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我与王锡良的那些故事
2021-03-24陆如
陆 如
《黄山云海》国画/作者:王锡良
说到我与王锡良老师的交集可以追溯到1954年。
我是1952年参加工作,1954年第一次认识王老。
那个时候王锡良在王大凡店里学徒,因为王大凡画得好,我经常去看王大凡画画,这样就认识了王锡良。
1955年,景德镇市成立美协,我利用业余时间在美协学习3个月,每天早上6点到8点,在人民公园都能碰到王锡良在写生。
王锡良的陶瓷艺术生涯坚持写生一辈子,这种坚持的精神和对艺术的态度深深影响着我,尤其是1955年,王锡良在报道中号召景德镇画陶瓷的人要向我学习,受到王老的鼓励,我的信心更大。
《祝寿图》瓷板/作者:王锡良 陆 如
王锡良老师是陶瓷界的前辈,对王老我特别崇敬,受王老的影响我也一直坚持写生至今,曾经王老在部陶研所也与我父亲陆云山一起工作过,我与王老艺术探究也有几十年,以前经常有过合作,近两年,我和王老合作画了不少于10块瓷板,就像最近的这件《祝寿图》,王老告诉我说要加上寿桃,尽管王老是百岁老人,眼睛也不好了,但是他还是凭着想象和我合作了这件作品,这件作品的填色是江翠萍完成的。我和王老合作,每次都会配合他的笔意和格调,我能够理解他的用意,使我俩合作的作品一气呵成,浑然天成,和王老合作绘画是我最开心的时候。这件《祝寿图》是为了祝贺王老百岁诞辰,向王老致敬而画,祝王老:人长寿,艺常青,福寿康泰。同时我与王老决定把此作品捐献给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年轻的时候,王锡良不仅在公园写生,还经常背着瓷板到黄山、庐山写生,背上背下,这种刻苦执着的精神令我非常佩服和崇拜。王锡良曾说,陶瓷艺术界重视写生的不多,很多都是临摹,没有创作能力。王老写生的精神在景德镇影响了很多陶瓷人,王老平易近人,谦虚包容,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1956年,景德镇市宣布成立陶研所,当时陶研所是景德镇最好的陶瓷机构,同年,我的父亲也调到陶研所,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王老。后来陶研所搬到东郊,王老住在工人新村,当时单位安排车子接送王老,王老从不坐车,每天都是走路上班,这样他能够一路观察路上的景致,积累写生的素材。我想要见王老,就经常去他上班的路上偶遇他,与他一起聊陶瓷创作,聊生活琐事。王老是跟王大凡学画人物的,但是,王老的人物画得没有那么传统,而是很简练很现代,后来我才知道,越简单越难画,做减法比做加法还要难。
我经常看王老的作品,觉得王老的作品很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很有个性。王老作品去粗取精,用笔简洁,对我的陶瓷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王老一直是我的榜样,无论是陶瓷创作还是品行方面,王老说自己是学徒出身,景德镇需要学院派画家,王老的格局和胸怀令我敬佩。每次市里搞笔会,当时还有王隆夫、戴荣华、李林洪等老师参加,王老总是邀请我和他们一起参加笔会,在笔会的过程中,王老总是征询我的意见 ,问我画得怎样,不行就擦掉再画,还会对晚辈的作品进行指点,毫无保留地教年轻的陶瓷艺人,就是这样一位谦虚、包容、德艺双馨的王老成为我陶瓷艺术创作的良师益友。
记得很多年前,北京一家杂志社要在景德镇瓷博会上评出一二三等奖,杂志社收集了很多作品,当时王老的女儿王小凤的作品也在其中,王老和我都是评委,王老当时说,我的女儿画的不好就不要评到奖,要对所有的参赛选手都公平公正。王老就是这样一个人,耿直诚实,公正不阿。王老身上的品质常常令我想起一句诗,竹密不妨水流过,山高不碍白云飞。2021年是我们党诞辰100周年,也是王老的100周年,王老这位卓越的陶瓷艺术家与党同龄,更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陶瓷创作,为景德镇的陶瓷艺术繁荣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此,我要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致敬,向了不起的王老致敬!
《韶山毛主席旧居》国画/作者:王锡良
《黄山温泉》国画/作者:王锡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