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式教育下的温润课堂

2019-02-15杨遥

考试周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温润写作阅读

摘 要:苏州自古以来人文气息浓郁,千年的历史文化衍生出了隐逸文化、园林文化、丝绸文化、水文化,每一种文化都带着优雅的气质。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门科学,也是门艺术,唯有散发着吴地文化气息的课堂,才与苏州园林、昆曲评弹、吴门画派等艺术形式一样,深深地烙上苏州独特的文化气质,称之为“苏式课堂”。

关键词:苏式课堂;阅读;写作;温润;精致

苏州自古以来人文气息浓郁,千年的历史文化衍生出了隐逸文化、园林文化、丝绸文化、水文化,每一种文化都带着优雅的气质。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门科学,也是门艺术,唯有散发着吴地文化气息的课堂,才与苏州园林、昆曲评弹、吴门画派等艺术形式一样,深深地烙上苏州独特的文化气质,称之为“苏式课堂”。

“苏式课堂”具有鲜明的特质:精致——宛如苏州园林那般精巧细致;质朴——仿佛苏州生活那样质感朴实;灵动——恰似太湖之水一般灵巧变化;开放——又似海洋文明一样开放包容。正是这些特征,使“苏式课堂”充盈生命活力,具有独特的地域人文风格与深厚的底蕴。这样的课堂,有着“教是为了不教”的闲适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这样的闲适和情怀在原本低效率的教学环境中是难以实现的。而在苏式课堂里,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能够被重视,这样的课堂是温润的。

八十多年前,叶圣陶先生从甫里小学的教改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提出“他们(学生)的本质是创造”的教学观点。在教学中,原本低效率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一味反复地背诵和抄写只会使学生变得机械而麻木。就语文课堂而言,我认为教师要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并且在现实中得到实践的启示,从而培养学生内敛又厚重的苏式文化。

一、 专题性阅读

以阅读为例,以往的语文阅读一般都建立在试题和作文之上,孩子们对于阅读文本的兴趣也许并非在于文章本身,而是更倾向于做好试题和写好作文。短期来说,这样的阅读也许会对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就长期而言,这样目的性的阅读难免太过简单而功利,对孩子长期的发展没有任何帮助。真正有效的阅读应当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只有从内心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徜徉在书本中,获得真知,否则只是囫囵吞枣,徒增痛苦而已。

在这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可能恰恰会起到反作用。尤其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慢一步都会让做父母的心急如焚,于是孩子们被强行塞进了各种“提高班”,接受与他们实际年纪和能力大不相符的提高训练。长此以往,孩子整天沉浸在失败和挫败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挫败感。

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产生的后果是可怕的,轻则逃避,重则厌学,这便与先前的目标相去甚远了。成功的阅读教育需要建立在孩子的自主兴趣之上,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于阅读兴趣的引导至关重要。我们应该摒弃原有粗糙的、功利性的阅读教育,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目的也绝非止步于这40分钟之内,它的潜在影响应当蔓延到生活中,乃至整个生命历程中,这样的理想结果必须建立在学生自愿和兴趣之上。我觉得专题性阅读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一种阅读方式,不限于固定的阅读篇目,也不拘泥于特定的阅读目的,而着眼于孩子们不同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收获上。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阅读体验肯定不会完全相同,甚至孩子们的阅读角度也会不同,如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专题共读,相信一定收獲颇丰。同时,孩子们喜欢的角色扮演、讲故事等形式都可以运用到阅读中来。进入信息时代后,各种网络媒介也是可利用的工具,专题阅读完成以后,各种学习资料、心得体会都可以线上交流。

如此,便可将阅读教学做得更加精致、细腻,整个阅读课堂也就更加温润、雅致,也更能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但是,教师还是要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比如专题的选择,阅读角度的指导以及小组研究的分工等,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方向,便不至于漫无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开展具体的专题性阅读呢?首先,要学会选择。博览群书固然重要,但老师一定要明确孩子的阅读兴趣,同时,孩子也要知道自己的兴趣发展区。喜欢哪一类的图书,喜欢什么题材的书籍,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一定要有自己的兴趣发展区。从兴趣出发,有选择性地精读,才能激活自己的心灵,达到一种更宽广的人生境界。

其次,要学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人关于思与学的良训,在读书中也同样适用。有了兴趣的前提,专题性阅读才能顺理成章。而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又会促进专题性阅读的进一步拓展,就像画了一个点,围绕这个点,以自己的兴趣为半径,阅读之圆会越来越大,阅读的积淀自然会越来越丰厚。

最后,要学会动笔。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许多同学都喜欢在书上圈画批注,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长此以往,就会在无意中积累和学到许多知识,并且能够在习作中表现出来。以兴趣引导为主的“专题性阅读”,旨在以一种更加温润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输出,以求培养其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 体验式写作

不可否认的是,写作依旧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老大难”问题,流水账、凑字数、没感情等问题层出不穷。有的学生甚至一见到作文就害怕,关键问题并不在学生的能力上,而是脑子里没有“货”。这种“货”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写作需要有感受,感受来源于生活,说白了,就是孩子的生活体验太少了。这倒不是说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相反,他们的眼界有时候很开阔,懂得的知识也很多,但是难以从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这是比较缺失的部分。

比如,一次写作的题目是《春天的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学生有选择的自由。但是让我感到很可悲的是,孩子们写出来的素材都是千篇一律的,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们写出来的语言文字不是来自课文就是来自参考书,美则美矣,但没有真情实感,干巴巴的,并不生动。于是我换了一种教学方法。

那天,我走进教室,请同学们把课本都收起来,带上笔和草稿本,排队下楼。当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很兴奋,尤其是几个平时不爱写作的学生,一瞬间眼睛都亮了。我心里一松,原来的几分不确定也随之消失了。这堂课,我带着孩子们走遍了整个校园,感受风在脖颈里凉凉的感觉,感受阳光洒在身上暖暖的感觉;用眼睛描绘树影斑斑驳驳的灵动,用手掌触摸枝干坑坑洼洼的粗糙;用鼻子感受花朵沁人心脾的清香,用耳朵聆听小鸟婉转动听的歌声;没有放过花坛里第一棵探出脑袋的小草,也没有放过忙忙碌碌搬家的西瓜虫。

我督促着孩子们记下自己第一眼的感受和体验,让他们说,让他们写,哪怕表达不通顺也没有关系,尽情地说,仔细地记。这次体验之后,我发现写出来的作文一下子丰满了很多,感受丰富了,情感细腻了,语句不用刻意指导,也能够写得优美、精致。后来,我私下问了几个孩子,说说这次写作的感受,一个之前每次写作都犯头疼的孩子告诉我,这次写得特别顺,感觉肚子里好像有很多话要说,写都写不完。一个平时总是凑字数的孩子也说,我看到那只西瓜虫觉得特别有趣,也想要把它写下来。如此看来,这次“春天校园之行”的效果不错。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主要着眼于习作的结构、条理和语言,每每在课文中或是练习中遇到,就会反复操练修辞、扩句和想象练习。这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是为习作作准备。就以往的经验来看,这样的练习对学生习作的确有一点帮助,但是对于能力来说,帮助不大。所谓“有感而发”,没有“感”,如何“发”?

在“苏式课堂”中,写作应该着眼于“趣”。培养写作的兴趣,让写作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件学生愿意做的事情。但是,这个目标在实际课堂中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也很难要求在每一次习作教学中都来实际体验一番。我认为,体验式写作的实施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一) 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先观察再动笔”的习惯。习惯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旦养成了善于观察、乐于写作的习惯,比任何训练和指导都要有效。

(二) 设置相关的兴趣活动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选修的课程,如:航模课、苏绣课、素描课、舞蹈课等,包括现有的综合实践活动,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课本以外的知识。

(三) 加强家校配合的力度

家长要转变固有的学习观念,应试教育不应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更为重要。

以学生为主的“体验式习作”,旨在以一种更加温润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输出,以求培养其浓厚的写作兴趣。无论是“专题性阅读”还是“体验式写作”,都是以“苏式教育”为指导的创新式教学方法,摒弃了原来急功近利的部分,加入了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部分,这样的教学更加温润,也更加精致。

但是,“蘇式课堂”也有一些难以实现的地方,比如在选拔性的大教育环境中如何兼顾?在现有的教育教学目标下如何有效实施?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能否得到学生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个人素养能否满足“苏式课堂”的教学需要?为了达到苏式教育的目的,教师的个人修养也十分重要。除了精深的学科文化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知识以外,对教师精神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一的人才已经满足不了苏式教育的要求,教师要多方面发展,增加自己的内部修养,尤其是精神追求。只有温润知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淡定从容的学生。

二十多年来,苏州的水养育我,苏州的山保护我,苏州的文化滋养我,我觉得生长在苏州是一件非常值得感恩的事情。如今,我成了一名苏式教师,担起了培养下一代苏式继承人的重任。苏州是一座温润的城市,苏式课堂是一种精致的教育,它如苏州园林那般,温柔、雅致,虽不张扬,但也足以让人为之驻足。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这样表述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定的进步。”也许,苏式教育会让我们向这个理想更靠近一步,我们共同期待,能在苏式教育下的温润课堂中闲庭信步,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马建兴著.精致 质朴 灵动 开放——我对“苏式课堂”的一点理解[J].《苏州教育研究》,2015.

[2]顾月华著.苏州百年老校的文化特征及其现代价值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

[3]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杨遥,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阳光城实验小学校。

猜你喜欢

温润写作阅读
温润之美说扣肉
尚德董集 温润如春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返乡笔记何妨多些温润的咏唱
愿做一支荷,配你青花瓷的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