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思维下的个性化教学实践
——以李灿东教授《中医诊断学讲堂实录》为中心

2019-02-16庄恒恺

关键词:整体观念诊断学讲堂

庄恒恺

(福建工程学院地方文献整理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118)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诊断的一门学问,是介于理论和临床之间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桥梁课程。近年来,《中医诊断学》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思维的缺失,中医学整体、动态的诊断理论与方法被机械、静止的还原分析的方法所取代,使这门课程的教与学出现了若干偏差。广大中医专业师生迫切需要一部正本清源而又通俗易懂的著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灿东教授著《中医诊断学讲堂实录》应时而生[1]。该书是李老师2012—2013学年本科课堂讲课的文字实录。关于课堂讲课实录与教材的区别,李老师在本书卷首语中有所说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二者应该是大同小异的。但是,教材应更突出规范性和系统性,强调的是标准和共性,而课堂讲课实录是一家之言,它应该更好地体现讲课者的思维和风格,强调的是个人对教学的理解和把握,突出的是个性化。”认真研读这部讲堂实录,可以发现,李灿东教授中医思维下的个性化教学实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中医思维,贯穿始终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门学科。如何体现中医理论的指导呢?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中医的思维。李灿东教授在绪论中开宗明义:“中医思维有两个重要的基本特点,一个是整体观念;另外一个是辨证论治。实际上,辨证论治是整体观念在临床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整体观念怎么体现在中医诊断学里面呢?首先,它把我们的研究对象,也就是人,看成是一个整体的人,这个非常重要;第二,研究对象是一个活着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人。还有,这个人本身是一个社会的人,他不仅具有生物学属性,也有其社会属性。同时他也是一个个体的人。大家知道整体观念有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就是把人看成是一个个体。因为人和人不一样,所以我们才能因人制宜,这个观念贯穿整个中医诊断学的始终。”在教学中,有的同学认为中医好像理论和实践脱节。李老师指出,这是一个误解——“其实,中医学是最注重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因为中医学的形成本身就来源于实践。为什么会出现脱节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学好,没有建立好中医思维。”他进而提出要求:“我希望大家能够遵循中医的思维规律,也就是说,能够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思考分析,这就是中医诊断最重要的原则。”

诚如李灿东教授所强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特色优势。现实生活中,不少中医弃守中医辨证思维,甘愿从属西医,过度依赖理化指标。如此便很难确保中医疗效。以中医整体观念视之,理化指标仅是疾病结果的反映,是“果”,是“标”;而四诊是对疾病病因病机的综合分析,是“本”,属于“因”。有鉴于此,李灿东教授将启发学生的中医思维贯穿于中医诊断学教学的全过程中。他的讲授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高屋建瓴,体现在他善于从哲学层面关照教学。例如,他在讲到“象思维”的特征时,说:“顿悟、灵感,看到这个事情马上想到另一个事情,通过联想,灵感一下子就出来了,效果非常好。就是我经常讲的‘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想到一件事马上想到这个人跟我上次看到的也一样,我就这样子处理下去,它的效果就很明显。”深入浅出,体现在他旁征博引、语言生动有趣。例如,在讲到“望形”之“望形体”时,举了两个例子:其一,“我们知道演林黛玉肯定是找一个很瘦的演员,不会去找一个很胖的去演林黛玉,为什么?因为林黛玉是得的肺痨,是瘦的人容易得的,这一点对我们将来的辨证是有启示作用的。”其二,“我们(校)门口的狮子,哪一只像狮子,都是憨憨地站着,中国就用这种形式来表达。再比如我们画一个人往这里飞过去了,就是通过裙子或衣服勾几笔,就飘过去了,这就是写意。”如此生动形象的举例,使学生易于接受,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本课程的最后,讲到“中医诊断思维与方法”时,李灿东教授归纳出中医思维具有的三个特点:“第一点就是中医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但是以时间为主,或者更重视时间;第二点,中医思维是抽象和形象的结合,但是更注重形象;第三点,中医思维是定性和定量的结合,但更注重定性。”值得一提的是,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全面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以此观之,以上三点虽是李老师对中医思维过程的基本概述,但我们也可以将其看作一位名中医、中医教育家研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值得反复琢磨,细细体会。

二、衷中参西,文化自信

关于中西医学的关系,毛泽东同志年轻时在《讲堂录》中就曾记:“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2]。”他在1956年还说过:“中医在历史上有一个特点,就是从来不拒绝外来的好东西。”中医要发展就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就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西医药学应当注重互补与融合,为健康医学、健康中国建设共同合作、共享发展。李灿东教授学贯中西、学识渊博,他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所讲内容,常常中西医并举,择善而从,互相阐释发明。例如,在讲到病色时,他说:“一个脸比较白的人或者没有血色就叫做白色,所以这个白色一般不翻译成white colour,而翻译成pale,苍白的,没有血色。”又如,讲到舌体若干区域时,他说:“中医舌根翻译成英语就叫做the root of tongue。所以我们翻译中医中舌的分区,舌中是the middle of tongue,舌边是the border of tongue,舌尖是the tip of tongue。我们就不能把舌根翻译成解剖学上的舌根(dorsal),而应该翻译成我们中医学上的这个概念。”“舌和心有什么关系呢?心开窍于舌,我们有一句话叫做‘舌为心之苗’,就是heart opening。”再如,讲到“望躯体”的“桶状胸”问题时,李老师说:“桶状胸实际上是西医的名词,我过去不太赞成使用这个名词,我都称之为‘胸如桶状’,后来我慢慢明白了,过去我们强调中医特色,一直在形式上强调,应该从内涵上强调。西医如果有一些好的、合理的东西,我们其实可以直接拿来应用,这没有什么矛盾。就像血压,西医讲血压,将来有一天我们也可能会用血压这个词,没有必要把它换一个名字叫‘血的压力’。”

需要指出的是,李灿东教授在借鉴西医的同时,始终坚持中医思维。钱学森先生深刻地指出:“我们传统的医学,中医的优点,它的突出贡献,或者它的成绩,就在于它从一开始就从整体出发,从系统出发。所以,它的成就,它的正确就恰恰是西医的缺点和错误[3]。”李老师也认为,“有人说中医和西医研究的对象是一样的,因为研究的都是‘人’,实际上,从最初的逻辑起点来说,中医和西医研究的人不是同一个人。因为西医研究人更多的是研究人的生物属性,是把人看成一个生物体;而中医学研究的人最主要是一个个体的人,是一个社会的人,是一个整体的人,是一个活的人,是一个动态的人。”中医现代化要守住中医思维,绝对不能“以西律中”,用不切实际的刻板规范、标准来框定中医,或者套用西医的规范标准指定所谓的中医规范标准。李灿东教授强调:“我们学习中医诊断学,首先要改变思维,不要中西医乱套,不要西医一讲到是胆的问题,我们马上就跟着也讲是胆的问题。这种情况目前在中医里面是非常普遍的,我觉得这将直接影响中医的未来和发展。比如说,现在有些医生讲认为中医讲的胃就等于西医说的‘stomach’,那就会出问题,‘stomach’跟胃是不完全一样的。……我们一定要以中医理论来指导辨证处方,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得到真正地提高……。”文化是一种信仰,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对祖国医学的信仰、对中医思维的坚持,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体现。众所周知,“从1979年考入福建中医学院到留校任教,从事教学、科研、临床工作,到如今任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李灿东一直身在中医,是我国培养的新一代中医中的佼佼者[4]。”我们在这本《中医诊断学讲堂实录》的字里行间,总能感受到李灿东教授坚定的文化自信。比如在讲到“望发”时,李老师说:“中国人,像我们汉族人应该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这是龙的传人,所以黑头发是很美的。光泽浓密又乌黑发亮的头发是最好的,因为它反映了人体肾气精血的充足。”

三、授人以渔,言传身教

王阳明曾云:“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李老师在中医诊断学的课堂教学中,反复对学生强调,要注重实践,要在实践中体会。他举例说:“同学们在学习望诊,望诊怎么望呢?因为你们有30个同学,就是29个观察的对象,那么你就可以从同学之间去望嘛。比如学习诊脉,就不一定都到医院去,在宿舍里做就很好嘛。如果同学之间每天都去认认真真地体会半个小时,三个月之后你们对这个脉的感觉肯定能找得到。所以要注重实践,实践可以从临床来,也可以从生活来。”

医者,德行术先。“为医先为人”,这也是传统中医教育“师徒制”的核心要义。李灿东教授十分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兹举四例:其一,“在2003年,我们学校刚搬到新校区第一批同学开始入住的时候,因为我当时和同学都在上模拟课,这里有一个保安同志,他看我有时候叫病人到教室来看病,他就叫我帮他小孩看看。……服药一个星期之后,父亲再把小孩子抱来,告诉我说好了很多,……整个状态就改善了。”名医盛国荣曾言:“药有君臣千变化,医无贫富一般心。”李老师的言传身教,是对盛老名言有力的诠释。其二,在讲到问诊的意义时,李老师讲了他刚参加工作时,在厦门中医院开导病人的故事。其三,讲到要培养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时,他说:“我建议同学们把自己身段放低一点,先给人家自报家门,再称病人老伯或大娘,称同事为老师,总之要客气、尊重。过去我们实习的时候连护工都称老师,更不用说医生和护士了,‘三人行必有我师’,你总有些东西要向人家学习。比如跟诊时,想诊病人的脉,你可以说‘我能不能诊一下您的脉?谢谢!’而不能说‘哎,把手拿过来,让我摸一下。’还有切诊时手要搓热,听诊器要捂热等等,这些细节都是交流的一部分,考虑周到这些,病人甚至老师都愿意配合你,指导你。”其四,保护病人的隐私,是医德和修养的重要表现。在这方面,李老师也对同学们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医院的病房,还有门诊的诊床的位置,都要配一个布帘。我们观察、检查的时候,如果需要病人解开衣服,应该先把帘子拉上,这也是一种规范。等病人看完以后,还要提醒病人赶快把衣服穿好,当然这是为了保护隐私,同时也是为了防止着凉感冒。”俗话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要培养一批真正的中医人才,就是要通过李灿东教授这样的名师,将“无负司命之责”的“大医精诚”思想,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授给中医学子。

李灿东教授在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他在课堂上举例:“你在请朋友吃饭,有一个朋友吃了一下突然间就倒在地上昏死过去,没喝醉酒,你怎么办?学生就开始给我讲怎么辨证,怎么抢救,我一直引导半天,最后有一个同学告诉我说打120,我说‘对!’然后我就问他,假设你本身是120的急诊医生,你请朋友吃饭发生这么一件事情,你怎么办?同学又讲了一堆怎么抢救,我说‘还打120!’”医学教育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只会死读书的看病工具,李老师讲这个例子是教育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读书要越读越通,越读越懂人情世故,这也是人生智慧的体现。

国医大师邓铁涛曾说过:“怎样认识中医?中医是一个伟大宝库,但是,它就像古代的和氏璧一样,懂得的才知道它是宝,不然你就会认为它是石头[5]。”李灿东教授立足中医辨证思维规律,强调整体观念对四诊和辨证的指导,能够保证《中医诊断学讲堂实录》所讲的“是中医诊断学”,而非“像中医诊断学”。李老师指出:“课堂教学是大学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备课的思路和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可能正是学生们听课的目的所在。”《中医诊断学讲堂实录》真实地记录了李灿东教授中医诊断学讲堂实录全过程,读者通过阅读此书,能找到现场聆听李灿东教授讲课的感觉。本文所论,恐不能尽得其中精义。但窥斑见豹,此书诚可谓是中医思维下的个性化教学探索,有助于读者、特别是中医专业的广大学子树立中医思维,进而对中医诊断学、中医学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相信读者们在认真学习之后,都会开卷有益、收获良多。

猜你喜欢

整体观念诊断学讲堂
立足“和合讲堂” 开展“和融党建”
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新闻小讲堂
法律讲堂之——交通安全我最棒
整体观念在畜禽疾病诊断和防治上的作用分析
中医整体观理念探析
中医和谐观的理论来源及意义
树立整体观念,巩固力学知识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