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子分析法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2019-02-18肖慧欣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命名

肖慧欣

(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用好思政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1]。”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2]。形势与政策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对当前形势与政策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就显得尤为必要。因子分析法是一种能综合反映原有信息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3],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评价量表的编制。笔者采用因子分析法,探讨形势与政策教学评价量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今后该课程教学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于2017年10月至12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福建某高等医学院校中抽取289名修读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20人(41.5%),女生169人(58.5%);共青团员277人(95.8%),中共党员12人(4.2%);一年级81人(28%),二年级104人(36%),三年级57人(19.7%),四年级47人(16.3%);农村生源180人(62.3%),城镇生源109人(37.7%)。

2.调查工具

①自编“大学生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性别、生源地、政治面貌、年级等条目。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评价量表,该量表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以及征询相关专家和同行的意见,初步确定3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四级评分,从“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分别评定为1-4分。

3.施测与统计方法

问卷在最后一堂课结束时发放,现场填写并回收。共发出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9份。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简单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

二、结果

1.主成分分析结果

通过对各指标的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发现,各指标变量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P<0.05),说明具有因子分析的必要性。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显示,KMO统计量为0.916,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 =3737.88(P<0.001),说明数据非常适合因子分析。以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提取公因子,共有5个因子对应的特征根大于1,因此可提取5个公因子(见表1)。从累计方差贡献率来看,前5个公因子已经解释了方差变异中的72.945%,包含了评价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具有较显著的代表性(一般认为达到70%为宜[4])。

表1 解释的总方差

2.因子旋转分析结果

为了确定5个公因子的指标构成,首先对因子载荷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剔除同时在5个公因子上载荷都不高的指标后,共确定20个指标(见表2)。然后对确定的20个指标重新进行编号,并根据载荷程度对公因子进行命名。其中X1~X4命名为教学水平,该因子包括:知识储备丰富,并在教学中精彩展现;授课内容紧贴学生关注点,引起思想共鸣;能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秩序井然;课堂授课深入浅出,语言生动,易于接受; X5~X8命名为情感体验,该因子包括:激发自己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激励自己把个人的理想投入国家和民族事业;激励自己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通过课程教学,能获得精神满足感;X9~X12命名为能力提升,该因子包括:提高课堂参与能力;能充分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收集信息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X13~X17命名为思想认知,该因子包括:对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有正确认识;能用比较眼光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能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X18~X20命名为教学方法,该因子包括: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增进课堂互动;教学中积极应用新媒体和新技术。由此,可以得出综合因子的计分表达式:F=(16.928*F1+15.649*F2+14.706*F3+14.664*F4+10.999*F5)/72.945,用该公式就可以计算出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得分情况,以此判断该课程教学情况的优劣。

表2 旋转成份矩阵

三、讨论

因子分析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Karl Pearson和Charles Spearmen等人的智力测验分析中,这种分析方法主要研究以最少的信息丢失为前提,将众多原有变量浓缩成少数几个因子,并使因子具有一定的命名解释性,能对问题有比较全面、完整的把握[5]。在形势与政策教学评价中引入因子分析,找出影响教学评价结果的主要因子或指标,能对该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本研究通过因子分析,获得了隐藏在课程教学评价指标背后的5个因子,也就是潜在变量,分别为: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思想认知、情感体验、能力提升。在这5个潜在变量中,既有评价教师教学情况的主体因素,包括教学水平和方法等,又有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因素,比如提升思想认识,增加学习获得感等。这既与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理念完全契合,又能对教与学的质量进行客观评价,促进教学相长。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教师是教学活动全过程的主导者,而学生是学习活动全过程的参与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将从两者的互动中直接呈现[6]。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所构建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评价量表,可以作为今后该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以此促进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命名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论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立法需求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