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背静脉逆向穿刺在脑卒中后长期输液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9-02-15李铮
李 铮
河南省西峡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474500
脑卒中患者因常存在偏瘫、失语、抑郁等功能障碍,需接受长期输液治疗。而长期输液过程中血管损伤、血液流变异常、药物刺激及长期选择健侧输液等因素将引起穿刺部位静脉损伤、硬化等情况,影响后续输液穿刺效果。随着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发现逆向静脉穿刺对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避免药物渗漏等有一定帮助[1]。对此,本文旨在观察手背静脉逆向穿刺输液在老年脑卒中患者长期输液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接受长期输液治疗的12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经影像诊断确诊为脑卒中。排除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手背静脉无法穿刺者;精神智力障碍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顺向静脉穿刺输液法:扎止血带后嘱患者握拳,常规消毒后由静脉上方或侧方顺静脉回流方向潜行刺入皮下。观察组采用逆向静脉穿刺法:扎止血带后嘱患者握杯状手,常规消毒后由静脉上方或侧方逆静脉回流方向潜行刺入皮下。
1.3 评价标准 1次穿刺成功评定标准[2]:成功:1次进入血管,穿刺部位无渗漏、肿胀情况。不成功:1次穿刺未进入血管或出现渗漏、肿胀情况。输液舒适度评定标准[3]:手背舒适:输液正常进行。手背不舒适:输液过程中患者因为手部位置、输液针固定不佳、渗漏等原因使输液速度减慢或停止,需护理人员进行调整。穿刺疼痛程度评定标准:以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4]为依据,该量表总分10分,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
1.4 观察指标 观察1次穿刺成功率、输液舒适度、渗漏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穿刺疼痛程度(VAS)。
2 结果
2.1 两组1次穿刺成功率和输液舒适度比较 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和输液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率和输液舒适度比较〔n(%)〕
2.2 两组渗漏和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渗漏和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2.3 两组穿刺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VAS评分为(2.31±0.7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7±0.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渗漏和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脑卒中老年患者因年龄较大常存在血管硬化、脆性增加、弹性降低、栓塞等情况,传统的顺向穿刺法在脑卒中患者长期输液过程中可能因上述情况增加静脉硬化、闭塞及静脉炎的发生率,并护理人员穿刺难度和工作量增大从而增加护理事故发生率。故采取何种合理的穿刺方法以减少上述不良情况发生风险也成为各学者探究的热点话题。临床研究发现,采用逆向静脉穿刺法对增加远端静脉的利用率、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有一定帮助[5]。因此,应重视该穿刺方法的应用。
相关研究表明,手背浅静脉作为临床上常见的静脉穿刺部位,有利于患者保持功能位置、护理人员进行输液操作[6]。临床采用操作方便的传统顺向方法穿刺时,常因不易看清血管、进针角度不良等情况影响穿刺成功率,增加穿刺次数。手背逆向穿刺时护理人员可清晰识别患者血管,而患者保持皮肤适度紧张有利于护理人员以良好的进针角度沿离心方向刺入静脉管腔,易出现回血现象,有利于护理人员对穿刺情况进行观察和判断。此外,陈延亭等[7]研究发现,手背逆向穿刺时手背面积较大有利于针柄固定,避免脱落和滚针等风险发生,保证输液过程顺利进行。叶同梅[8]研究还发现,手背逆向穿刺法可充分利用手背掌指关节等处弯曲、短小血管,有利于提高手背静脉的利用率,减少长期穿刺同一处血管引起的静脉损伤发生风险。本文结果显示,实施手背静脉逆向穿刺法的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和输液舒适度高于实施手背静脉顺向穿刺法的对照组,穿刺疼痛程度、渗漏和静脉炎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表明手背静脉逆向穿刺法对提高穿刺成功率和患者输液舒适度,减轻患者穿刺疼痛程度,降低渗漏和静脉炎等风险发生率有一定帮助,推测与该穿刺方法具有较高稳定性并利于护理人员充分利用手背静脉进行穿刺操作有关。
综上所述,对老年脑卒中长期输液患者实施手背静脉逆向穿刺法可通过提高穿刺成功率和输液舒适度、减轻患者痛苦、降低穿刺风险发生率等优势改善穿刺效果,于脑卒中患者长期输液穿刺过程顺利进行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