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椎术中多体位变换的护理配合

2019-02-15周丽娟裴莹丽崔秋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棉垫胸椎体位

周丽娟, 裴莹丽, 崔秋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手术室, 北京, 101100)

胸椎病是脊柱病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胸椎退行性增生造成,以下位胸椎居多[1]。胸椎病包括胸椎管狭窄、胸椎间盘突出、胸椎压缩性骨折、胸椎关节紊乱、筋膜嵌顿等[2]。胸椎类疾病起病后,患者常见慢性腰背痛、心悸、消化不良,患病严重者会有出行困难,无法正常站立、截瘫致残等现象[3]。在胸椎病中胸椎管狭窄症必须通过手术治疗,患者身体病理症状方可得到较好的恢复,手术也成为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唯一有效方法[4]。而在胸椎术过程中,由于体位的变换,加之术中患者切口多,使护理难度加大,因此在胸椎术中探索多体位变换的护理配合,已经成为提高胸椎术成功率的重要途径[5]。现将本院近年来实施的多体位变换的护理配合在胸椎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的胸椎术患者1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与多体位变换的护理配合组,各60例。其中常规护理组患者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4.34±3.56)岁,患者病变范围T2~T4椎体,骨折29例,结核10例,胸椎前盘突出11例,黄韧带骨化10例。护理配合组患者年龄23~64岁,平均(45.75±4.31)岁,患者病变范围T2~T4椎体,骨折30例,结核9例,胸椎前盘突出11例,黄韧带骨化1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 ① 所有入选患者经影像学表现(CT、胸椎X线检查、MRI检查)、临床表现、或病理学确诊症状,必须行胸椎术[6]; ② 所有入选患者征得家属及本人同意,签字后确认。排除标准: ① 合并重度的骨质疏松患者,患有其他恶性类疾病患者[7]; ② 合并有肿瘤、椎间盘退变等情况[8]; ③ 术后复发的胸椎脊柱结核患者[9]。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组: 护理人员在手术前协助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告知患者术前需严格遵照医嘱进行给药,对患者进行定时查房,日行2次。主治医师须在术前对患者身份予以确认,以及安排好术前相应的准备工作。术中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气管的放置,防止气管导管出现折或压,以及保证其外露,依据角度对患者背部与大腿分别进行按置,一般为20°, 小腿上翘与大腿呈30~35°, 胸部与腹部体位悬空状。连接监护设备、建立静脉通路、协助麻醉医师行全麻气管插管并固定后帮助患者取俯卧位。患者肩、胸、髂等与俯卧架接触处不放置棉垫。

1.2.2 护理配合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对患者进行相关手术知识的普及,打消患者心理恐惧感,明确手术的安全性,使患者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和情绪配合手术治疗。患者入室后与麻醉、手术医师对患者身份、术式和侧别进行三方核对。胸椎术中根据术中实际要求,可灵活对患者体位进行调整,仍需保护好患者的气管导管与头部,在此前提之下,由手术医师在维持患者脊柱水平位的同时将其移至手术床的一侧,再由护士将俯卧架与手术床位置进行调整,达到两方适宜,患者采取滚动法,置于床上。头部则置于特制头圈位置,于肝关节双侧均垫好棉垫臂,患者前臂自然弯屈置于托手板上。依据角度对患者背部与大腿分别进行按安置,一般为20°, 小腿上翘与大腿呈30~35°, 胸部与腹部体位悬空状。踝部呈现背曲,关节自然弯曲下垂,足趾悬空。在患者肩、胸、髂等与俯卧架接触处垫棉垫,膝关节处放棉垫,足背后翻处置一软枕。对患者实施内固定手术完毕后,此时患者的头部及气管导管需交由麻醉医师负责,在同侧由手术医师将患者水平托起,俯卧架与之同时撤出,由护士操作,再顺势将软枕垫置患者腋下。当患者行健侧卧位时,须对患者耻骨联合及臀部放置挡板,而此时需用软枕隔离开患者与挡板,患者双腿屈膝,于两膝内侧垫一软枕。患者双上肢前伸,并且分别按置在高与低不同的托手板上,同时行固定。

在对患者变换体位时,必须动作协调性一致,并且须轻与柔,需缓慢和稳定,保证患者脊椎的生理轴线正常。对患者行变换体位时共配备8人,以此保证患者轴心翻身安全。

1.3 观察指标

疼痛缓解率: 评分标准依据数字疼痛分级法,由患者自己圈出数字,显效为1~3分,有效为4~7分,无效为8~10分。患者神经功能评分(NSS量表): 护理前后评分,轻度为50~<61分,中度为61~70分,重度为>70分)。压疮、角膜干燥、尺神经麻痹3项护理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2组患者疼痛缓解率对比

护理配合组患者疼痛缓解率为95.11%高于常规护理组的86.67%,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疼痛缓解率对比[n(%)]

与常规护理组比较, *P<0.05。

2.2 2组患者NSS评分对比

护理配合组患者护理后NSS评分优于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分

与护理前比较, *P<0.05; 与常规护理组比较, #P<0.05。

2.3 2组患者护理并发症对比

常规护理组并发生症发生率13.33%高于护理配合组的1.67%,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组患者并发症对比[n(%)]

与常规护理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研究[10-11]显示,胸椎术中患者俯卧位及变换体位等原因,容易导致压疮、角膜干燥及尺神经麻痹等护理并发症。另一方面,多数行胸椎术患者因患病时间较长,从而使自身形成消耗体质,而在胸椎术过程中,整个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较长,患者必须多次变换体位,过程中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也随之而来,护理配合一旦出现不协调,那么很容易导致患者受伤。因此,多体位变换的护理配合在胸椎术中至关重要。研究[12-13]显示,患者在行胸椎术中由于多次变换体位,加之患者本身因病导致脊柱稳定性差,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若行突然搬动,患者会引发急性循环虚脱而猝死。多种因素下,胸椎术中多次变换体位对患者产生的不利因素较多,因而有效的护理配合对患者手术能否成功至关重要[14-1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配合组患者疼痛缓解率高于常规护理组,护理配合组患者护理后NSS评分优于常规护理组,常规护理组患者并发生症发生率高于护理配合组。在不同体位变换过程中,采取及时与适宜的配合,是减少患者疼痛的较好方法。在胸椎术多次体位的护理配合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时时性监控,配备充足的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体位变换,保证患者术中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于胸椎术中多体位变换的护理配合,需采取全方位的监控观察与有效配合变换体位的实施,从而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

猜你喜欢

棉垫胸椎体位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健康成人胸椎棘突偏歪的X线研究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一种联合肠腔化疗治疗结肠癌热疗棉垫的设计
胸椎真菌感染误诊结核一例
一种脑视觉头盔仪保护套的设计与应用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后被动体位的舒适护理
退行性腰椎侧凸后路长节段固定不同上端固定椎选择比较的 Meta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