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陕西民营报业发展研究

2019-02-16张雪梅王竹燕

关键词:报业陕西报纸

张雪梅, 王 健, 王竹燕

(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 716000)

陕西民营报纸的发展缘起于1896年阎甘园《广通报》的创刊,《广通报》的宗旨是:“评论时政,开启民智,宣传改良维新,废除八股旧习。”[1]373作为陕西私人办报的首创,该报迎合社会需求,宣传西方文化,推动陕西戊戌变法的发展,对后来陕西民营报纸的创办起到了推动作用,在陕西报刊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一、民国时期陕西主要民营报刊

民国时期,陕西民营报业的发展步入了短暂的黄金发展期。第一阶段是民国成立之初至抗战爆发前,为陕西民营报业初步发展时期。此时陕西民营报业的创办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尤其是办报群体不再仅局限于知识分子和专业办报人,报纸内容也不再只是宣传革命思想,开始关注大众生活。第二阶段是抗日战争爆发后至解放前,以西安为中心的国统区创办的民营报纸为代表。相较之前,这个时期的民营报纸总体比较单调,大部分都是作为国民党喉舌而存在,大多都以拥护国民党的领导、反对共产党为报道内容,政治倾向较强。

(一)抗战之前

中华民国成立后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思想潮流,各省先后宣告独立并推行言论出版自由的政策。陕西的民办报人宋伯鲁、徐宝荃等人于1912年1月15日在西安创办《秦风日报》,这是西安出版大型日报的开始。自此以后,陕西的民办报纸数量有所增加,报纸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大。1921年10月5日,西安又创办《新秦日报》,内容主要以本地新闻和经济贸易为主,反映人民的困苦生活和揭露社会的黑暗现实,该报1944年4月停刊,是陕西历史悠久的民办报纸之一。至抗战爆发之前,陕西的民营报业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民办报纸商业性比较强,政治上也比较中立,办报群体不断扩大,办报内容也更加丰富。

这个时期,陕西民营的报纸虽不再像清末民营报纸那样时有胎死腹中的危机,社会影响力也较之前逐渐广泛,但是由于经费紧缺、政治压迫或战事不断等影响,大多数报纸的生存空间并不顺畅,短命依旧是其不可回避的结局,为数不多存世较长的报刊便印证了当时陕西各种势力和新旧思想的激烈斗争与纷杂的政治生态。

(二)抗战之后

抗日战争爆发后,东部沿海地区落入日本侵略者手中,西部成了抗日救国的大后方,尤其是陕西,因其特殊的战略地理条件成为整个西北后方的中心。陕西民营报业不仅没有受到战争重创而中断,反而进一步快速发展,并延续到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个阶段,民营报业的创办基本集中在国民党管辖的区域范围内,大多受到国民党的舆论控制,报道内容千篇一律。只有极个别民办报纸的办报立场中立或者进步,如1937年教育家李敷仁创办的《老百姓报》,该报宣传抗日,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宣扬民主思想,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报道新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还有1946年的《经济快报》,该报以市场动态和经济生活为主要报道内容,立场中立,解放后仍继续发行。

二、民国时期陕西民营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民国时期,陕西民营报业的发展始终走在西北地区的最前沿,但较全国而言,则处于明显的落后趋向。陕西当时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以及报业整体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营报业的发展规模与进程。

(一)落后的经济环境致使近代陕西民营报业经费筹集困难重重

民国时期,陕西是一个地域封闭、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人民贫穷的省份,当时被国人称为中国的“人间地狱”。 陕西当时的民族工商业依旧十分薄弱,1928年始西北进入频繁的自然灾害时期,使本来己经满目疮痍的陕西社会状况雪上加霜,这种状况直到抗战时期随着沿海工业的内迁才有所改观。长期落后的经济没有为陕西的民营报业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印刷技术与规模、发行与销售方式等硬件条件自始至终与报业发达地区存有差距。

较官报政府拨款稳定的财源而言,民营报刊办报人筹集经费的能力直接决定其生存力。民办报纸筹措资金常用发展分销社和代销处等方法,总社基本是先得到一部分资金作为创办资本。即要有担保人的担保才能拥有发展分销的资格,且必须出具担保费用,具体缴纳金额是三个月左右的报费,也可作为押金,交付保费的当事人可以获得分社经理或代销处代销员的身份。此外,还可以通过个人自筹和招募捐款等创办报纸。陕西民营报刊发展的黄金时期共出现了十几家民办报纸,大部分是由创办人凭借个人财力创办,没有其它资金来源及任何赞助,其中有1/5是因为经费困难而停刊。当时作为陕西历史最为悠久的报纸《新秦日报》是俞嗣如个人独资创办,后来为支撑报纸,其亲属和好友在经济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甚至变卖老家的田产,才勉强维持基本运转,但终究还是经费原因而停刊。与《新秦日报》命运相似的还有《民意报》,同样是一份在陕西很有影响力的报纸,发行量最高时能达千份,最后也因经费问题而停刊。当时《老百姓报》创办本钱是李敷仁 “两个娃满月的百十块喜酒钱”,后由“一群教书匠……决定每人每月出五元”。后来由于经费实在紧张,“停了一期报,人多者势众,想出了募捐的办法……共募得一千六百七十四元五角三分”[2]140。可见,当时要创办一份报纸至少需要几百块钱,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若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这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民营报纸受众群体最多的广告内容往往成为经费来源的重要途径,“广告为商业发展之史乘,亦即文化记录之进步”[3]12, “广告之消耗,以报纸为最巨;而报纸之支出,亦多仰给予广告”[4]93。按常理,商家会积极利用报纸进行产品宣传,使人熟知,以便增加商品销量。但是由于陕西地处西北,且连年军阀混战,商业经济发展不景气,再加上商业意识落后,报纸广告的商机得不到民报创办人的认同,也就自然失去通过刊登广告来补充办报经费的重要民间财源。

即使报纸得以创办,受经营状况和物料本钱上涨等因素影响,会经常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现象。如果资金链条出现断裂,报纸的运营就会受到影响。为了坚持办报,办报人会不惜一切方法寻找资金。其实最有效的办法是寻求政府帮助,可是在不支持舆论开放的年代,想要得到政府补助实属不易。如《老百姓报》的发起人李敷仁恳请省政府补助津贴,但都没有回音。经多次上书请求,最终从“一九三八年九月起,省党部和教育厅,按月津贴一百五十块钱,竭力支持,直到一九三九年三月……先后停止津贴”[2]140。不难看出,政府的补助并不容易得到,并且由于主政者的更替,补助津贴随时有取消的可能。如果不愿报纸停办,只得自己想法子,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二)历届政府严格的报业限令客观局限着近代陕西民营报业的舆论生态

近代中国想要创办一份报纸实属不易。早在1906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明确规定凡印刷出版物,如有“加暴行于皇帝贵族或政府,或煽动愚民违背典章国制者,构成讪谤罪,加之十年以下的监禁或五千元以下的罚款”[2]140。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新闻工作从此有了真正的法律保护依据。1914年,民国政府颁布《报纸条例》,其中严格的限制让许多民办报人实感无奈。从其中 “本国人民年满二十岁以上,无下列事情之一者,得充报纸发行人、编辑人、印刷人:一是国内无住所或居所者;二是精神病者;三是褫夺公权尚未复权者;四是海陆军军人;五是行政司法官吏;六是学校学生”[3]17,关于创办人条件的规定可窥见一斑。

国民党当局时期,新闻出版虽然较前有了一定的自由权利,可是自由仅建立在不能违背政府意愿基础上,只要稍有逾越,民营报纸便逃脱不了被查封的厄运。陕西省政府对新闻报刊实行报刊检查制度,无形中阻碍了陕西民营报纸的发展。与官方报纸不同,民营报纸有着自己的办报立场,更多的是反映世间百态以及大众的诉求,不能与官方步伐一致的民营报纸势必会受到政府的排挤,更有甚者,直接被政府查封。如李敷仁创办的《老百姓报》不仅发行到陕西以外的多个省市,还被译成多国语言,发行到苏联、意大利、加拿大等国,成为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报纸之一。但因其敢于揭露政府的腐败,遭到政府的威胁。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以没有取得报社登记证等理由,将《老百姓报》查封,后来李敷仁还曾遭国民党特务暗杀。

(三)长期的地方混战与对决严重困扰着近代陕西民营报业人的生存趋向

民国时期,陕西地域战事不断,军阀、土匪横行,各方矛盾严重影响着陕西的政治局势,也难以为陕西民营报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客观生存环境。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各路军阀开始抢占地盘,相互倾轧。连年战乱,老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陕西也未能幸免。北京政权时期,陕西各路军阀在利用实力地位争夺领导权的同时,不忘对报纸舆论的利用与控制。陆建章、陈树藩、刘镇华之流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政象纷乱瞬息万变,报人报道慎之又慎,偶有相悖之处便会遭到恐吓与封杀。1912年创办的《秦风日报》“持论甚公,与西北民众印象甚深”[5]69,因其报道内容直击陕西的黑暗现实,被陆建章嫉视,随即报馆被查封,最终被迫停刊。还有苏果哉创办的《关陇民报》也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后因《关陇民报》详细报道了陈树藩部警备军王珏发动兵变的全过程,陈树藩怀恨在心,对该报百般刁难。该报屈于压力,随后更正报道,但最终还是被查封,时距创刊仅65天。

中共中央来到陕西之后,陕西成为西北军、东北军联合追剿红军的前沿阵地,直至抗战前夕才得以缓解。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陕西各占一隅,不仅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还在政权接壤的地方进行着博弈,再加上军阀及民主人士游走其中,可以说各种势力的影响力交织其中,局势纷繁复杂。抗战胜利之后,陕西成为全国政治二元化的集中冲突地,伴随时局的复杂变化,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且都有一套自己的说辞,除了少数民办报纸仍然坚持自己的办报原则,大多数民办报纸为了生存,不再是“自成一家之言”,办报立场渐渐发生了变化,逐步成为了国民政府的代言工具。报纸作为舆论传递的载体,自然成为各方争相控制的关键点。

总体来说,缺乏一个自由稳定的舆论环境,决定了陕西民营报纸不能像报业发达地区那样多元化,这也是造成陕西民营报业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弱势的报业联合组织对近代陕西民营报业发展的制约

1923年8月,陕西报界公会在陕西图书馆公园内成立,组织采用会长理事制,推选俞嗣如为会长,宁益轩、杨杰丞、王授金为理事,并聘请王淡如为总书记。1927年11月,陕西省报界指导委员会成立,组织采用委员制,并选举俞嗣如、梁化民、宫廷璋等为常务委员,处理全会事务。就现有的资料来看,没有其具体性质及解散时间的相关说明,也没有组织宗旨、纪律、经费、集会办法以及会员的权利与义务的相关内容,许多事实也无法直观知晓,只能从之后陕西民办报业的总体发展窥探其发挥的作用。

在报业发达的北上广地区,报界联合会不仅维护报界的权利,同时会帮助实力较弱的办报群体,必要时能够团结一切力量对抗政府的不合理政策。然而陕西报界公会及报界指导委员会却不能履行其应尽的义务,如陕西报界公会理事杨杰丞所办的《民生日报》因经费问题而停刊。经费困难一直是陕西民办报纸的最大难题,作为报界公会的理事,杨杰丞连自己的报纸都挽救不了,更不用说其它民营报纸。还有与国民党政府立场不同的民营报纸,当其遭到政府的查禁后,无一能够复刊。报业联合组织是报业发展和报业维权的有利支撑,且不论报界公会及指导委员会有没有联合起来维护这些报纸应有的权利,就算真的争取过,但是面对这样一个结果,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制约陕西民营报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时代环境的影响,如“中国大部分民众,尚未受有普通教育,只有全人口百分之五识字者,而百分之九十五为目不识丁者,所以读报的读者极少……”[6],也有办报人自身的问题,缺乏商业意识,“以为报纸以捐款而创办,非以谋利为目的”[4]202,再加上销路不畅等因素影响,注定了陕西民营报业会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发展。

三、民国时期陕西民营报业发展的影响

综上所述,陕西的民办报纸与沿海相比数量很少,并且这些报纸不定期,新闻性也差,但在西北地区确属最高水平。这些报纸的内容曾冲击着当地政府对报纸言论出版的限制,向民众传播了爱国热情和民族独立;推进陕西近代历史的进步、民众意识的开化、新闻事业的发展,它用另一种声音记载着近代陕西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宣传革命理念,推动社会发展

早期陕西民营办报的浪潮都是在社会转型巨变的背景下催生与发展的,其内容自然渗透着对政治时局和革命的关注与宣传。近代陕西“虽尚闭塞,然响应康梁主张维新者不乏其人”[1]373,甚至有“南康北刘”的说法。辛亥革命前陕西境内或陕西人士在外地创办报刊几乎都有刘古愚的学生参与创办或主持其事,显现出刘古愚先生对陕西近代新闻事业的巨大贡献。如其学生阎甘园创办《广通报》的发端就是以宣传维新思想为主旋律,具有鲜明的维新倾向。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之时,尤其同盟会陕西分会成立后,刘古愚的学生杨西堂、李子逸、茹欲立、张季鸳等创办了《秦陇报》《夏声》等同盟会机关刊物,陕西成为辛亥革命北方最早的响应省份,与其积极宣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无关系。

1919年前后,陕西政局开始动荡不安,各派军阀创办报纸来宣传自己的论调,民营报纸成为其中的主力军,如《关陇民报》《鼓昕日报》《陕西日报》《新秦日报》,办报者虽来自不同的阶层,但是他们却有着共同的理想,希望能为救国救民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新的声音随着“五四”思潮的传播在陕西兴起,反映出当时陕西爱国人士已经开始艰难探求挽救国家命运的道路。抗战时期,随着民族矛盾的加深,抵抗日本侵略的呼声、揭示国统区乱象的报道更是此起彼伏,声噪一时的《老百姓报》便是重要代表。

尽管陕西民营报纸在艰难的环境中发展,但它还是用不同于官报的方式诠释了当时自由民主的社会思潮,由此解放民众思想,促使人们不断探索挽救国家命运之路,正是“舆论一旦形成,就成为相对于一定经济基础的巨大精神力量”[7],无形中促进了近代陕西社会的发展。

(二)重视教育发展,启迪开化民智

陕西民众教育事业成为大多数民营报纸关注的重点。其中《关陇民报》开辟“自由钟”栏目,连续刊登《美国青年教育改革之动机》,来讨论教育问题。《新秦日报》还开设了“教育”专栏,刊发教育类文章,如《怎样使儿童养成平民的精神》《荀子的教育学说》《师范教育》等。民营报刊时常对当时陕西教育示以关注,如《陕西教育经费独立促进会——成立大会》《米脂教育之曙光》《职业教育之前途》《韩城教育前途之乐观》等报道。此外,《宁羌县学务之腐败》《陕南教育不振》《安康教育之悲况》等报道也如实揭露了陕西某些地方教育之腐败,教育事业难以为继的真相。

随着陕西新式学校教育的兴起,报纸开始充当“教书先生”的角色,以满足民众对新知识的渴求。如《课余记录》以“宣传有关教育之发达,知识之进取,学问之增益,激发爱国思想”为宗旨,该报开设“杂俎”专栏,介绍近代自然科技知识。还有上文中多次提到的《老百姓报》,为了让更多的百姓能识字看报,李敷仁还专门成立了“老百姓阅读会”,教老百姓识字,为老百姓阅读报纸。其余报纸也设立了相关专栏,如《关陇民报》设“常识”和“家庭科学”专栏,相继登载《香菇种植法》《燕窝之成分》《家庭饮料之研究》《施种牛痘改良》等文章,介绍生活常识。《鼓昕日报》设立“医业常识”专栏,介绍简单的医护知识,增强民众的保健意识。《新秦日报》开辟“衍生”及“医药”栏目,刊登过《耳之保护法》《日光养病法》《日光浴的功用》《果品药用谈》《小便闭症》等文章,介绍养生小常识。此外,《新秦日报》还设立“科学”和“研究”等栏目,登载《水电可以代煤》《月球之新研究》《同姓结婚其生不繁的科学》《地震预防法之研究》等文章,介绍科学知识。该报的“法制”栏目也比较有影响力,主要刊登有关法律的文章,如《诉讼救助之利益》《期日期间不同》《民事第一审管辖法律与实际不同》等,普及法律知识,促进普通民众对法律的认识。

不难发现,报纸作为流通媒介,毫无疑问都担起了新闻传播职责,适应了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开阔了人民群众的知识眼界,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发展。

(三)传播大众文化,反映民众生活

报纸是民众关注身边重大新闻的渠道,有关平民生活的内容不仅让寻常百姓掌握了最新的社会信息,而且扩大了新闻报道的范围,开拓了市场信息渠道,更使普通大众逐步由封闭走向开放。民国时期,陕西民营报刊较官报而言日趋平民化,并且还担起文化“信鸽”的任务,报纸的副刊和专栏成为民众汲取信息的主要媒介,文艺作品成为主打内容。不少报刊设有“小说”“诗歌”“介绍名著”“笔记专栏”等栏目,刊登散文小说和针砭时弊的文章,如连载小说《降魔上人》《离别泪》《伦常变》《黄粱外传》等,吸引读者的眼球。 “零金碎玉”栏目甚至刊登了不少国内外名人的励志格言。此外,《新秦日报》“社会琐闻”、《民生日报》“自由谈”“社会说”主要以老百姓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介绍社会趣闻故事,主张惩恶扬善,很受大众喜爱。“易俗社”“戏评”“剧考”“剧本”等戏曲专栏集休闲、趣味、娱乐于一体,鼓励读者来信评戏,建立了与读者的互动联系,促进了陕西地方文化的大众传播。

民国时期,陕西民众生活的现状与疾苦也成为民营报刊宣讲的重要内容,《老百姓报》几乎每期都有相关报道。《民意报》的“乱弹”及“晚霞”专栏曾连续刊载《改良推广陕西棉业》,其实用性深受民众欢迎。民国时期,陕西灾荒频发,民众疾苦难耐,身处其境的民营报人对陕西地方灾情发出了大量报道,留下了难得的史料佐证。《关陇民报》的《西乡县灾情详志》一文写道:“西乡县于庚申年即遭旱,辛酉春季又旱,及入夏阴雨连绵数日,山水大发,冲毁田地,村军为治秋粮,颗粒未收,饥民遍地掘草根剥树皮为食,以苟延残喘”[8];《新秦日报》的报道《镇安人民之苦痛》说镇邑当荒之后,又遇兵差强取粮食,“每至一家就要采买三十石五十石,先将前后门把守,如拿盗犯,搜出之粮,捕数充公,不留升斗。被拽之家跪地哀求……”[9];《民生日报》的《民生问题》一文中提到“交通闭塞,粮食忽然陡涨,人心恐慌,而恐慌最甚者,尤莫如煤炭问题,前数日炭价之昂贵令人可叹……”[10],旨在反映长安雨灾之后老百姓生活无着,政府无人问津的社会现实;《民意报》的《镇坪灾后惨状》等连续关注镇坪灾情,“人民死于天灾人祸者四千余口,逃亡流离逾万人,田地荒约百亩……死亡大增,来日大难……”[11],反映了镇坪民不聊生的惨况。

(四)关注妇女地位,提倡男女平等

在陕西妇女追求独立的进程中,民营报刊从不同方面讨伐封建礼教,宣传倡导男女平等的观念,为广大妇女挣脱世俗枷锁、追求独立解放产生了积极影响。

妇女放足成为各种民营报刊首当其冲的关注点。《关陇民报》刊文《强迫放足将实行》提到官府提倡妇女放足“不啻三令五申,谆谆告诫,民间扭于习惯,置若罔闻……为痛切除数千年残酷恶俗,是非强迫实行”[12];《新秦日报》刊文《临潼妇女放足之踊跃》指出“临潼天足会聘谓女士分赴四乡劝勉妇女放足……缠足复放者十之八九”[13],反映了当时临潼放足情况;《民意报》刊文《民政厅严禁缠足》指出“缠足恶习,连祸最深,实为骇闻害种,……本厅对此恶习,深恶痛绝,命各县长认真督放”[14]。

民营报刊还专设妇女栏目,及时反映当时社会的妇女问题与动态。《关陇民报》在1922年开设副刊“妇女旬刊”,提倡女子教育,讨论妇女就业问题。该报曾登载《文英女子缝纫学校招生启事》《缝纫学校学生之踊跃》《文英女校近日之特色》等文章,跟踪报道当时郭文英女士组织的妇女家庭职业教育。《关陇民报》的“妇女界消息”栏目经常报道关于女性婚姻自由的文章,如《一个呈请离婚的女子》一文提到:“省垣北大街谢大成年四十余岁,家计窘迫,有一女小字引娃,待聘闺中,颇具姿色……东关某商号掌柜严明齐君,认定聘礼三百金,谢某贪其重聘,慨允其婚……引娃婚后知其有妻,大怒严某以重婚祸陷,呈请离婚,以尊妇女之人格尊严。”[15]此外,《新秦日报》也非常重视妇女职业教育发展,刊登过《南郑女校之倖存》《正本女校添设刺绣专科》《女子师范学校之革新》等相关文章。在《创设女子职业技术学校之先声》中说:“县立小学校教员郭芳蕊,因其家内存有手工机器一百余架,拟创立一女子职业学校……教授家庭普通日用之职……专收青年妇女,以期女性未来之独立……”[16]同时,《民生日报》连载的《妇女劳动问题》一文,提倡妇女应该摆脱家庭束缚,参加社会劳动,文中说:“所谓妇女解放,便是从妇女之社会的和法律不平等的屈从的境遇中解放她们,并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所谓妇女解放,不仅是要替妇女开放大学,裁判所,议会的门户,而且要从家庭的洗灌烹调细事之中解放,使她们自由……参加社会之职业。”[17]《老百姓报》在1938年3月5日刊登的《娘们儿的节气——“三八节”》一文中写到:“……只要中国能打胜日本,能立一个新中国,女一半,男一半,各人都占半边天……自己给自己办前程。”[2]163《鼓听日报》发表的《扫除婚姻专制》《各国妇女参政运动》演讲词,对陕西妇女思想解放影响很大[5]170。

四、结语

民国时期的陕西社会经济落后,文化闭塞,交通不便,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当政府腐败无能、卖国求荣之时,陕西的民办报人能勇敢地站出来,通过办报反映民之心声,陕西民营报业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相较于官办报纸,陕西民营报纸更关注大众的日常生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尽管近代陕西民营报业存在起步晚、停刊现象严重等问题,再加上商业不发达,政局不稳定,陕西的民营报刊不够发达,还没有实现真正的近代化。但总体来说,陕西近代民营报业的进步给予了近代陕西人民大众对国家发展和未来生活探索的勇气,推动了陕西乃至整个西北民营报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报业陕西报纸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报业转型路径——报业地产走势探析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