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如何渗透情感教学
2019-02-15王志刚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高尚的情操,还能强化其综合素质。现阶段,随着新课程体制的深化变革,将情感教学导入初中语文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针对此,本文简要阐述了情感教育的价值,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优化策略
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合情感教育的价值
随着新课程体制的深化变革,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初中阶段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感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如今,填鸭式被动灌输教学模式逐步被摒弃,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更讲求促进师生的交流与互动,进而根据个体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设定阶段性目标。与此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合情感教育,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促进交流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除此之外,导入情感教育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强化情感教育既是顺应课程改革要求的具体表现,也是培养学生情感的正确引导。又因为初中阶段正是生理与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将情感教育融合到初中语文教育教学领域,能够使学生敢于抒发见解,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二、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实际措施
(一) 导入关键素材,注重情感契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导入情感教育的首要前提是,教师要深度挖掘教学素材,搜集与其相关联的大量优质资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进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常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依托课堂,教师应当注重角色的转换和情绪的渲染。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并结合实际生活加以想象和创新。
例如,在学习《爱莲说》时,教师可以通过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杜衍的“凿破苍苔涨作池,芰荷分得绿参差”,李群玉的“小桥划水剪荷花,两岸西风晕晚霞”等诗句来导入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作者思想感情为基调,融合自身的体会和见解,把控情绪,让学生在无形间进入课文情境之中。或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角色扮演,使其切身体会人物性格特征和情感变化。融合情感教育不仅需要精心的引导和深度的挖掘,还需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进而达到语文情感教育的目的。
(二) 找准情感着力点,促进学生身心的良好发育
语文学科既是强化学生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的学科,也是深化情感教育的关键环节。语文课堂积淀着深厚的人文知识,对学生内在情感引导具有重要作用。文学作品取材于生活,反馈于生活;而生活的着力点就是情感,教材中選取的不同文章都蕴含不同的情感。且由于学生对生活的领悟深度不够,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充分的引导,寻找文章的情感侧重点。
说明文最大的特征就是阐述事物的基本特征和内在成因,而学生对这种深度较大的文章往往很难提起兴趣,导致课堂氛围沉闷。例如,在讲解《苏州园林》时,如果单纯地让学生透过文字表象去理解文章主旨,学生会很难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思想感情。为掌握作者的表达主旨,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文章中兴趣浓厚的部分,发挥想象力,描画苏州园林的概况。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描画的风格,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并选取个人特色鲜明的作品公开展示,并借助多媒体教学模式,展现苏州园林的实际风貌。使部分学生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由此可见,此种教学模式真正达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 模拟情境,增强感受
情感教育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多元化知识、开阔视野的金钥匙,语文教学素材中诸多文学作品蕴含着浓厚的情感,正确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将唯美的语句转化为有声的内在语言,实现无形的传递。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结合实际内容为学生讲故事,以此为突破点,导入新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精彩绝伦的故事配合教师有声有色的介绍,将使课堂教学更加流畅、亲切和自然,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寻找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可以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通过剖析阿长及长妈妈的个人特征和具体故事情节,为学生模拟情境,使学生能够切实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对作品有深刻的认知与理解。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进而开拓创新创造思维,强化综合素质,成为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彦玉.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读写算:教师版,2017(24).
[2]陆建国.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研究[J].知音励志,2017(11).
[3]廖旭.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研究[J].读与写,2017,14(10).
作者简介:王志刚,中学二级,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古浪县泗水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