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联合补脾益肾汤治疗椎-基底节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2019-02-16江淑红祝明浩

中国中医急症 2019年1期
关键词:基底节供血证候

于 正 江淑红 祝明浩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中医医院,山东 青岛 266200)

椎-基底节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易反复发作,甚至引起脑梗死,严重危害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早期诊治是关键因素[1-2]。椎-基底节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可能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基底系统供血障碍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灌流区的机能障碍[3-4]。西医治疗以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液黏滞性及对症治疗为主。中医学认为眩晕是头晕和目眩,病位在脑,发病与脾、肝、肾有关,补脾益肾汤具有健脾益肾、活血化瘀功能,针刺联合药物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临床疗效[5-6],对椎-基底节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脾肾虚损证)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针刺联合药物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临床疗效。笔者采用针刺联合补脾益肾汤治疗椎-基底节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脾肾虚损证)患者,获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西医诊断[7]和眩晕中医诊断标准[8]。排除标准:脑梗死、前庭周围性眩晕、多发性硬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其他疾病所致眩晕者;药物过敏者;妊娠或哺乳期的妇女;脑外伤及严重眼科疾病患者。本观察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6例椎-基底节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脾肾虚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25例;年龄 43~58 岁,平均(49.61±4.16)岁;病程(4.32±1.81)个月。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43~61岁,平均(50.52±4.38)岁;病程(4.42±1.85)月。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 (卫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口服,每次6 mg,每日3次,低盐低脂饮食,调畅情志。疗程为3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脾益肾汤联合针刺治疗,药物组成:黄芪10 g,人参 10 g,枳壳 10 g,山药 20 g,菟丝子 10 g,补骨脂10 g,当归 10 g,川芎 10 g,白术 10 g,泽泻 10 g,葛根10 g,白芍10 g,甘草10 g。每日早晚分2次服用,每日1剂,连续治疗3周。针刺取哑门、劳宫、耳门、听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环跳、足三里、合谷穴位,毫针捻转泻法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连续治疗3周。

1.4 观察指标 1)疗效评价: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改善明显,证候积分改善≥90%为痊愈;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证候积分改善≥70%为显效;临床症状好转,证候积分改善≥30%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中医证候积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对头晕、目眩、肢冷、腰痛、泄泻等中医证候进行积分,每项最低0分,最高2分,分值越高,病情越严重。3)血脂检测:采用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A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变化。4)血流动力学: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测基底动脉(BA)和双侧椎动脉(V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流速和搏动指数。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组内和组间差异,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头晕、目眩、肢冷、腰痛、泄泻积分均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 别 时间 头晕 目眩 肢冷 腰痛 泄泻观察组治疗前(n=48)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1.78±0.22 1.74±0.26 1.79±0.21 0.81±0.32*△ 0.71±0.33*△ 0.77±0.23*△1.81±0.19 1.75±0.25 1.82±0.18 1.74±0.26 1.49±0.27 0.72±0.24*△ 0.71±0.22*△1.77±0.23 1.53±0.24(n=48)治疗后1.21±0.72*1.13±0.48*1.22±0.31*1.07±0.29*1.07±0.26*

2.3 两组血脂指标比较 见表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TAG和LDL-C均降低,HDL-C升高,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血脂指标比较(mmol/L,±s)

表3 两组血脂指标比较(mmol/L,±s)

组 别 时 间TC TAG HDL-C LDL-C观察组 治疗前(n=48)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2.28±0.61 6.48±0.83 0.67±0.21 4.59±0.71 1.65±0.47*△ 4.36±0.48*△ 0.85±0.23*△ 2.93±0.49*△2.34±0.59 6.52±0.87 0.66±0.22 4.63±0.72(n=48)治疗后1.95±0.49*5.31±0.54* 0.76±0.24*3.97±0.59*

2.4 两组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 见表4。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A和V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流速和搏动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cm/s,±s)

表4 两组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cm/s,±s)

BA VA组 别 时 间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平均流速 搏动指数 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平均流速 搏动指数观察组 治疗前 35.96±8.69 22.01±7.13 0.73±0.19 45.38±9.48 26.41±7.95 0.76±0.20(n=48)治疗后 45.17±9.25*△ 29.64±6.28*△ 0.85±0.35*△ 55.12±9.14*△ 35.89±8.56*△ 0.86±0.18*△对照组 治疗前 36.12±9.12 21.61±7.53 0.74±0.21 45.21±9.63 26.39±8.12 0.75±0.19(n=48)治疗后 40.35±8.42* 25.74±6.57*0.79±0.24* 50.51±8.47* 31.66±7.26*0.82±0.21*

3 讨 论

眩晕乃巅顶之疾患,与肝脏关系密切,有目眩之症状,可分为虚证眩晕、实证眩晕、水气病所致眩晕,病因病机在于“风”“痰”“火”“虚”“瘀”,多为本虚标实,实以痰饮内停为主,治疗宜标本兼顾[10]。现代医学认为椎-基底节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神经系统病症,多因椎-底动脉管腔变窄、血液流动速度缓慢、颈椎病等引起,多为发作间歇期,不易诊断,早期诊断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11-12]。脑卒中为椎-基底节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高危人群,目前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治疗以扩张脑血管,改善脑细胞代谢,降低血液黏滞性,或血管介入治疗为主,虽可改善症状,但不良反应较多,且反复发作,难以根治,存在较大的局限性[13]。笔者采用针刺联合补脾益肾汤治疗椎-基底节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脾肾虚损证)患者,观察对血脂、中医证候积分和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发现,治疗3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72.92%,说明针刺联合补脾益肾汤对椎-基底节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脾肾虚损证)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能是具有健脾益肾、活血化瘀功能的补脾益肾汤可标本兼治,疗效优于对照组[14]。观察组的头晕、目眩、肢冷、腰痛、泄泻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补脾益肾汤可改善椎-基底节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脾肾虚损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补脾益肾汤方中黄芪、人参益气升阳,枳实理气行滞、舒肝解郁,山药补中益气、强筋健脾,菟丝子滋补肝肾、固精缩尿、益精壮阳,补骨脂补肾壮阳、补脾健胃,当归养血活血,川芎、当归配伍,补气补血同达,白术健脾燥湿,则痰不生,泽泻咸以入肾,则水不蓄,葛根鼓舞脾胃阳气上升,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且甘草调和诸药[15-16]。患者临床见脾肾虚损,应补脾益肾,但患者本病为椎-基底节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应增加益气活血药物,通过补脾益肾、益气活血标本兼治。合谷和足三里可益气助阳,涌泉和劳宫可宁心醒神、调节阴阳,诸穴合用,可提高临床疗效。观察组的TC、TAG和LDL-C均低于对照组,而HDL-C高于对照组,说明针刺联合补脾益肾汤可改善椎-基底节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脾肾虚损证)患者的血脂指标。现代药理学证实白术有抗氧化、扩张血管、抗凝血的作用,泽泻能降低LDL-C,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和促进纤溶酶活性等作用,陈皮可扩张血管,川芎改善心血管功能,扩张小血管,当归具有清除自由基、降脂等药理作用[17]。观察组患者的BA和V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流速和搏动指数均高于对照组,提示针刺联合补脾益肾汤可改善椎-基底节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脾肾虚损证)患者的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其机制可能与补脾益肾汤中白芍、当归、川芎等活血化瘀药解除脑血管痉挛,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从而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前庭微循环等相关[18]。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补脾益肾汤治疗椎-基底节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脾肾虚损证)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和血脂指标,降低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

猜你喜欢

基底节供血证候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超声诊断新生儿基底节区脑梗死1例
心肌供血不足是怎么回事?
两例外伤后致脑基底节区出血案例的讨论及归纳
胸主动脉供血与腹主动脉供血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表现对比分析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对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M1 段血管斑块特征分析的应用研究
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