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武从湿论治脾胃病经验
2019-02-13张高亮邓玉霞王辉武指导
刘 羽,张高亮,邓玉霞,王辉武(指导)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王辉武名中医工作室,重庆 402260)
王辉武教授为全国名中医,担任第三、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从医近50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诊治疑难杂证,现将王辉武教授从湿论治脾胃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1 湿与脾胃病
外湿为六淫之一,多由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所致;现代人生活节奏增快,作息时间紊乱,饮食不调,嗜食肥甘厚味等诸多因素造成现代人被“湿”困扰愈来愈多。五运六气中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故脾脏主湿;脾胃乃后天之本,仓禀之官,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无物不受。在《温病条辨》谓:“脾主湿土之质,为受湿之区,故中焦湿证最多。”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喜燥勿湿,胃喜润勿燥,二者互为表里又相互制约;湿邪困阻中焦阻碍脾胃气机升降,影响到脾胃的生理功能,从而造成一系列升降失调,燥湿异常等表现。湿邪内袭,易犯脾胃,脾失健运,湿从内生再困脾胃而形成恶性循环,湿性黏腻,缠绵难遇。因此无论是湿邪困阻脾胃,还是脾胃失调湿从内生,作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的“湿”在脾胃病的诊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 证候特点
寒湿困脾则脘腹胀满,纳差,胃脘冷痛,泛恶欲吐,便溏等;湿热壅滞则口苦口黏,脘腹痞闷,大便黏,呕恶厌食等;痰湿阻遏,清阳不升则见形体肥胖,头重寐差,倦怠乏力;湿滞日久化热伤阴则口干喜饮,大便干;脾虚湿盛则乏力便溏或便秘,纳差腹胀等症状。舌象是诊断湿证的重要参考依据,湿浊中阻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腻苔,或黄或白或厚;舌苔薄厚的消长可以预测湿邪的转归;脾湿未化胃津已伤则舌苔白厚而干燥少津。典型的湿证脉象为细而软,湿困脾土,阻遏阳气,脉搏不扬,或缓而迟。王老在诊脉时还提出“浑脉”的概念,浑脉指沉糊不显、沉伏,主清阳不升,多与内湿有关。
3 湿为病毒(细菌)
王老在《老医真言》中有一篇专门论述“湿为病毒说”,从九味羌活汤证的感冒、非典的中医药治疗到病毒性肝炎的从湿治疗,均有力的证实了“湿”与现代医学中病毒的相关性。在脾胃病中,尤其是慢性胃炎的患者,有很大一部分是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临证发现凡是感染幽门螺杆菌者大多表现为胃脘胀痛、烧心反酸、口干口苦、或口臭、舌苔白腻或黄腻,中医多辨为湿证或湿热证。细菌中医认为是“毒”或“疫毒”,王老认为湿邪是毒生存繁衍的条件,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性正是湿邪粘滞、缠绵难愈的特性,所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病基础还是湿邪为病。因此,在临证中用化湿祛湿药物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
4 效方验方
王老在治疗脾胃病时尤其注重治湿,治法有芳香化湿、淡渗利湿、健脾祛湿等,常用方有藿香正气散、三仁汤、藿朴夏苓汤、参苓白术散等。
五个加减正气散的应用。王老在治疗脾胃病湿阻中焦之证,常用五个加减正气散,王老认为湿温之邪,蕴结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为正气散方的总病机。五个加减正气散[1]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虽湿温之邪均居于中焦,但亦有湿重程度、在脾在肠和在经的不同。因此为了方便记忆王老早年自编歌括“几加减藿朴广苓,一加曲麦茵腹杏,苡通防豆卷二成,杏仁滑石三加名,四用楂曲与草果,腹皮术谷五加定”。一加减正气散主治湿邪为主,大便不爽,胃脘腹胀;二加减正气散治疗湿阻经络的身痛,舌苔白腻;三加减正气散治疗舌苔黄而伏热较重;四加减正气散治疗湿伤脾阳而出现舌苔白滑,脉缓;五加减正气散则燥湿力量加强,治疗大便稀水样,湿浊较重,脘闷腹泻等症。临证需仔细鉴别应用。
藿朴夏苓汤的应用。藿朴夏苓汤[2]出自《医源》,但书中无方名,《感证辑要》引作《藿朴夏苓汤》,其能利三焦之湿。方中藿香、淡豆豉、杏仁、蔻仁芳香化湿,半夏、薏苡仁、厚朴健脾燥湿,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解三焦之湿滞。王老常用其治疗湿滞型胃炎,表现为脘闷呕恶、头身困重、腹胀纳呆之证,特别是发生于长夏季节,内外湿夹杂发病,疗效甚好。
王老认为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纽,气顺则脾胃调和,升降有序,脾健湿去。因此,在化湿祛湿药之中酌加理气药物如木香、枳壳、陈皮可达到“气化而湿亦化”功效。王老在临证中还提出湿病活血能增效的观点,在用健脾祛湿之品的同时酌加赤芍、红花、泽兰等活血之品可取得明显的临床疗效。“久病必瘀”,在慢性湿阻性脾胃病当中,大多都夹有瘀证,因此在治湿的同时可用活血法增强疗效。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呈慢性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王老提出在脾胃病的诊治过程中还要注意患者教育工作,尤其是食药禁忌,凡是湿浊中阻当要戒酒、清淡饮食、少食或不食甜品以免助湿生痰,浓茶、咖啡也会影响脾胃功能。
5 典型病例
许某,男,50岁,2019年4月2日就诊。脘腹胀闷,口臭痰多,纳差,舌质稍红苔白,脉滑。既往糖尿病病史5年余,吸烟史30年余。诊断为脾虚湿滞。药用川香薷10g,豆蔻12g,薏苡仁30g,太子参20g,茯苓20g,桔梗12g,藿香10g,白术12g,白扁豆15g,陈皮12g,白茅根30g,葛根30g,甘草10g。7剂,水煎服。服药后症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