果。这样一来,学生能在学习中体会到好多知识,使得学生受益匪浅。
2 读中感悟
感悟,感知而领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一边思考,学习语文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感悟的过程。如果是写景的文章,就可以感悟大自然的美;如果是写人的文章,就可以感悟人物形象;如果是小说文,就可以感悟事情的发生经过”。小学课本中出现的课本,都是每一位作者写出的佳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循循善诱,让学生去读通课文,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如《柳树醒了》课文描述“春雷跟柳树说话了,说着说着,小柳树呀,醒了。春雨给柳树洗澡,洗着洗着,小柳枝啊,绿了”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中,创设春天万物复苏的场景并向学生提问,“春天和其他季节有什么不同啊?”,启发学生由其意境美,让学生去想象各种生物复苏的模样,联想语言文字再进行描述。学生描述道:“春天出去郊游的时候,我在外面的田野上看到了一大片一大片的绿色,一会儿,出现了一声雷声,但是我觉得这个雷声一点也不可怕,因为它仿佛跟我在说话,说着,小朋友,你好”。多好的再造想象,感受到物的美,景的美,语言也美。这样一些简短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由此也可以在他的话语中体会到他对春的喜爱。
3 多形式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读书的方式要多种多样,一定要避免单一的读法让学生去朗读,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读书的疲惫,读多了就成了机械的读书,毫无感情,而且根本没有用心。阅读应该是精彩纷呈的,阅读的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阅读速度可分为:速读、慢读、跳读。阅读可分为人数:个别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男同学读、女同学读,集体读等。根据是否出声音可分为:默读、朗读、背诵。然而根据阅读意图:精读、略读、浏览、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感情朗读。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学生处于一个舒适的读书环境,以他们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这样更大程度的引起他们对课本阅读的兴趣。比如《春雨的色彩》这课中,老师可以让每个学生担任不一样的角色,分角色去读,然后让班上同学投票,哪个同学读的更好。
教师引读:“师:小燕子说春雨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它说春雨它这种颜色?生读。师:后来麻雀同意它的说法吗?它说了什么呢?生读。老师引着大家这么一读,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根据所提的问题去启发学生,让学生学会在文章中寻找关键词,然后根据这个关键词完成课后练习,并与此同时掌握阅读技巧,以后再遇到同样问题时,找到解答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通过实践可知,引读确实是一种好方法,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让学生触类旁通,找到学习方法,很多学生还可以根据所提问题举一反三,找到更多问题的答案。这样的一节课下来,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因为在这节课上,我还可以提出这类的问题,“小燕子会不会说话?”生答。“我们现实生活中只有人会说话,而把不会说话的小燕子写成了会说话的人。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拟人。”以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会用到这类修辞手法了。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深入,读和悟是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只有牢牢掌握读的基本要求,慢慢在多读的过程中,才能领悟到这课本中所带来的启发和给读者传递的东西,要想读好一篇文章,其实也并非易事,特别是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也是在不断的自我突破挑战的过程。因为只有当学生爱上了阅读,才能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意图。
教育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所传授的知识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可见,创新是阅读教学的生命。新课标的改革虽然在进行中,但是对于身处农村的我而言,改革力度还不够大,所以,从我开始做起,把阅读这项改革,贯彻的更加全面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