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生命观视域下中医院校生命教育

2019-02-16吴陈润凡陈惠珍

关键词:生死观生命院校

吴陈润凡 陈惠珍

(福建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生命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引起我国教育学者的关注。自21世纪以来,我国生命教育开始了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并逐步在各类院校里开展起来,但总体来看,其中适合我国中医院校生命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尚不完善。中医作为一门关乎生命的学科,其生命观是中医文化的重要内容,反映着中医对于生命的认知与态度,彰显了中医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入挖掘中医生命观的当代价值并融入中医院校生命教育之中,一方面将有助于中医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新的生机,另一方面可促进中医院校生命教育的发展,帮助中医学子在未来执医、科研的道路上将医学、人文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裨益于中医的稳健传承和创新发展。

一、中医生命观的内涵

1.“气-阴阳-五行”的生命基础

中医的哲学基础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故中医对于生命本源的认识极大程度上受到了古代哲学尤其是道家学说的影响。“通天下一气耳”、“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指出世间万物由气组成,气是构成生命的原始物质。中医继承了“气本源”的观点,在探索人体的同时,用不同种类的“气”来解释各种生命活动,人体内部各类“气”的正常运行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阴阳”和“五行”学说与“气”学说一样,是古代哲学用以解释世界的学说。“阴阳”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是推动宇宙万物发展和变化的原动力,是对于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和同一事物本身存在的对立属性的概括,而“五行”的内涵、特性和生克制化规律用以解释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2]。中医学运用“阴阳”和“五行”的理论框架,用以阐明人的形态结构、建立藏象系统、说明人体内部联系、概括生理病理变化、分析病因病机并指导诊断和治疗等等。中医认为,“阴平阳秘”即阴气平顺,阳气固守,阴阳通过动态调节而达到相对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和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而以“五行”为基本模型的藏象系统必须行使正常的生克制化关系才能维系五脏的正常运转。

2.中医生命观的“整体观”

“整体观”的思维贯穿于中医临证全过程,也体现在中医对于生命与自然环境关系以及生命本体的思考之中,即“天人之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与天地相参”(《素问·咳论》),中医认为人不仅由天地之气交汇而生,而且须遵循季节、气候、环境的变换规律生存,同时自然界以及周围的生活环境也影响着生命个体,人体的四肢百骸、五脏六腑也与自然万物一一对应,相互参照。这一思想极大影响了中医病因病机学以及诊疗防治体系[3],例如中医养生理念强调人的起居应顺应季节的变化,春秋昼夜相对等长,宜早睡早起,而夏天昼长夜短,可晚睡早起,冬天昼短夜长,可早睡晚起。

中医生命观的“整体观”还体现在“形神一体”。“形”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神”用以概括生命现象和机能,也代表了诸如感觉、感情、意志等思维意识[4]。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医比古代西方医学更加全面得认识到“形”和“神”的关系:“神”须依附于“形”,“神”主宰着“形”,“神”不仅参与着五脏六腑功能的发挥,也协调着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和气血津液的代谢,维持着生命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神”一旦出现问题必然会引起“形”的问题,形体的病变同样也会导致神失所养甚至神志异常。因“神”对于“形”有主宰性,故中医强调“调神”,通过使“神”达到恬淡虚无的平衡状态来保持形体的健康,从而形与神俱,终其天年。

3.中医生命观的“生死观”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医认为人由天地之气化生,是自然界最宝贵的东西,这体现了中医“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而且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也认识到人的生命的宝贵性,故中医作为“仁术”充满着热爱生命的人文主义。中医也强调要尊重生命的自然属性,顺应生命的自然规律,同时也要把握生命,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护生命。

“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灵枢·天年》),由此可见,中医对于“死亡”的态度并不悲观,认为人的生老病死反映了人的自然属性,到了寿命人自然将死;《素问·生气通天论》也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不仅保持了唯物论的论调,也反映了中医对于死亡的客观属性的认识。由于有这样一种对于“死亡”的认识,故中医更注重的是现实个人和社会价值,强调的是由死而发出的“重己贵生”的思想,同时倡导爱惜自己的身体,通过养生的方法达到长寿[5]。

二、中医生命观视角下当前中医院校生命教育的不足

1.缺乏生命教育文化氛围

当前医学院校自杀伤害事件的高发在教育层面的原因就是由于医学院校生命教育文化的缺失,主要体现在生命教育缺少了从生命观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对于生命的思考。中医学院校普遍偏重医学理论知识的教育从而忽视了人文层面的教育,对于中医生命观的教育普遍不足,缺乏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和生命意识的理念,将生命看作物化的存在,在长期学习和社交压力之下学生易引发生命价值的扭曲和医学人文层面理解的匮乏,从而造成学生对于生命的漠视,不利于医学生正确生命观的建立。同时以中医生命观教育所引导的生命教育应彰显着人文主义精神,并成为医学生内在精神,而目前生命教育作为人文学科教育存在文化精神的缺失[6],并没有真正融入中医学生的精神生活。

2.忽视中医生命观的价值

生命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认识生命,认识生命的内容包括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构成、生命的活动方式等等。随着科学的分化和各类学科的不断发展,各类学科都有从不同的角度去定义和认识生命。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有着丰富的内涵,有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而当前中医院校的生命教育总体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不仅存在生命教育内容偏少、内容单一、方法老套等问题[7],对于中医生命观层面的教育内容也存在缺失。中医是一门探索生命的学科,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医的教育离不开生命教育的参与,两者应相互渗透融合。而生命教育是一种基于生命内涵的领悟式教育,缺少了中医生命观内涵的中医教育,不仅不能彰显出中医人文核心内容的教育价值,也使中医学生难以领悟中医对于生命的理解,更不能凸显出中医院校生命教育的“中医特色”。

3.生命健康理念偏差

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身体素质的下降,心理健康问题频出。作为医学生虽然熟悉各种健康知识,但缺乏对于健康生活理念的系统教育,加上学生大多缺乏自律性,所以学生的健康问题应引起重视。从中医生命观的角度来说,中医的健康理念并不注重于健康知识的灌输,也并非强调每日所需的营养与运动量,它的概念更大范围更广,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理念和习惯以使身心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并强调适应社会或周围环境的能力,这种“整体”思维健康观的培养是当前生命教育所没有的。

4.生死观教育内容缺失

我国传统文化重生忌死,对于死亡的话题尤其是在教育层面总是采取回避的态度,这是生死观教育不足的根本原因;其次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课程普遍就偏少,虽然部分院校有生命教育课程,但由于课时原因会选择性的将生死观教育的部分略过。医学生生死观教育层面的缺失,会造成医学生不能正确看待死亡的问题,在初上临床面对患者不幸离世往往不能坦然面对,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三、在中医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建议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中医学生来说更加重要。中医文化拥有着丰富的生命内涵,其对于生命观、健康观、生死观等都有着以传统文化视野下的透视,对于中医院校应把握运用好现有教育资源,从中挖掘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

1.将生命教育融入中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我国高校正大力倡导校园文化建设,中医院校的生命教育除了通过书本形式的课堂教学,也要将生命教育、中医生命观教育纳入中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建设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通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倡导推动中医生命观的宣传,丰富校园的精神生活,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的氛围。

2.以中医生命观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

从当前生命教育的内容来看,鲜有教材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哲学或中医生命观的内容。生命教育本是一种多元化、开放性的教育,中医院校应在生命教育的内容上添加以中医生命观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文化生命观,以此为导向编写适合中医院校的的教材,增加生命教育相关课程比例,或采用渗透式的方法,在不同的科目中加入中医生命观的内容,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充分调动中医文化中隐性的生命教育内容,发挥传统生命哲学中领悟生命的传统[8],并且通过展现中医生命观以增强生命教育的生动性,并结合临床教学进行体验式教学吸引学生参与进来。

3.突显生命教育的人文价值

我国医学院校的普遍现状是注重医学知识体系的建立,而往往忽视了对于生命思考的引导。长期在这样一种知识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之下,医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会趋于机械化,对于医学的理解会趋于技术化,长期以来校园文化会失去人文的氛围。中医院校的生命教育,应通过中医生命观对于生命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内涵。虽然中医所理解的生命本质有别于现代医学,但这为学生提供了中医的角度去思考生命的意蕴和探索生命的规律,在了解“气-阴阳-五行”的生命基础与中医整体观的同时,认识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独特性,从而让学生体会尊重生命、爱护病患的重要性。同时学生也培养了中医的思维,增强学生对于中医文化的认识,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中医理论。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生活习惯

对于生命健康的保护是生命教育的主题,而当前环境下大学生健康状况却面临种种问题,原因有熬夜、生活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沉迷游戏等刺激性事物等等,另外缺乏相关领域的教育或引导,也造成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进入社会后不能良好地融入社会等等。现代医学已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命健康的概念也不仅仅局限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大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应当将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三者并重。对于生命健康的维护,中医有着丰富的经验与理念,能与当代健康理论有所契合,可对生命健康教育进行补充。首先,中医生命观的“整体观”倡导“形神一体”,中医认为保持身体与心态的平和,使体内诸气保持和顺,使精神不耗散是维持机体正常运转、避免疾病的关键,这教导学生在面对喜爱的事物要有所节制,面对愤怒的事物能够控制情绪,从容面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状况以保持身心的平静;其次“形”“神”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健康的身体是平稳心态的必要保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再次,中医生命观的“整体观”倡导“人与环境一体”,生命教育也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习惯。中医认为自然孕育了人,人生存于自然和社会环境,那么人的生命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例如早睡早起切勿熬夜,三餐规律荤素搭配等等。不仅如此,学生作为社会一分子,“整体观”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应指导学生积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而不应独立于社会之外,并且在中医“中和”思维的影响下,让学生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5.启发学生领悟生命真谛

中医作为一门医学始终奉行敬畏、爱护生命的的理念,注重对生命健康的养护并尽可能延长生命,但中医的生死观秉承了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到生与死的统一性,死是生命个体的一种必然。中医院校的生命教育应教导学生将死亡理解成生命的一个客观过程,从中医生命观的角度认识死亡的本质和意义,以反面衬托出生命的可贵,从而激发中医学生所应秉承的“普救含灵之苦”的仁爱医德;另一方面,在面对无力回天的病人时,能够坦然面对,尽可能发挥医生的职能对病人施行临终关怀,让病人尽可能的减少痛苦与恐惧。由于中医学生和医生这一群体工作的特殊性,对待这一群体的生命教育不仅要引导他们能够正视和思考生死问题,也要挖掘中医内在的人文关怀精神以用于临床工作上,帮助他们理解医生这一职业的价值所在。同时,由于生命终有一死,这就更加要求中医学生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发挥出无限的生命价值,拯救更多的病患于痛苦之中,并且让中医的生命薪火相传。

猜你喜欢

生死观生命院校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我国医学院校生死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