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对比分析与思考
2019-02-18丁娜
丁娜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关会计管理制度在经济发展的各个主体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大。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我国行政职能执行机构,承担行政管理决策、咨询、贯彻的主要部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财务核算就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改革之后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和联系。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财务会计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行政执法监督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等职能。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内外部环境急剧变化,我国各级政府债权债务的精准核算以及国有资产的精准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过去政府财务采用单一的预算会计制度,即收付实现制,使得有关部门的债权债务不能及时入账,造成财务数据不真实的现象。或者有关部门之间往来重复记账等现象均不能真实反映财务数据,因此我国在2019年1月1日全國贯彻执行新政府会计制度,将财务会计的权责发生制与预算会计的收付实现制有效结合,使得我国行政事业机构的财务管理职能迈向更高层次。
1 行政事业单位实现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必要性
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核算、监督中央与地方、事业单位的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它采用收付实现制,包括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财务会计是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用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监督,旨
在为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是企业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它采用权责发生制,通过对资金筹集、使用、分配等的核算,为企业决策提供有用信息,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目的。
2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1)核算结果不准确。我国现行预决算编制方法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在收付实现制预决算体制下,满足预算管理需要的会计信息主要是每年的收入、支出和结余信息。为此,预算会计体系主要是核算财政部门和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结余情况,会计报表也主要侧重于反映与之相关的信息,会计核算基础也主要采取的是收付实现制。
2)预算内容不真实。首先,在资产负债核算方面,预算会计制度没有充分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状况,不利于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以及不能防范和降低财政风险,缺乏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其次,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尽管引入了对外投资的核算,但主要规范的是债券投资和对外投资初始成本计价问题,对于权益性投资的核算不准确。
3)会计报告透明度不够。预算会计报表内容不完整,提供的会计信息比较简单,侧重于反映预算收支情况,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没有充分反映,如某些资产产权、债权、债务的情况有的没有核算,有的核算得比较简单,不能充分揭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成绩、问题和风险。二是会计报表项目的设计不够科学,会计信息不便于利用。如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中包括收入、支出项目,不仅报表之间内容有重复,而且使得资产总额、负债与净资产总额虚增;收入支出表基本上采取收支总额对比方式,未能详细提供各类资金的收支余超,不便于进行财务分析。
3 行政事业单位中财务会计内部问题现状
1)在财政管理过程中,最为突出的一方面问题就是专项资金和预算资金的问题。而且管理制度上也是有许多的漏洞,财政分类也是十分的混乱,一些专项资金也存在分类不明确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存在资金预算和实际使用状况不匹配的现象,这些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使财务管理部门的压力增大,同时造成了资金使用效益的降低,其中关键的一点还在于削弱了有关部门的掌控能力。
2)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上。由于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分配和分配的对象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等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腐败现象的发生。产生预算外的资金主要一点就是中央政府没有很大限度地去限制地方政府的权力,而地方政府对于这些财政的资金使用性质也不是十分的了解,从而造成这些资金分配的方法和权力相对的比较的混乱,一些单位为了获得更多的政府资金和多方面的预算外资金,开始顶风作案。
3)财政监督“重内轻外”,部门之间出现资金分配不公。由于财政部门只重视对预算内资金使用的监督,忽视对预算外资金支出的有效管理,使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长期脱离于财政监督,这就使一些单位形成一种“共识”,片面的认为单位的人员及日常公用经费的开支有财政预算内经费拨款作保障,单位组织的预算外资金收入属于自有资金,支出随意性很大,往往把预算外资金用于发放奖金和解决个人福利待遇,致使部门与部门之间形成严重的分配不公。
4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策略
1)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二者的结合提供法律保障,是实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前提。首先,国家要制定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权责发生制的法律法规,以此来确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权责发生制的法律地位,在法律上明确其执行的权利与地位。其次,由于预算会计、财务会计的制度规定不十分明确,二者的职能范围都较小,导致了单方面的财务信息不够全面。我们应该对原有的预算会计制度、财务会计制度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改,并且以修订后的会计制度来规范二者的职能范围,约束其行为,从而达到对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有效结合的目的。
2)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方式。方式一:全面施行新政府会计制度。通过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广泛应用,使现行会计制度具备规范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双重功能,实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的双重目标。实质是上通过设立一套核算系统,来同时满足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需要。方式二:建立两套完全独立的会计系统。预算会计系统只核算预算收支,财务会计系统只核算财务资金运营。这样,发生一笔经济业务可能只在一个会计系统中确认(比如不涉及预算收支,只引起资产负债变化),也可能要同时在两个核算系统中确认(比如,能引起资产负债变化的预算收支业务)。同时,两个会计系统分别生成不同的会计报表,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
3)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实施。(1)二者的结合要分阶段进行。在会计改革的初期,要以预算会计占主导地位,在某些领域内引入权责发生制。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职能的顺利转变,权责发生制的应用要不断扩大,而收付实现制的范围要逐渐缩小,最后形成以权责发生制为主、收付实现制为辅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2)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权责发生制下的财务会计核算要比收付实现制下的预算会计核算复杂得多,因此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也会提高。(3)加快会计电算化两套系统的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原有的电算化系统只适应预算会计的核算,但新的会计系统要包括预算会计、财务会计两个系统,达到数据共享。与此同时,还必须保证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政府采购系统和预算编制系统的完全对接,以此实现相关系统间的数据共享。新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应能够利用科目编码的设置,对发生的每笔经济业务自动识别、选择记账系统,不影响预算收支的业务,直接计入财务会计系统,既影响预算收支又引起资产负债变化的业务,同时计入两个系统。会计期末,电算化系统能够自动生成两套会计报表。
虽然我国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改革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改革创新将带领事业单位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为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赵敏.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问题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2).
[2]李娜.论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J].财经界(学术版),2017(10).
[3]吴燕.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集中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2017(5):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