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中高年级数学的高效率教学行为
2019-02-13陈伟明
摘 要:随着小学数学课程的不断改革,人们开始关注到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率性,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在整个九年义务数学教育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它决定了其教学质量,以及未来的教学发展方向。本文将以对当代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教育现状的分析为出发点,分析研究如何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育中实现高效率教学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中高年级;高效率;课程改革
当今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存在着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的现象,有些甚至还是无效课堂。这种现象不仅使得学生丧失对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对课本知识的吸收与利用,同时也严重地影响了课程进度的有效推进,从而不利于宏观上的“新课程”改革。此时,提高中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成为学术界、教育界讨论的热点。
一、 中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现状
(一) 教学枯燥无味
大多数数学教师给学生的印象是严肃而不可亲近的。再加上其教学有时过于枯燥:只讲理论,不运用实践;教师只注重教学任务的进度,忽视学生的心理活动;有些教师对待学生缺少耐心和爱护,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不能耐心给予帮助,这些都将直接导致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对数学教师失去好感,从而对数学学习也失去兴趣。
(二) 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由于教师的教育理念还没有彻底转变过来,主要还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使小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有些教师认为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自学能力弱,解题能力不足,便在教学中直接讲出解题的步骤以及解题思路,没有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以及空间去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自己实践解题。甚至有些学生尝试在教学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时,有些教师一般也不会给予肯定和表扬。这种行为,都直接間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丧失动手动脑的能力,助长了他们的依赖情绪。
二、 提高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效率的意义
小学数学是数学体系的基础,基础的数学知识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学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数学教育的开展。教学不仅是对人类已有知识的继承,也是人类知识体系的再积累、再创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小学阶段,知识的吸收主要靠课堂上的传递,因此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 提高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对策
(一)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满意成绩的重要因素。想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做到通过独立思考,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做题时注意认真仔细、书面整洁,计算完毕后自觉检查等。例如,在学生计算相关的运算题时,要求必须先认真审题,通读全题,从整体上把握运算顺序,再思考使用何种计算方法;在计算时,注意数据、运算符号是否看错抄错,计算是否正确,使其逐渐形成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二)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在特点、兴趣爱好,并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融入数学的学习当中去。而不是教师一人独自唱独角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事不关己,毫无学习积极性可言。
(三)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 运用创造性思维
例如,李华期末考试数学、外语、体育的平均成绩是82分,待语文成绩公布后,他的平均成绩提高了2分。试问李华的语文成绩是多少分?按照常规解法,已知李华期末共考了四门功课,求语文成绩,可以用四门功课的总分减去其中三门功课的总分。但我们可以转换一下角度,从另一方面来解题:假设张明语文也考了82分,这样四门功课的平均分还是82分。但实际上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比其中三门功课的平均分高出的成绩正好分给每一科,使每一科各增加了2分。这样,就可以算出李华的语文成绩82+2×4=90(分)。
2. 运用传统的解题模式
应用题的传统计算方法主要有假设法、图形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做题的思路,找出解题的策略和方法,并进行模仿训练,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解题分析能力,提高解题的有效性。
3. 变抽象为具体
有些数学应用题如果从字面上理解是十分抽象的,这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使得题意更能为学生所理解。例如:在一个牧场,一只羊可吃两个月,两只羊刚好吃半个月,请问三只羊可以吃几日。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结构一只羊恰好吃两个月,指的是一只羊用60天吃完所有的牧草,包括原有的和60天新长的两部分牧草;两只羊刚好吃半个月,也是指两只羊用15天吃完原有的和15天新长的牧草。但是,题中并没有告诉这些草有多少千克或多少吨,不便计算。因此,可以假设一只羊一天吃的草量为“1份”,一只羊60天就吃了60份,两只羊15天就吃了20份。从而可求出三只羊可以吃的天数。
(四) 组织小组合作
例如,教学四边形相关课程时,先提出问题来启发大家思考:什么是四边形,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四边形,这时可以展开小组合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在第一次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提出一个问题:这些四边形是否属于同一类——小组讨论交流——汇总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四、 结束语
高效率的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构建并活跃他们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能力,真正使他们做到学有所用。通过课堂上、课堂后的双重构建,以及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推进课程进度。通过这些方面的完善,提高中高年级数学的教学效率,推进进程,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宏观目标。
参考文献:
[1]何玉平.小学数学高效率教学行为特点探究[J].科普童话,2015(39):00127.
[2]宋耀天.小学中高年级数学的高效率教学行为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6):30.
[3]王憬.小学中高年级数学的高效率教学行为探讨[J].教育,2017(2):00016.
[4]陈镇生.谈小学中高年级数学的高效率教学行为[J].考试周刊,2016(83):66.
作者简介:陈伟明,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深土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