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前后江津实验区文艺教育重心的转移

2019-02-16刘庆丰邓群刚

关键词:实验区抗战文艺

刘庆丰, 邓群刚

(重庆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74)

经过多年的探行,平教会定县实验区在文艺教育部分形成富有特色的理论和富有成效的实践。在乡建逻辑和当时形势彼此交织下,文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推广为各地当局所热衷,前后在湖南衡山实验区、新都实验县等地开展文艺教育工作。迄今,平教会文艺教育方面还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就笔者寸目所及,尚未有专门的论文发表,仅有的研究[注]① 参见:徐秀丽《平教会扫盲运动的考察》,载《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6期;李在全《抗战时期湖南的乡村建设运动》,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袁媛《近代中国乡村教育实践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杜俊华《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平民教育运动——以新都实验县为中心》,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零星见于对平民教育的整体研究或文艺教育的部分内容中。有鉴于此,本文利用新近发现的有关地方档案馆、图书馆所藏档案资料,拟就抗战前后四川平教会江津实验区的文艺教育作初步探索,以求教于学界。

一、平教会视阈下文艺教育的意义及内容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国内外形势的动荡让先进知识分子们认识到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局面,必须转变观念,彻底改造社会。面对怎样改造的问题,他们根据自身的学识、阅历及成长环境,陆续提出针对痼疾的“医病良方”,其中,以晏阳初和卢作孚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们倡导并践行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道路因成效斐然而受到各界争相好评[注]② 具体详情可参见: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的部分论述,斯诺在《唤醒民众》中的论述,赛珍珠在《告别人民——与晏阳初谈平民教育运动》中的论述,以及Ka-che Yip(Department of History,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Country,MD21228,USA)在《Health and society in China:Public health education for the community,1912-1937》,载《Social Science & Medicine》中的阐述等。,实谓名噪一时。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认为,农村凋敝、百业待兴“是由于民众缺乏‘知识力’、‘生计力’、‘强健力’、‘团结力’四种基本能力,害了‘愚’、‘穷’、‘弱’、‘私’四病。救治之法便是开展‘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以文艺教育医‘愚’,生产教育医‘穷’,卫生教育医‘弱’,公民教育医‘私’”[1]37。

然而,伴随各类教育工作的循序推进,平教会成员们日渐发觉四大病源中穷、弱、私大都从愚字产生,因为“患了‘愚’字,对于自己的生计才不知道设法去发展,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不知道设法去维持,对于密切联系群众不知道设法来联络互助。所以,在医治他们病症的平教四大教程中,当属文艺教育尤为重要”[2]363。受此认知的日臻积淀,文艺教育亦成四大教育之首。文艺教育的意义在于“在使平民能运用传达知识之工具,促进平民文化生活,使平民对于自然环境社会有相当的欣赏与了解,或编辑教材读物,或适用种种艺术以增进学习效率及欣赏能力。务求培养平民的知识力,以适应此复杂的现代生活”[3]。

为了救治“愚”上的痼疾,平教会领导及其受理念[注]平教会的理念为实验仅是一种表征,背后的推广是其逻辑的延续,由一地推广到多地。可参考李在全著《抗战时期湖南的乡村建设运动:平教会为中心》。影响的各个实验区[注]目前,就笔者搜集的资料来看,衡山实验区、新都实验区及华西实验区是由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平教会)所直接领导开办起来的。不同的是,本文着重介绍的四川平教会江津实验区是受平教会理念的熏陶及其实践内容上的间接影响而开办的。平教会领导的四川地区相关组织为“中华平教会四川分会”,总部在成都,详情可参见《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平民教育运动—新都实验县为中心》一文,“中华平教会四川分会”在江津地区开展工作的时间为1948年,设立的直属组织为“四川分会驻江津地区第一辅导区办事处”。对于四川平教会江津实验区不是平教会直接领导的详情也可参考《驴溪月刊》1936年第4期中吴太仁关于《本区工作略述》的部分。相继成立文艺教育部,将文艺教育的内容在理论上诠释为文字教育和艺术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又细分为识字教育、平民文学、农村戏剧、图画音乐、无线电广播五方面。这其中“……大众的识字与否与训政能否成功,民族精神能否振起、与世界各民族能否处于平等地位,三民主义能否实现直接挂钩”[4]。同时,如晏阳初本人所说:“吾国男女人民号称四万万,估计起来,至少就有大多数一个大字都不识,像这样有眼不识字的瞎民,怎能算作一健全的国民而监督政府呢?怎能不受一般政客野心家的摧残蹂躏呢?怎知何为‘邦’何为‘民’?故中国有3.2亿人不算得国民,而缔造现代化的万灵妙药就是在读书认字。”[5]故此,文艺教育的起点为识字教育。

二、抗战爆发前江津实验区的文艺教育实践

“启民智,作新民”是实验区文艺教育的总目标。这里的“新民”涵盖了两层含义:在集体方面,重在培养民众的团体意识与爱国精神,从而“可造就有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的中国”;在个人方面,重在促使民众懂生活、有思想、能组织,从而“可造就有生活力、思想力、组织力的社会公民”。为实现目标,实验区文艺教育部先后采用了两种教育方式——学校式教育和社会式教育,同时,又探行导生传习教育来补救前者的不足。

(一)简易乡村师范院校、修平小学、书报阅览室等是实验区文艺教育实践的载体

从1933年起,江津实验区文艺教育部设立儿童教育组和青年成人教育组,分别负责针对不同年龄的扫盲工作。各教育组的主要工作围绕学校式和社会式两种教育方式展开。学校式教育以文字教育为主,注重工具知识的传授与基本能力的训练,初步目的是使一般失学的男女青年认识并能运用日常生活必需文字,获得现代国民必不可少的知识与技能[6]。为此,实验区先后设有第一及第二两所实验平民学校、江津简易师范学校、初高级暑期常识讲习班、白沙私立修平中学校等。社会式教育是指注重社会环境各方面的辐射式活动的教育,初步目的是使没有受学校式教育机会的一般平民在日常生活浸染中均能领受教育,并使已受学校式教育的平民增益其智能,提高其教育程度,以辅助学校式教育的进展[6]。在此基础上,实验区设有平民教育宣传期刊、平民学校同学会、平民书报阅览室以及平民壁报等项内容,以力求多渠道、多方面、宽范围的传播教育。

1.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的宗旨、目标及规划

受平民教育、乡村建设及陶行知晓庄师范办学精神的影响,江津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的筹备工作自实验区肇始,便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实施方针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以“严格的身心训练,养成乡村小学教育健全师资,以期改造乡村社会”为宗旨[7]349;以“着重陶冶高尚人格,锻炼强健体魄,造就专业知识,养成劳动习惯,训练规律生活,培养服务精神,启发创造能力,开发政治兴趣”为训练目标,要求学生以具有“科学的头脑,农夫的身手,慈母的态度,战士的精神”为具体目标[7]353。为适应此办学宗旨与培养目标,学校从三个方面规划。首先,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一方面遵守政府教育行政机关颁布的法令,另一方面积极创建自己的教学体系和方法。要求本校学生“不仅要成为一优秀教师,而且当作一农民领导者。不仅对于教育学术要喜欢研究,而且对于实际政治,亦当留心”[7]354。其次,课程设置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包含教育事业及乡村建设两方面的课程,包含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小学教材教法、小学行政、小学教育实习、农业与实习、农村调查及实习、珠算、传记等,要求学生在懂得如何高效传授教育的同时,又要掌握最基本的农村生活技能。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生活的辅导者,教学的成果不是培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式教书匠,而是培养有知识、有头脑的生龙活虎的乡村建设人才[7]354。

2.修平小学的办学目标与各式教育实验

为了“承幼稚园学生有升学之所,让乡师毕业生有实习之校,为理想教育方法有实验之地”[8]418,第一实验平民小学(后改为修平小学)应时而生。学校在创始之初本着扫除文盲,救济失学儿童,培养实际生活必要的知识的办学目标,开启了各类实验事业,具体分为短期小学、组织教育、导生共学团、团级式教育等四种实验方式。短期小学是学校针对失学儿童采取的施以一年的短期教育,原则有四:注意儿童整个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注重领导与监护;实行师生合作;崇尚简朴,生活力求平民化。以求用最迅速、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实现办学目标[8]419。组织教育是根据“动、自动、群动”的原则,以大队为组织单位,运用导生教学的方法,完成师生间各类综合活动,以求实现一同过有组织的群体性生活的教育方法[8]421。导生共学团是一种学校式和社会式教育的综合体,是培养人人都有组织能力,都能好好过团体生活的有效途径[注]关于导生共学团教育,本文导生传习部分会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团级式教育是以“儿童自治生活团”为基本,全校儿童为团,根据儿童年龄、智力、知识掌握程度,划分为低级、中级及高级三个部(三个部为三个分团),低级与中级采用启发式教学,高级采用自学辅导并注重学生团体活动的举办[8]422。由此,通过多种教育实验的实施,修平小学围绕文艺教育摸索出一条“百卉含英”的实践之路。

3.书报阅览室的使命与成果

实验区书报阅览室于1934年开办,该室的重要使命为“以搜集切合平民生活需要和适合平民阅读能力的书报,来增进一般平民读书阅报的趣味,增加其生活常识,培养其注重时事的习惯”[9]10。与此同时,该室经费来源“系由本区自身划拨,无独立经费可资运用”[9]12,故此,拮据的费用多花在平民生活读物和大众文学上。平民读物以农业类、卫生类为主;大众文学以通俗小说、传记、儿童读物为最。经过一年的检验,阅览室在为社会服务的职责上成效甚佳。“……同时,民众给予本室的鼓励也是非常大的,憶自开幕也来,每日入室人数极为踊跃,许多男女老少每天踉踉跄跄、川流不息的进出本室。其中,成人有14 729位、青年有17 280位、儿童有9300位,共计41 309位。”[9]14

(二) 导生传习教育是江津实验区文艺教育的重要方法

在民穷财尽的中国,文盲遍地,仅以四川地区而论,“失学民众之多实在惊人,儿童部分约有三百七十八万余,青年成人部分约有三千二百五十五万余”[10]11。经过两年学校式教育的开办,肃清文盲的工作取得初步成果[注]到1935年,平校增至7所,实验平校2所,共计学生370余人;表演平校4所,学生共计290人;特约平校1所,学生54人。参见:吴太仁《本区工作略述》,载《驴溪月刊》1936年第4期。,但“各县市办的短小和民校相加的总和,未达到预定的校数;招收的学生未达到可期的数字……,再者,经费竭蹶,师资缺乏,校舍不敷的状况时有发生。真欲达到普及教育的地步,我们认为短校和民校的功能,无论如何是不够的”[10]11。为此,实验区文艺教育部借鉴[注]对于江津实验区的导生传习教育是通过借鉴了定县实验区而来,参见:《普及教育的方法中的利器》,载《驴溪月刊》1937年第14期,原文表述为“此方法先经定县实验区的研究实验,……”。了定县实验区的扫盲方法——导生传习教育。

1.导生传习教育的内容、效果及发展

导生传习教育的本旨为“铲除文盲,补救失学民众”。江津实验区在1935年上半年决定探行导生传习教育,随后,实验区文艺部遂将重点转移到白沙镇创办导生传习教育站,招收文盲和半文盲的民众入校学习,此举得到了白沙镇镇长曹麟书的支持,同意成立了白沙镇传习教育委员会,负责筹集传习教育委员会经费、招收、解决纷争等工作,同时将传习教育作了重要部署[11]277。

在导生要求方面,为了选拔素质高、能力强、品质好的“三优”人士,传习教育委员会明令提出“在精神方面:要求必须有充分的修养,要有公忠为国、助人爱群、服务社会、勤苦耐烦、坚毅持久的精神;在实践工作方面: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注意,要有信念、有方法、以身作则、遵守时间、服务指导”[12]。实验区负责传习的导生大都由所在地的公务人员、热心传习教育人士、在校学生以及学校教师来担任。

在传习路线方面,为了实现参与人数多、覆盖面积广、传习效果好的愿景,教育委员会将传习的路线分为五条:“第一线,南华宫至三角坝、东华街。第二线,从南华宫至石坝街。第三线,从南华宫至朝天咀。第四线,从南华宫到高家坳。第五线,从南华宫到东岳庙。这五条路线以南华宫为中心,各线上视学员人数多少设立相应传习教育处,每五到十处以上设传习教育站,这就形成了白沙镇上的一个传习教育网。”[11]278

在传习教育站的设置与运行方面,为使各站成为完整、高效、周密的组织机构,益于传习安排,又能便于管理。教育委员起草了明确的规定:每校设置传习站一处,定名第几传习站。各校的教师任正站长,正站长监督导生按时工作,传习技术、学术研究的指导,定期向全站学生作精神讲话,并巡回站内传习处。副站长由保长兼任,副站长负责帮助导生招生,找传习处场所,督促儿童上学,面对学生的辍学,副站长可找家长劝解,不果,即上报区长处罚[12]。同时,副站长还协助办理传习行政,统计导生、学生出缺席状况,管理传习用品,解决传习上的事务问题。各站之上设一传习总站,总站设置总站长,总站长由教育委员会秘书委员担任。总站长统揽传习事宜,负责召集总站会议。传习处的导生由社会上的干部人才、绅士、医生以及在校学生担任。传习处的学生从性别、年龄(老年、成年、青年、儿童)、分类(需要求学、谋生失学、无力就学、年长失学)三个维度来划分。

在传习内容方面,为了促进学生对基本生活常识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以及启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导生们的工作主要围绕音乐、数学、语文、时事四部分展开。音乐课教学生平民教育歌、国民党党歌、民族自强歌等歌曲,歌曲内容不乏“平民教育,邦国之根。开通我社会,改造我家庭,破除黑暗见光明……”[13]等字样;数学课主要教授学生生活中的基本算术;语文课采取“名词”讲解法的方式,讲解何为自立、国民、自强、公德、国家、民族等内容;时事课讲解各种新闻,包括东北的抗战形势,国民政府的新举措、新政策,国际重要趣闻等方向。传习的办法根据内容不同而各异,如:在音乐方面,由于学生年龄小,不讲音符、拍子和谱曲等专业性东西,导生先把词的内容用故事体的方式讲给学生,再将歌词自首至尾唱出来,学生欣赏的同时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之后导生领唱,再共同齐唱,最后学生课后练唱[12];在数学方面,导生先说明算法的意义,再举例应用口诀,最后提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计算题材,辅导学生共同演算,进而增加学生对口诀理解的同时,又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在时事方面,导生先决定一个简单的题目,根据题目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讲时用故事的方式一面发挥表情的作用,一面将照片、图书展示给学生,并且要发问,以增进其注意[12]。

传习教育有了系统性组织安排,实施后便产生好的效果。1935—1940年共培养导生830人、学生4645人,受传习教育的总人数逐年累积,呈日趋递增态势。但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无论导生还是学生,男生人数比女生明显偏多;二是1935年受传习的学生最多,以后逐年减少,导生及学生人数呈逐年递减的态势。原因在于前者受农村“重男轻女”传统思维禁锢,后者系已受传习教育者不再招收之故。不久,在文艺教育部与政府组织的通力合作下,县内的石蟆、稿子、石门、吴滩等各场和县外的洪雅、巴中、万县、永川等县,皆效仿实验区的导生传习教育办法,展开了文艺教育工作[14]。彼时,在导生传习教育方法影响下,江津实验区依据时代需要、儿童能力及乡土环境等条件综合了小先生制和导友制两种教育方法,力图探寻一个机会均等、农村儿童参与且方法简易的教育形式。在这一大方向指引下,导生共学团教育应运而生。导生共学团教育虽是传习教育的衍生品,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分社会式和学校式教育,是二者的综合体。在方法上既承袭了即知、即传、即用的原则,又凸显了自身特色,强调会的教人,不会的跟着学,团内的学生不但自己学,而且学会了立刻教人,所以名曰“共学”,“团”是组织的意思,在组织中实施教育,在教育中去教组织,使学生在团体中去做、学、教,培养人人都有组织能力,都能好好过团体生活[14]。在儿童组织与训导方面,主张儿童编组,探索军队式与家庭式的混合组织,这种组织是“训导”与“活动”的两重组织,目的在以组织的力量,各方分子互相提携,共同活动,使学校充满团体生活,使儿童都忙着有价值的工作及游戏。这种训练方式的作用在于每个分子都有做带头人的机会,在工作上既为带头人又为群众,使儿童承受若干种做事的标准。这样,在团体中形成一种带头人自身学好,当群众的就跟着人学好,彼此都逼着学好,树立了一种上进学好的习惯,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15]2。

2.导生传习教育的依据、原则、特点及意义

传习方法是根据定县平教会的主张产生的,其主张是“中国的病根是愚贫弱私,要用四大教育(文艺、公民、卫生、生计)、三大方式(家庭、学校、社会)去除文盲、作新民,以运用平民学校为教育实施的出发点,去接近民众”[1]37。

传习教育的基本原则为:以“复兴民族,改造乡村”为推动导生传习运动的动力;以“传、习、用”的教育方法规划传习办法;以最经济、最迅速、有计划、有组织、能持续、能自动推进的导生传习办法,来谋大众教育的普及;以全区民众为传习对象;运用各校与保甲机制,实施导生传习[16]6。

传习教育的特点在于这个研究方法具有即知、即传、即习、即用的原则,在实施上认为儿童可以教儿童,亦可以教大人,如此,既可以省经费与老师,也会促进儿童更加努力学习[16]6。在受教育的方面来说,受教育机会增多,尤其是女子教育普及机会更多。这个教育方法除了上述优点,还有更重要的几个特点:它是组织教育原则的一种应用,不是要受教育的人散漫去教别人,而是合传习用为一个历程,运用基本的组织教学合一方法;不仅可施于儿童,只要背后有组织化的应用,同样可以实施于青年成人;不仅可用于基础知识教学,还可实行专业教育的传习;在推广上不仅解决了师资经费问题,学生数量达到高速增加,更重要的是还能很快培养一批进步力量来改造乡村;不仅是导生传习的教育方法,一切的教育都实施这种方法,教育也能获得实效[16]7。

传习教育的意义在于它是运用导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普及大众生活教育的教育方法,而且也是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经费等问题和组织、训练民众的方法[16]7。

综上,从简易乡村师范院校的办学宗旨与培养目标、修平小学的各式教育实验的目的、书报阅览室承担的使命、导生传习教育方法的各方面来看,普及大众识字、救济失学儿童、培养团体意识、组织与训练民众等四个方面在战前始终是文艺教育实践运行的主题,救治“愚”疾是文艺教育实践的重心所在。

三、抗战时期江津实验区的文艺教育实践

1937年,针对侵华日军蚕食国土的脚步日益紧逼,全民抗战由此拉开序幕,如何应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成为全国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实验区内,以高显鉴、杨西龄和刘醒侬等为首的实验区骨干们面对乡村建设“抗战建国”的总方向,清晰认识到“在民族抗战时期,物质国防建设固然重要,而精神国防建设也尤为重要,所谓精神国防建设即民族爱国意识的培养”[17]1。进而,“以求发动农村大众的力量,共肩救亡工作”[18]8成为身处时代洪流中的江津实验区文艺教育探索的中心要旨;“如何提高民众的抗战意愿,激发民众的爱国情绪”成为江津实验区文艺教育探索的重要使命[19];“如何根除汉奸来源,消除危害民族的个人意识,提高民族自卫的战斗意愿”,成为江津实验区文艺教育探索的三大现行目标[20]。随后,实验区文艺教育实践的内容也因要旨、使命的改变而增添了新变化。

(一)修平小学、简易乡村师范院校内容上的“新”

“国难日亟,国土渐蹙,若不全民一致奋起,则亡国待日!对此,教育组的工作,乡村建设在平时有平时的做法,在战时也该有战时的安排。”[18]8故此,教育组拟以抗战教育为中心,无论教学、训管、设施,力求与之配合。学校方面,如布设抗战环境,使用抗战教材,进行抗战精神训练等;民众方面,如话剧公演,服兵役宣传,时事讲演,筹集寒衣活动,献金运动等,以求发动农村抗战力量,共肩救亡。

修平小学于民国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从事一年制短期小学的实验(第一实验平民学校时代)。民国二十四年至三十年改行组织教育,七年之间,一为导生制,一为共学团教学与训管的改革试办(实验小学时代)。民国三十一年以儿童自治生活团的方式,践行导生传习并作一般班级式教育的实验(修平小学时代)[8]418。在第一实验平民学校时代,学校的训练目标是发展个人能力,养成自治国民。在实验小学时代,学校的训练目标为培养健全体魄、民族意识、组织能力及生活所需基本技能。在修平小学时代,学校的训练目标又改为注重集体意识的培养,为抗战建国而服务[8]421-422。

在修平小学时代,实验区的文艺工作者们虑及在抗战时间上“抵抗非长期不足以除强寇、安社稷是很明白的,这长期抵抗的担子无疑交付予未来国家的砥柱——儿童”[17]1。同时,在支持抗战的行动上,“强寇深入腹地,民族存亡危在旦夕,在此严重时局下,凡是中华民族的国民都应出钱、出力,以纾国难。然而,今日的局面则大谬不然。许多学生家长深恐孩子被抽调当兵,纷纷叫了回去;民众对战时的募捐也远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17]1。基于此,儿童自然成为接受抗战教育的主力军,学校也陆续开展了各类相关活动。

1.布置抗战环境。多做地图模型,如日本全地形、中国失地及日本进攻中国路线模型等,并制作各种国力比较图、抗战英雄图、国耻史地图。制造各种新式武器的模型,指导学生利用天然的石头、木头、砂砾及仿制的飞机、重炮、坦克车、炸弹、防毒面具等模型,在每一个模型上都写出它的用法和破坏力的简单说明。大批购买有关抗战的各类书籍、报纸、杂志及照片供学生阅览[17]2。

2.激发爱国情绪。根据中心训练节目,经常实施训练;在相应的环境下,通过抗战物品进行实物讲解;在学科中讲述各国复兴运动史、中华民族光荣史和生存之路;在集会中常讲日本人的残暴行径及中国军队的抗战英勇情形;利用短足旅行作乡间农家访问或社会调查,使儿童明白自己乡土的可爱,与民众接近,增进情感。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激发儿童的爱国情绪,注意的是自己生存,不是把自己的民族强大起来去吞并其他弱小民族,或是激发其与别种族别国家的仇视,我们是要与平等待我们的民族为友,共同去解放弱小民族,使儿童初步的观念得以正确”[17]2。

3.学习抗战知识。在学科方面,学习国防知识、抗战认识等;在术科方面,注重儿童对于防空防毒用具的使用与制造、间谍侦探的辨别与模仿、简单武器的发明与利用上的学习[17]3。

4.过抗战生活。按照年龄或学龄分别编组为大、中、小队,施以军队生活训练,如在市镇上的学校作防空、防毒演习,利用节日或休假作野外演习等[17]3。

江津简易乡村师范院校于民国二十二年开始招生。其立校精神与锄头有关,“凡男女生入校时,均需自备锄头”[21]428。这是希望每一乡师学生都能拿着锄头成为教育界吃苦耐劳的圣工、建设乡村的斗士。乡师所肩负的使命是“一方面培养健全的小学师资,一方面培养建设乡村的基层干部,以之担负复兴民族的伟大任务”[21]429。然而,随着全面抗战的开始,乡师所肩负的使命随“时”而易,“从吾人使命言,全面抗战,人人有责,约占我国人口多数的农民,便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不识字……,这充分表示抗战的胜利,要看一般民众是否有参加抗战的觉悟和决心,这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此,唤醒民众参加抗战,争取最后的胜利,这个使命便落到我辈师范生的肩上来了”[22]。

伴随院校使命上的“新”,院校师生开启了新的教育形式——公演。1937年10月,以简易乡村师范三班学生为主成立“农村剧团”,剧目主要选自《抗战戏剧》,演出剧目有《民族公敌》《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当兵去》及《表》等[23]236。1938年下期,简师三班学生毕业离校后,在校师生组成“驴溪剧团”,继续于白沙街头宣传演出,11月由钟泽普、赖光华两位负责剧务,张永和、游仕华等老师带领剧团师生由白沙出发到黎氏祠、圣果寺、三口垭、稿子等地巡回公演,演出形式有歌咏、话剧、舞蹈、快板、民间小调等,节目有《九一八以来》《和平之神》《打东洋》《民族公敌》《当兵去》《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等[23]236。1939年后,江津师范学生组织小型灵活的农村宣传队到比较闭塞偏远的乡场去宣传演出,因观众多、影响大、效果好得到推广。刘醒侬老师带领学生到慈云、罗坝、李市一带作宣传,教唱抗日歌曲:“打到日本,除汉奸,国民抗战成功,齐欢唱”(自己填词,并用《打到列强除军阀》的调子);沿途刷写“打到日本帝国主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抗战到底”“好铁才打好钉,好男儿要当兵!”等抗战标语[23]265。1938年1月,聚奎、新本、白沙女中、乡村师范四校联合成立“白沙抗日救亡宣传队”,逢场期在街头宣传,并下乡宣传,演唱《流亡三部曲》[23]268。1942年,白沙抗日救亡万人大合唱在驴溪半岛举行,参加大合唱的有简易师范学校、私立修平中学、四川省立川东师范学校等13所院校,此次大合唱是抗战期间白沙的一次盛大集会,也是中国音乐史上史无前例的大型歌咏活动,其声势之大、动员之广、人员之多,创重庆群众歌咏运动开展以来的新纪录[23]269。

(二)导生传习教育内容的“新”

在战前,传习教育的主旨为“铲除文盲及救济失学民众”[24]。随着抗战形势的骤变,“如何运用‘传’、‘习’、‘用’的教育方法,引导大众怎样来过抗战生活,即是说要怎样在抗战生活中做一个有力的参加分子”[15]1,成为传习教育的中心要旨。同时,传习教育的目标从“提高农民识字水平、培养农民生活技能、丰富民众生活方式”转变为“启迪伟大的力量报效国家,此传习教育目标之一;培养出一批坚毅抗战的中坚分子,以备长期抗战,此传习教育目标之二;要求人人过团体生活,一面求一份子的向上生长,一面求团体事业的迅猛发展,此传习教育目标之三”[15]1。

刘醒侬说:“至我教育界人士,尤其是乡村导生们,在此长期抗战中,唤醒民众,激励抗战情绪的工作更多,训导乡民,动员后方武力的责任更大,……干乡村教育的人,自己应先具备几个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才说得上够格。”[25]3因此,导生的要求添加了新的内容,具体为:一是有胆量。“在平时的乡村教育者犹可以文质彬彬,可是在抗战期间,非有很大的胆量,决不能深入战区去训导乡民,激励起一般乡民同仇敌忾的觉悟与团结力的。”[25]3二是有见识。“抗战中的时事转变的非常迅速,导生要把国际错综复杂的矛盾现象和纵横捭阖的利害关系结合起来,观测战局动态,好去教导一般民众。”[25]3三是有军事常识。“在抗战后方,把乡民紧密组织起来,一方面是帮助前方的抗战,一方面是防护后方的治安。因此,乡村教育者应具有相当的军事常识,在组织和训练后方的乡民时才能做到指挥自如。”[25]3四是有医药常识。“在抗战期间,后方的防空防毒工作非常要紧,为了面对后方的现实生活,满足民众的切实需要,乡村工作者们要具备基本医药常识。”[25]4五是不怕牺牲。“此处所说的牺牲,范围很大,连生命的牺牲包括在内。比方说,有时到战区去教导乡民,需要不怕敌机的轰炸,也不怕大炮的袭击,……因此,要有牺牲的精神与决心才行。”[25]4

在传习基本内容方面,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宣传,导生编撰儿童教育歌、传习教育歌等,歌词中不乏“我们都是国家小主人、打倒帝国主义,打到卖国汉奸、争取民族生存,解放大众束缚、要救同胞、誓死不做亡国奴等”[26]鲜活字样。在时事方面,为启发学生的爱国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导生们绘制了相关图画,如“打东洋之一瞥、老叟当兵之一幕、国军胜利之一战、日军残暴之某地等”[27],既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敌人在中国土地上的卑劣行径,又歌颂了民族抗战的不朽精神。

综上所述,从修平小学办学目标的变化、由目标导致的教育内容的变化、简易乡村师范院校办学使命的变化、因使命致使的新教育形式的诞生,以及导生传习教育各方面的新变化,揭示出实验区文艺教育实践的重心因时代主题的变化而发生转移,由救治“愚”疾转移至抗日图存,凸显时代的特征。

四、结语

“启民智,作新民”是江津实验区文艺教育一以贯之的总目标。在战前,文艺教育部通过采取和运用学校式教育与社会式教育两种方式、导生传习教育方法试图普及大众识字,救济失学儿童,培养团体意识和爱国精神,组织与训练民众。目测文艺教育实践的具体内容,不难发现文艺教育实践的重心紧紧围绕在救治“愚”疾周围,其中,识字扫盲是治“愚”的逻辑起点。正如高显鉴所说:“这里所说的文艺,也并不是说一定在短期内要使得大多数民众造成如何高深的文学,是在使这向来一字不识的农民将最普通的文字认得。”[2]363随着抗战的爆发及形势的异常严峻,实验区领导者们面对抗战救国的时代主题,顺势而为,清晰认识到民众精神建设的重要性,开展爱国教育,培养爱国精神,成为文艺教育践行的方向和要旨,文艺教育实践的载体和重要方法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由此,文艺教育实践的重心遂转移至抗战图存上来。在新时代深入研究和挖掘江津实验区文艺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平民教育运动的研究,同时为我们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文本。

猜你喜欢

实验区抗战文艺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文艺范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名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