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鼻置管负压引流对咽后脓肿的治疗效果

2019-02-12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脓液脓腔引流术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咽后脓肿属于一种临床眼耳鼻喉科较为少见的咽后隙化脓性疾病,具有病情危急、发病迅速、潜在致命性等特点,若患者延误病情,可导致脓肿破损、脓液阻塞呼吸道及颈部大血管损伤,严重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咽后脓肿患者早期可采用抗生素等治疗来改善病情,而对于晚期脓肿较大的患者,多建议进行脓肿切开、负压引流排脓术治疗[2]。毛红明等[3]研究报道称,将经鼻置管负压引流术应用于54例咽旁患者治疗中,治愈率高。而临床将经鼻置管负压引流术治疗咽后脓肿报道较少,本文现将该引流术用于61例咽后脓肿患者治疗中,探讨其术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于2013年2月~2018年2月于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就诊的61例咽后脓肿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颈部X线或CT显示咽后处局部脓肿形成,脓腔横径在2.0 cm以上,符合负压引流指征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精神疾患或认知功能不全者;妊娠、哺乳期者;医嘱依从性差者;对本试验研究存在禁忌。61例患者,其中男40例、女21例,年龄15~85(65.58±12.21)岁,病程(8.36±2.21)d,病因为动物骨刺及骨片8例、不规则金属2例、继发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及喉炎32例、有上呼吸道感染史14例、原因不明5例,症状为发热54例、咽痛32例、吞咽困难48例、呼吸困难28哭、张口受限15例、颈部活动障碍者8例、咯血5例,白细胞计数正常者38例、白细胞不足4.0×109/L者15例、高于10.0×109/L者8例。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针对呼吸困难、声音嘶哑患者,给予其气管切开处理,再进行抗感染、消炎等治疗。依据强化CT对脓腔直接检测制定治疗方案,针对咽喉后部脓腔直径在2.0 cm以上者给予外科手术治疗,针对脓腔直径不足2.0 cm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及观察。

1.2.2 手术治疗 取仰卧头低脚高位,待患者全身麻醉满意后,采用开口器撑开口腔,头灯照明喉后部,取注射器(规格:50 mL)找准脓肿凸起处缓慢刺入至脓肿有落空感,抽取脓液送去培养和药敏检测,抽取完毕,退出注射器,以注射器针头为标记,用尖突刀于上下垂直处切直径为0.5 cm的切口,应用止血钳轻缓撑大切口,并应用吸引器将脓腔内脓液吸净,采用生理盐水或3%双氧水冲洗脓腔,待脓腔清洁,冲洗液清澈后,将负压装置吸引器头连接引流管,将引流管置于脓腔底部,取丝线荷包缝合创面切口处,并将引流管固定鼻背及耳廓处,并将负压引流球与引流管连接,检查引流良好无漏气后,进行负压引流脓液。

1.2.3 术后处理 观察脓液情况,针对血性或脓性分泌物量较多患者,或采用生理盐水冲洗液反复冲洗脓腔至冲洗液清澈,继续为患者进行负压引流。最后,向患者的负压引流管内注入地塞米松和小诺霉素的混合液,并夹闭引流管10 min,再连接负压引流球进行引流治疗。术毕,依据细菌及药敏结果,调整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

2 结果

61例患者术后第2天咽部局部疼痛有所缓解,未再出现咽痛、呼吸不畅、吞咽困难及发热等症状,次日对其进行血常规复查显示在正常范围,经纤维喉镜复查咽后壁显示脓腔无隆起,黏膜平滑,有光泽,术后引流时间为5~17(10.45±4.25)d,术后7 d后拆线,58例患者为Ⅰ期愈合。于术后20 d,61例患者中,治愈58例(95.08%)(患者症状、体症消失、经CT复查显示脓腔消失,气管导管及引流管全部拔除,创面愈合良好),好转3例(4.92%)(经MRI显示脓肿向咽旁间隙,上纵膈扩展,经二期手术治疗后治愈)。

3 讨论

咽后脓肿多见于婴幼儿时期,该病在颈深部感染的占比可达40%~80%[2]。而急性扁桃体炎、中耳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等均为继发咽喉脓肿的主要因素,分析原因:一是头颈部穿刺性外伤极易造成病原体侵袭体内,增加咽后部感染脓肿发病率;二是牙齿感染极易扩散于咽喉间隙处,导致该处感染、发炎及脓肿;三是鼻、咽、耳等周围结构感染,可将病原体经淋巴送至咽后淋巴结,增加化脓性淋巴结炎发生几率,为咽后脓肿形成奠定基础。临床对于咽后部化脓性感染患者治疗主要以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为主,针对发病初期或脓腔不足2.0 cm患者,建议以积极抗炎、抗感染等治疗为主,如克林霉素、氨苄西林、第三代头孢菌素及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软组织水肿、疼痛等症状;而针对脓腔直径在2.0 cm以上或保守治疗失败者,可采用脓肿切开引流术来清除病灶脓液,避免炎症加重,降低败血症等并发症发病风险[2]。咽后脓肿患者若延误治疗最佳时机,可继发纵隔脓肿、败血症、颈内静脉血栓神经功能异常及化脓性心包炎等并发症,严重可侵蚀颈动脉壁,导致假性动脉瘤产生,从而不利于患者预后[4]。

临床常规引流治疗多将引流管或引流片直接放置于脓腔处,再局部加压包扎及冲洗创面,给予换药处理,该引流治疗虽可清除病灶脓液,但患者创面愈合进度慢,咽后部换药操作繁琐、不便,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故需改良常规引流技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脓腔置管术负压引流术,可有效克服重力因素,利用负压引流球内单向引流原理,持续向外吸引脓液,降低逆行感染几率,从而可有效改善残腔病灶组织,促进创腔上下壁粘连愈合,缩短患者康复出院时间[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61例咽后脓肿患者经脓肿切开、经鼻置管持续负压引流后,治愈率可达95.08%。本研究采用该术式优点:a)病灶暴露良好,可在直视情况下,将引流管置入病灶,无需借助喉镜辅助操作,且双手操作较喉镜手术单手操作更精细、灵活;b)本研究中经鼻置管持续负压引流术通过丝线荷包缝合处理,可达到稳固引流管的目的,同时,调整引流球的深度、小大、方向,形成连续性负压引流,可避免脓液流入向咽旁间隙、后纵隔等颈深部间隙,降低吸人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风险;c)生理盐水经引流管反复冲洗创面,可避免细菌滋生感染,再将地塞米松磷和硫小诺霉素的混合液注入引流管冲洗,可对局部病灶起到消炎、去脓肿的效果。本文中经脓肿切开、经鼻置管持续负压引流术,切口直径不足2 cm,属于微创创口,再将负压引流管放置其中,可明显减少术后后瘢痕形成,可满足患者外观要求,可加快患者康复进度;术毕,本研究采用病灶清除术后切口一线缝合,可降低混合感染率,减少换药操作次数,减轻患者因换药操作所带来的痛苦;术后负压引流装置均采用一次性引流球及硅胶引流管装置,可避免患者出现交叉性感染,且材料携带方便、易得,对患者组织刺激性小,不影响患者术后活动,满足其外观需求,促进创面愈合进度,提高患者治愈率。

综上所述,将经鼻置管持续负压引流用于咽喉脓腔患者脓肿切开术治疗中,可有效提高患者治愈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脓液脓腔引流术
脊柱结核骨质破坏、脓腔MSCT、MRI特点与临床病程的关系研究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原菌分布情况研究
康复新液应用于糖尿病患者颜面部软组织多间隙感染脓腔破溃愈合1 例
介入治疗食管瘘合并纵隔脓肿
乳腺炎患者乳腺脓液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分析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肛周脓肿患者的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