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研究回顾与展望

2019-02-18李超

卷宗 2019年35期
关键词:回顾展望课程思政

摘 要:当前,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正方兴未艾,主要集中于课程思政的概念、实施路径,以及具体课程如何实施课程思政的研究,为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初步搭建了框架体系。随着课程思政研究的深入,指导课程思政实施的方法论体系研究将会成为下一步研究的焦点,在方法论体系下指导的实践的实证研究将会成为课程思政研究的落脚点。

关键词:课程思政;回顾;展望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第二批教改立项项目《“三全”育人格局下课程思政的课程论探析》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JY32)项目负责人:李超。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自此,课程思政成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

1 课程思政的研究回顾

截至目前,学界对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综述回顾如下:

1.1 课程思政的概念研究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渊源于学科德育,起源于上海。上海在学科德育的研究与实践上卓有成效,在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大背景下,由学科德育过渡到了课程思政。2017年,国家教育部高度肯定了上海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做法,是一套有价值、可推广的“上海经验”。

课程思政的概念边界是课程思政研究的起点,学界虽对课程思政还未形成较为一致的观点,但研究成果众多。多数研究人员将课程思政理解为在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等课程中加入思政的内容,从目前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这样的观点指导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实践是最为方便、效率最高。敖祖辉和高雷雷等在其相应的研究中对课程思政的概念基本相似,认为课程思政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著名学者邱伟光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域对课程思政进行了定义:“课程思政”是指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2]该定义逻辑严密,既明晰了课程与思政之间的关系,又表达了课程思政的本质与目的,应为目前对课程思政最为准确、科学的定义。

1.2 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

关于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研究,从现有研究来看,成果丰富,较为完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经分析归纳,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建立总体运行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多口齐抓共管、强化绩效考评、完善监督评价等有效的运行机制,对课程思政的建设进行总体设计,调动积极性,切实保障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二是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从“三全”育人格局出发,梳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消除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现象,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优势,借助多种学科、多种方法,整合不同学科背景的师资等搭建同向同行的育人平台。三是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著名学者邱伟光认为:教师是“课程思政”生成的关键因素。他从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言传与身教的统一、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想统一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师资建设做了论述。学界还在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做了研究,普遍认为教师育人、育德能力是课程思政实施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四是课程思政的教材建设。应建立符合课程思政实施的教材体系,应体现主干知识的价值导向,深入研究并体现“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教材话语体系应契合实际,避免假大空,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应加强教材的编写与审定,教材选用严格,组织编写相应学科、专业的课程统编教材。五是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学界研究认为,不同学科、不同课程蕴藏着不同的丰富课程思政资源,学科专业不同,其重点挖掘资源则不同。自然科学挖掘科学与创新精神,工科挖掘大国工匠精神,人文学科要挖掘人文情怀等,在学科、专业课程中传授知识时实现价值引领。

1.3 具体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研究

从微观层面出发,以具体课程为依托研究课程思政实施的研究成果占课程思政研究的绝大部分,涉及医学、数学、生物学、建筑等学科和专业领域,十分广泛。这些研究,在具体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做了探索性的研究,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课程实施等方面凝练出了一些成果。总体上说,研究成果虽多,应还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缺乏系统性,在课程思政实践领域的研究中,其课程論、教学论等教育学原理的理论逻辑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出现研究深度不够,实际效果难以评估,可推广、复制性不强。

1.4 课程思政其他相关研究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外,课程思政的研究还在地位与作用、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众多研究认为课程思政具有重要价值,体现了办学方向,坚持了立德树人根本要求,促进了“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创新了教育理念与方式等。

2 课程思政研究展望

课程思政虽是当代教育的一个新课题,但在曾经的教育中,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课程思政的理念已有一定的反映,只是其概念还不是很明确,其重要性还未被如此重视。课程思政地位将越来越重要,笔者认为,课程思政的研究将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开展。一是搭建课程思政理论体系框架。科学完善的课程思政理论体系是课程思政取得实效的前提条件。在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这一方向性原则的总揽下,开展课程思政的本质、意义、地位等理论研究,以及相应的课程论、教学论等理论体系研究,形成科学完善的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体系,为课程思政的实施奠定理论基础。二是课程思政实践层面的共性研究。在课程思政的实践层面,各门课程有共性,比如课程思政的总体要求、实施路径、评价体系、激励方式等,简而言之,就是国家和相应高校对课程思政实施的总体设计。目前,总体设计还不完善,就学校层面而言,许多高校已经发布了课程思政实施办法,在总体要求和实施路径上做了比较明确的要求和详细的部署,但在评价体系、激励方式等方面部分高校仅仅是略有涉及,操作性不强,多数高校在评价体系层面未做阐述。课程思政实践的共性研究,将会在近期,或者近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研究的热点、难点。三是课程思政实践层面的个性研究。课程思政实践层面的个性研究,主要指具体的某一门如何实施,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特点,其实施也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文科类课程、理工类课程其课程思政具体实施形式上,肯定会有差异。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其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形式上,也会有差异。在具体的某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实践研究,是课程思政落细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某一门课程上的课程思政实践研究,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成功的研究成果,将会成为一种范式、一个模板,其影响力、带动力巨大。

总而言之,在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已经起步、如火如荼的良好态势下,从理论体系的完善、实践的总体设计、每门课程的具体实施将会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促进课程思政的实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9).

作者简介

李超(1983-),副教授,硕士,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

猜你喜欢

回顾展望课程思政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