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策略研究

2019-02-18黄美琴

卷宗 2019年35期
关键词:农村小学应对策略

黄美琴

摘 要: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是數代先人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如何传承?靠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国学经典的教育对启迪他们的智慧,陶冶他们的品格,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但目前农村小学的国学教育跟不上当代教育的步伐。在构建农村小学的国学教育体系中,通过教育实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推动、普及农村小学的国学教育。

关键词:农村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应对策略

基金项目:江西九江市柴桑区第一小学国学教育研究项目“农村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江西九江柴桑区样本研究”(项目编号:17PTYB046)。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学经典越来越受国人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国学经典教育方兴未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就对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进行了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陶冶高尚情趣起到了积极健康的推动作用。但在农村小学,国学经典教育或局限于课本,或流于表面形式。深入农村小学教学第一线,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推动、普及农村小学的国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农村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理论依据

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魂、民族的根,对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心理特征,都有着广泛又深刻的影响。

1.1 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他也曾强调:“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由此可见,国学经典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宗同源。进行国学教育,实际上就是在养成孩子们的国民意识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对国家与民族大任的自觉担当。

1.2 符合纲要的教育理念

《国家教育纲要》中提出“坚持德育为先。”“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国学中的《四书五经》《三字经》《弟子规》等启蒙篇章,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涵盖了传统文化对人才培养的各方面的要求,国学的普及教育无疑成了培养优秀人才的最佳平台。

1.3 实施了新课标的教育目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0-13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记忆力、接受力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诵读国学经典,能锻炼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等,国学教育成为培养语文素养的良好路径和开启智慧的一把金钥匙。

1.4 落实了守则的行为规范

新修订的《小学生守则》一共有二十条,分别对小学生的道德情操、学习态度、文明礼仪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由于农村小学学校教育手段的单一性和家庭教育的落后缺失,这 一要求很难真正落到实处。祖国传统文化最重视人的心灵教育,明确提出“蒙童”教育关键在“养正”,而且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养正”的方法,因此, 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有效落实《小学生守则》行为规范,解决农村小学教育不足之处的捷径。

2 农村小学的国学教育现状令人堪忧

农村小学在国学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常态性的科学管理,国学教育没有纳入课程正规学习,呈碎片式零星渗入的特点;存在专职教师缺乏,而兼职教师国学素养处于一般水平的师资情况;再加上使用的教材内容深奥难懂,不能契合本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家长不能给孩子提供家庭辅助学习,社区里极少有国学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联一体的教育缺失,让学生对国学知识的学习处于无力无助的状态,学习效果很不理想。

1)没有规范的学校管理。农村小学的国学教育要靠行政管理手段才能推进,没有教育计划的制定和经费的投入,没有纳入课程设置之中,没有教学计划,没有时间保障,国学教育处于一种无目标性、无系统性和无实效性的教育状态中。

2)教师的国学素养失衡。“教师是教育实施的主体”,在教育中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的指导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兴趣的培养。但农村小学没有专职的国学教师,兼职老师没有接受专门培训和学习,国学知识与素养处于一般水平,对国学没有深入精辟的理解,又怎能轻松、准确地把国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呢?

3)学生国学基础薄弱。国学内容博大精深,各校选用教材又欠科学合理,客观上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呈偶发性,阅读内容局限性大,积累少,基础薄弱。

4)家长无法提供学习辅助。《教育学原理》中指出:“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篇章,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摇篮。”但农村小学的孩子监护人文化水平偏低,他们虽然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但无法为学生的国学学习提供必要的辅助。

5)社区缺乏国学氛围。在社区,舞蹈班、奥数班、作文班等比比皆是,门庭若市,却没有一家国学辅导机构,社区也没有开展任何形式的国学活动。究其原因,是家长们的功利性强,认为小学阶段学习好语数英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国学知识,不是教材内容,不是考测科目,学不学无所谓。“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因此,国学教育没有一个可以依托的社会环境。

3 农村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实效举措

3.1 互聯网+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能否为21世纪培养出理想的新人,教师起着关键作用。”所以,教师国学知识的提高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培训的具体形式上,应采用个人学习与听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个人学习。有效的教师培训策略强调“自主研究和自学至关重要”。老师们充分利用图书室及电子阅览室研读大量的国学经典,还可以深入专业的国学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培训,为丰富自己的国学内涵夯实基础。

2)听专家讲座。充分利用本地文化阵地,聆听专家讲解中华优秀文化相关知识。利用网络收看相关的国学专题讲座,选派老师去全国各地观摩学习国学经典教育,关注全国各地的国学教育动态,了解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打造出自己的国学精品课堂。

3.2 初步培养学生的国学兴趣

“人的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基础浅,而大部分国学经典内容精深,年代久远,理解起来难度大,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因此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双重”---重个体差异、重情景创设,降低教材内容的难度,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国学兴趣,显得特别重要。

1)重个体差异,培养兴趣。内容编排上要符合学生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有联系的,具有很大成份的具体形象性。所以在实施国学经典教育的过程中,低、中、高年级应该因人施教:低年级以养成教育为主,选取适合朗朗上口的诗韵之类的作品;中年级以培养文学素养为主,选取地方诗人作品或反映本地文化的作品,以培养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高年级则培养孩子们的人文精神,以诵读本地名人的诗赋散文为主。这些内容的编排一方面既贴合了地方人文特色,又贴近了孩子们的生活,他们学习起来也就兴趣盎然。

2)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情境创设能让激情和真情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为“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在实施国学教育过程中,老师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借助多媒体画面再现情境,让国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利用表演体会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通过语言,绘声绘色的描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践体验情景,拉近国学和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学习需要,从而主动参与学习;运用实物演示情境,直观地再现书本知识,让学生形成感性认知,促进理性认知的发展。

3)贴合地域特点,研发校本教材。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兼顾地区性或校际间的个别差异,更富机动性、多样性与弹性。利用校本课程,把当地的人文特点和农村小学生的需求充分结合起来,纳入学校的课程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习兴趣,又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

3.3 渲染气氛,营造浓郁的国学氛围

儿童是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生成的程度,来促进他们认知的发展的。地处农村的小学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国学氛围,如:每天早晚,利用电子大屏幕,滚动播放唐诗宋词;利用晨读,诵读背诵国学经典;利用走廊的牌匾,镌写经典语录;利用国学展橱,让国学经典内容随处可见;利用幽雅的廊亭,让谆谆论语与曲径花园交相辉映;利用舞台,开展经典诵读比赛……学校要以课堂教育为阵地,以诵读经典为载体,以国学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力求达到“浸润国学之经典,营造育人之氛围”的效果。

3.4 实现知行的对流交契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行知行》一文中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见解,阐明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在国学经典教育中,如何找准知行合一的契合点,增强实效性呢?

1)读演结合。结合国学的语意美、韵律美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学生们大声朗诵,绘声绘色讲故事,手舞足蹈地表演,让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贯穿于国学课堂的始终。

2)家校联动。每上完一节课,授课教师布置一项国学实践作业,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去完成,然后由家长评价,记录在学生学习成长表上。教师根据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以便做到“教学合一”。

3)研学体验。首先,充分利用本地的有古文化特色的场馆,让孩子们穿上古代书童服,老师穿上先生服,让教学环境穿越到古代的氛围当中去。其次,将国学教育生活化,如学了《弟子规》,就让学生践行如何做人;学了诗词,就让学生亲身体会诗人所描述的美景和思想感情;学了礼仪,就让学生把文明礼仪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4 结语

要让农村小学国学教育取得实效,必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核心,环境为载体,创建“熏陶、趣导、乐学、知行”的四步法教学模式。让这四个过程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扎实有效推进农村小学国学教育,让国学教育之花盛开在祖国的花园里。

参考文献

[1]文章《北大国学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7月。

[2]谭正璧《国学概论新编》北京出版社,2014年7月。

[3]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文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年。

[4]李吉林《李吉林与情景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5]《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  党建2014年03月03日08:24

[6]《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2019年。

[7]李维《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猜你喜欢

农村小学应对策略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