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重建研究

2019-02-16曹玉娜

关键词:信仰价值观传统

曹玉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关于信仰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知。荆学民教授提出,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1]。基于此种解释,作为精神寄托和行动指南的信仰,是人人必备的精神支撑,能带给人前行的动力。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就显得更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关乎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一、微媒体时代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微媒体时代。所谓“微媒体”,是指依托互联网载体,由许多独立的发布点构成的网络传播结构,其创造的内容简单易读,互动性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强[2]。微媒体时代就是人们借助微媒体开展学习生活的信息化时代,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收发邮件、接收通知、阅读处理公文等事务性工作,并借助各类手机APP、关注公众号进行移动学习、便捷生活等。

微媒体的出现使我们一方面痛斥手机带来的大面积“低头族”现象;另一方面又乐此不疲地被手机的魅力所吸引。人们近似“疯狂”地“刷”微博、发朋友圈、关注各类公众号,致使他们对微媒体的依赖性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媒体。

大学生对新事物、新媒体的接受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群体,微媒体已渗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此开放的教育环境一方面拓宽了大学生的学习渠道,为其随时随地学习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极易受到网络上各种言论、观点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目前,大学生信仰缺失、信仰异化、信仰危机等现象越发普遍[3]。因此,高校除了强调大学生的主流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外,还应重拾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底生根发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4]。特别是在当前政治经济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对大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为真实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本研究先后开展了2次问卷调查。

二、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调查

(一)样本选择

为了研究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课题组于2014年选取了2所本专科院校的6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随机问卷调查样本。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2份,有效回收率82.0%。2016年课题组再次对大学生信仰现状进行了跟踪调查,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更新和修改,调查涉及范围更广,选取了5所本专科院校的1 5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随机问卷调查样本。共发放问卷1 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422份,有效回收率94.8%。

(二)问卷设计

本研究主要从大学生信仰现状、树立信仰的途径以及由信仰不同引起的价值观、责任感、恋爱观等方面的不同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和获取传统文化的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

(三)数据分析

1.关于信仰现状的调查分析

在第1次调查中,课题组提问:“你认为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是什么”,给出的答案选项为“有信仰、没有信仰、信仰缺失、其他”,回答“没有信仰”和“信仰缺失”的学生比例为75.4%,结果既令人吃惊又让人担忧,这可能与答案的选项“信仰缺失”有一定的指向性和倾向性有关。在第2次调查中,课题组对题目进行了修改:“你有信仰吗”,给出的答案选项为“有、没有、不清楚”,回答“有”的学生比例为48.2%,回答“没有”和“不清楚”的学生比例为51.8%。对比调查结果,第1次调查中,回答“没有信仰”和“信仰缺失”的比例明显高于回答“有信仰”的比例;第2次调查中,回答“有信仰”与回答“没有信仰”和“不清楚”的比例相差不多,几乎各占一半。可见,即使没有倾向性的提问,仍然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信仰或对信仰没有概念,大部分学生信仰缺失。

对有信仰的学生继续进行调查,在被问到“你信仰什么”时,2次调查都是回答“精神崇拜”的学生最多,分别占比64.0%和57.2%。在被问到“你认为信仰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重要吗”时,2次调查回答重要的学生比例都占到半数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有远大的理想,能认清精神崇拜远远高于物质崇拜,具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绝大部分同学是积极乐观的。但是,仍有一部分大学生文化虚无、信仰缺失。

2.关于价值观、人生观、责任感问题的调查分析

在“你认为目前大学生中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的调查中,2次调查都是回答“崇尚民主和自由”的学生最多,分别占比56.3%和47.1%。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受到了西方文化中独立、民主、自由观念的影响,他们渴望民主、自由,是有主见、善于展现个性的青年一代。

在“你现在的人生观更接近什么”的调查中,2次调查都是回答“热爱生活,目标明确,为每一天努力着”的学生最多,分别占比62.8%和44.6%,但第2次调查结果比第1次略有下降。回答“迷茫、徘徊”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加,由第1次的19.0%上升到第2次的32.6%。

在“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的调查中,2次调查都是选择“一般,金钱万能论有一定道理”的学生最多,分别占比62.8%和63.0%。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于金钱的认识较为客观,并没有一味的“拜金”,也没有极力反对金钱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你觉得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如何”的调查中,2次调查都是选择“大学生自我意识太强,责任感缺乏”的学生最多,分别占比46.8%和43.0%。这和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崇尚民主和自由”相吻合,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更加张扬自我个性,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教育。

在第2次调查问卷中新增了大学生是否有必要弘扬传统文化的内容,80.0%以上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仅有9.8%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十分了解”,90.2%的学生认为“一般了解或不了解、模糊”。可见,虽然大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弘扬传统文化,但由于自身能力不足等原因而难以做到。在“高校是否有必要开设传统文化类的人文素质课程”的调查中,有44.4%的学生认为“可以开设选修课,让感兴趣的同学有学习渠道”,有45.3%的学生认为“要开设课程,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仅有10.3%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可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学习传统文化的意愿,对传统文化具有较浓厚的兴趣。

从以上调查数据可知,虽然绝大部分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责任感等方面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仍然有小部分大学生内心信仰空虚,缺乏足够坚定的信念支撑,这不仅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影响了其价值实现。对于这部分信仰缺失、没有信仰或对信仰没有概念的大学生,尤其需要教育者高度重视和加强引导。

三、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的成因分析

1.大学生信仰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个人的信仰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从小学的基础教育开始,人们被教育和灌输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中小学阶段的小孩除了受到家庭影响外,还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有着较为坚定的信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接触环境的复杂化,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认知能力,加之拜金主义、个人崇拜、西方文化等各种思潮的入侵,以及受到社会上各种贪官污吏、不正之风等负面事件的影响,使原本单纯的信仰逐渐“眼花缭乱”甚至动摇,致使部分大学生信仰迷茫、徘徊,从而出现了信仰异化甚至无信仰的现象。

2.高校“灌输式”思政教育方式的影响

当前,高校思政课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信仰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由于部分思政课堂存在“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反而使其极易出现逆反心理。有的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学生饱享“精神大餐”,而有的思政课却让学生昏昏欲睡或沉湎于网络世界,没能达到熏陶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目的。这也是导致当前大学生对信仰认识参差不齐的原因之一,使其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建立起来的信仰在大学阶段逐渐模糊、迷茫。

3.微媒体广泛应用的影响

当前微媒体被广泛应用,各种各样的手机APP让人应接不暇,各类信息鱼龙混杂。由于大学生心智还未完全成熟,“三观”还未完全确立和形成[5],难以对各类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很容易受到网络媒体上一些负面事件的影响,出现价值观“两难”“无所适从”的现象,进而影响其人生观,导致出现信仰迷茫、彷徨等情况。另外,由于微媒体的便捷性,致使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中,一旦回到现实世界,便难以应对接踵而来的学业、就业等压力,常常出现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这也促进了大学生没有信仰或信仰缺失的恶性循环。

四、大学生信仰重建的途径

(一)从形式上,积极利用微媒体开展网络形式的信仰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各类电子产品成长起来的一代,电脑、平板、智能手机等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是接受新生事物最快的群体,更倾向于借助网络等移动微媒体学习、生活,习惯于电子通信、网络移动学习等碎片化模式。

当前,大学生对移动智能手机的依赖性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媒体。微媒体是一把“双刃箭”,既为大学生学习带来了便利,也使大学生信息接受更加泛滥化。这就需要大学生正确认识微媒体,既不能过分依赖,也不能“因噎废食”,要合理恰当地应用微媒体,借助微媒体的便捷性适时开展移动学习。高校应通过微媒体开发各类微信公众号或借助微博等平台实时向学生推送信息、宣传正能量。可采取一些技术措施在校园内屏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利的垃圾信息,使大学生除了有校园海报的文化渲染外,还生活在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微媒体环境下,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重塑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信仰,从而发挥微媒体的宣传推动作用

(二)从教学模式上,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除了打造干净、纯洁的网络环境外,还需要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政课课堂教育来重塑大学生信仰。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师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是任何媒体都不能替代的,特别是对于人的思想及信仰方面等无形的情感认知教育尤为重要。在当前思政课难以被全体学生接受认可的环境下,不断改革思政课教育模式,除了教师的言传身教外,还需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到社会的大舞台中,借助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亲临感受社会的进步和变化,提高社会认同感,改变因个别事件影响带来的个人价值观的扭曲,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的得当与否也是影响大学生信仰重塑效果优劣的原因之一,一味的说教不如具体的行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

(三)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价值,重建大学生传统文化自豪感

文化是民族之源、国家之根,中华文明是以文化立基的。自古以来,中国的世界形象就是文化之国,文化决定软实力。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以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引以为豪。但是,近年来由于各种文化的入侵,特别是西方文化的渗入,导致只有极少数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了解,因此,有必要在高校增设有关传统文化类课程。另外,要定期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来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感培养,提高其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五、结语

大学生信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单靠学校教育就能形成的,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和大学生自己的共同培养和塑造,帮助大学生解决信仰困惑、迷茫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猜你喜欢

信仰价值观传统
我的价值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论信仰
铁的信仰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