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图谱分析的中国县域经济研究趋势与展望

2019-04-23江三良

关键词:县域城镇化经济

江三良, 袁 丽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合肥 230601)

县是我国的一个行政单元,受到省、直辖市、自治区等一级行政区,或较大的市、自治州等二级行政区的管辖。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备功能的一种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对于上一级行政区划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1]。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概念,并发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到了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从一个更加具体的角度强调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学术界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本文以1998—2017年间发表在CSSCI(含扩展版)期刊上、有关我国县域经济的研究文献为样本数据,运用最新版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Ⅴ来梳理分析,希望能对后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知识图谱将信息可视化技术与计量学引文分析、共现分析等方法结合,利用可视化的图谱来展示学科的核心结构、发展历史、前沿领域及整体知识架构,以达到多学科的融合,并为学科研究提供切实、有价值的参考。其具有图和谱的双重性质与特征:既是可视化的知识图形,又是序列化的知识谱系,显示了知识元或知识群之间的网络、结构、互动、演化或衍生等诸多复杂的关系[2]。其中美国雷克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陈超美博士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即结合信息可视化方法、文献计量方法和数据挖掘算法,来反映学科领域研究的前沿趋势,并对研究前沿和知识基础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3]。这一软件为研究学科领域的动态演进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我们可以通过该软件形成的可视化图谱,对某一阶段某一领域的前沿研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本文主要从县域经济研究的作者分布、机构分布、关键词分布及其演进规律和突现词进行可视化分析,以反映县域经济研究的现状。

2017年12月17日,我们以关键词“县域经济”检索,得到1998—2017年CSSCI(含扩展版)期刊的1035篇文献。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转换成CiteSpace可处理的格式并导入,每条数据包括文献的作者、作者机构、题目和关键词等内容。

二、知识图谱分析

(一)作者分布

在CiteSpace软件中选择节点类型为Author,设定好相应阈值后运行软件,可得作者图谱(略)。图谱中节点数共54个,连接20个,整体分布并不集中。由此可知,我国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作者分布较为分散,彼此之间的合作较少。由表1可知,县域经济研究领域中的高产和前沿学者并不多。

表1 发文量排名前十的作者

(二)机构分布

在软件中选择节点类型Institution,设置好相应阈值后运行软件,并简单处理得到的图谱,使其更加清晰。图谱中共有55个节点,10个连接,可知研究县域经济的机构分布较为集中,但多数机构以孤立点的形式存在,仅有少数机构之间存在少量合作。说明我国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还处于研究机构各自为政的阶段,各研究机构之间尚未形成体系化的研究网络。

(三)研究热点分布

研究热点反映一定时期某一领域对某一方面较为关注的话题,对研究热点的分析能很好地反映这一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方向,并且能为将来的研究趋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关键词作为作者对文章内容进行精炼浓缩之后的词语,能很好地反映一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和研究主题[4]。下文拟通过对样本数据关键词的分析来发现县域经济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具体的操作设置为:在软件中选择每3年为一个时间切片,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剪切连线算法(Pruning)选择关键路径(Pathfinder)和修剪切片网络(Pruning sliced networks),并对运行得到的图谱进行阈值调整,以使其更为清晰(图略)。图谱中共259个节点,461个连接,密度为0.0138。节点即为关键词,节点越大表示出现频次越高,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存在共现关系,连线越粗表明共现越强。

表2 1998—2017年县域经济高频关键词统计

一般而言,节点的大小和频次等指标能很好地反映县域经济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按照出现频次排序,选择前20位关键词列表。由表2可知,除县域经济和县级经济外,对策、发展、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和发展模式出现频次最多,说明学者们更加关心如何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如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推进城镇化进程。就各高频关键词最早出现的时间来看,城镇化、产业集群、经济发展和空间自相关出现得较晚,可以视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四)研究趋势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表现出1998—2017年间县域经济研究热点的趋势走向,本文以时间域视图(Timezone View)加以呈现。时间切片选择3年,并调整阈值和字体大小,以使图谱更加清晰。

从图谱研究发现,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98—2011年和2012—2017年间,各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均低于5次,在图中没有显示。按照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除去县域经济),可以看出这段时间研究热点的演进过程:县级经济—发展、对策—城镇化—空间格局。这一过程表明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已从如何促进其发展逐步过渡到对各地区或区域的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受到出现频次高低的影响,一些出现频次不高但突现性很强的关键词不易体现在时间域视图中,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现词分析。突现词即某一时段出现频次突然增加的词语,研究突现词能很好地反映出所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在CiteSpace软件中以3年为一时间切片,并选择术语类型“Burst term”,最终得到14个突现强度最强的关键词,它们是企业管理、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私有制经济、县级经济、经济结构、发展、对策、新农村建设、空间自相关、空间格局、ESDA、经济增长、城镇化。

从各突现词被持续关注的时间以及对县域经济研究热点演进过程的直观分析,可以将我国对县域经济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1998—2003年、2004—2012年、2013—2017年,以下将分别从这三个阶段进行文献分析。

1.县域经济研究的起步阶段(1998—2003)

十五大将非公有制经济提升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我国加入WTO 后,国际环境对国内的影响则进一步要求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调整经济结构和进行企业改革等。如程仁发指出,需要抛弃计划经济的领导观念和方式,从市场经济观念出发,引导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5];徐佳增提出通过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以多种形式进行企业改革、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等措施,抓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机遇[6]。此外,对县域工业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以优化资源配置,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个途径[7]。冯乐园提倡利用WTO对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影响,督促进行相应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如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重视对人才的引进与培养[8]。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可通过培植相关小企业群体的方式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如组建特色工业园区、完善中介服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9]。

2.县域经济研究高速发展阶段(2004—2012)

这一时期有关县域经济的发文数量一直处于很高水平,占研究样本的66%,研究内容较为广泛。总体来看,研究的重点内容多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金融以及新农村建设,研究的重点地区多是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县域发展研究。主要包括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两方面。刘国斌等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0]。程宏伟、张永海提出构建劳务经济和资源经济良性互动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11]。魏民洲指出可通过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来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12]。但目前产业集群面临着集群无特色、管理水平落后、发展畸形等问题,因此打造品牌战略、加强内外部管理尤为重要[13]。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区位导向型、资源导向型、产业导向型、资本导向型和综合发展型等[14-16]。曹群按照可比较可复制原则,总结了中西部地区可借鉴的基于农业产业化、对外开放、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模式[17]。马骥、李坚则根据各县域资源状况和创新发展理念,概括了特色农业型、工业主导型、服务业主导型和混合产业型四种县域经济产业发展模式[18]。

县域金融研究。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金融供给不足造成的“金融瓶颈”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19]。李成指出在这一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法律、市场、政策和监管四个方面构建金融供给制度框架[20]。杜刚认为要改善这一现状,则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等[21]。石盛林从金融密度着手,研究发现金融密度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说明银行类金融机构网点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22]。谢问兰、刘葆金则从利率市场化的角度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能调动银行贷款的积极性,促进县域金融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23]。

新农村建设研究。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是现代化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4]94,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由之路[25]。在此基础上,需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24]95,重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县域经济繁荣[26]。还可以将县域经济、小城镇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三者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7]。

重点研究地区,即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县域经济的发展更是滞后,要想加快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步伐,需要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以及建设工业园区着手[28]。杜文忠、唐贵伍提倡构建集群平台,实施特色产业品牌战略[29]。刘新权希望通过建立一套涵盖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和制度改革等在内的良性城市化体系,促进西部地区经济腾飞[30]。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加大政府的引导作用,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以取得突破性进展[31]。黄万林提倡采取超常规发展战略[32]。而蓝文权希望欠发达地区能以理性思维和统筹兼顾的方法来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3],如根据欠发达地区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34]。培育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与城镇化进程相契合、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统一的经济增长点,来促进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5]。

3.县域经济研究放缓阶段(2013—2017)

这一时期县域经济研究的发文数量有所下降,研究范围也有所缩小。根据高频关键词和突现词,总结出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为县域经济增长、城镇化和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县域经济增长研究。方霞、益智在研究财政支出结构对县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影响时发现,消费性支出在短期和长期都对县域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36]。阳芳发现由于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且人口外流严重,人力资本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不如物质资本显著[37]。此外,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38]。卢盛峰等从政府施行的政策入手,研究发现政府“撤县设区”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具有复杂性,一般来说这一举措有利于中心城市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经济本不发达的地区而言,则会适得其反[39]。赵建吉等研究发现,省直管县政策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占中心城市体量大且距离较远的县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济管理权限的下放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而社会管理权限的下放则会抑制县域经济的增长[40]。李国平、石涵予研究发现生态补偿金能通过提高资本增长率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退耕还林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随其规模的扩大而增加[41]。

县域城镇化研究。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的重要途径[42]。王习贤、贺治方指出需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推进欠发达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实现市民化,并通过“带资进城”的方式跨越市民化的成本门槛,加快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步伐[43]。还可以通过县域内非农产业的开发建设来吸引农村人口,实现就近城镇化的目的[44]。

热点研究方法。众多学者利用ESDA方法对不同地区县域经济时空格局演化模式进行了分析。如赵晓燕等、方文婷等、陈翊等、刘保强等、尤东梅等和吴晶,分别对山东省、福建省、浙江省、云南省、湖北省和安徽省等单个省份进行分析[45-50]。米楠等,钟少颖、何则的研究对象分别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51-52]。冯兴华等综合利用多种计量方法,对长江经济带的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演变格局进行多角度分析[53]。周腰华等则对2003—2012年间1902个县的经济增长进行了空间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县域经济增长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54]。

三、结论与展望

从1998—2017年的发文数量来看,我国县域经济研究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利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有关县域经济的研究文献进行作者、机构和研究热点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发文作者看,我国关于这一领域的高产和前沿作者并不多,且作者之间的合作很少;从研究机构看,我国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机构多以学校为主,且研究机构之间多以孤立点的形式存在;从研究热点看,我国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以及ESDA等方面;从发文趋势看,未来我国对于县域经济的研究应该会集中在经济增长、城镇化和ESDA三个方面。

从研究的前沿内容方面来看,统筹城乡发展应该会继续成为研究热点。从五大发展理念到十九大报告,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随着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颁布实施,近年来对县域经济的研究重点有所转移。但目前对于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文献多是关注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或以工业化的进步来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除熊凤水和王向阳分别以农民工的角度从“三栖式”和“两栖式”城镇化[55-56]加以分析外,较少有学者从社会学角度对这一进程加以研究。此外,新型城镇化不仅需要物的城镇化,更需要人的城镇化,即通过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来实现真正的城镇化,切实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在这方面,鲜有学者进行研究。张珠龙、张存库希望能重构县域远程教育[57],刘国斌等则希望县域教育的不断完善能改善人力资源匮乏的现状,并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58-59]。但县域人力资本的外流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很严重的抑制作用,如何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以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

就研究的前沿方法来看,ESDA还是主要的计量工具。之前的学者多是利用因子分析或结合GIS技术对县域经济时空差异进行分析[60-61],自2009年黄飞飞等开始以空间自相关对江苏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进行研究[62]之后,众多学者借此工具对不同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展开了研究。近年来,为了能更好地从时空两个角度对某一地区或区域的县域经济发展演变格局进行分析,ESDA方法及其与其他计量工具的综合使用为学者们广泛采用。但在选取指标时,研究者多是选择人均GDP单一指标而非能综合经济、市场、基础设施和环境的指标体系对研究地区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因此,未来可考虑以综合指标体系,并借助ESDA和其他计量工具如GIS等,对县域经济演变格局进行全面研究,以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更有意义的建设性意见。

猜你喜欢

县域城镇化经济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家乡的城镇化
对县域卫生管理要特别关注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