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9-07-03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0)
慢性心力衰竭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在心内科临床中属于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老年人为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由于疾病影响和知识缺乏,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有负性情绪,不利于治疗。为此医护人员在治疗的同时,加强护理干预力度,以疏导患者的负性情绪,提升其配合程度[2]。本次研究旨在分析优质护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18年1月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措施,2017年6~12月就诊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1~6月就诊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41例,男24例,女17例;平均年龄(68.83±4.42)岁;平均病程(6.98±1.17)年。观察组46例,男28例,女18例;平均年龄(68.92±4.39)岁;平均病程(6.85±1.2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患者入院后进行定期健康宣教工作,开展针对药物的使用方法与相关注意事项指导,维持良好的病房环境。观察组行优质护理。a)由科室内1名主治医生、3名具备相关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以及护士长组建优质护理小组,结合交流护理经验、参考文献,制定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流程,组员对流程进行学习,组长进行检查并反馈。b)入院护理。患者入院后,组员整理并且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掌握患者的病史、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等。由主管医师针对疾病的治疗方案向患者与家属展开宣教,后由护理人员安抚患者与家属的情绪,告知患者良好的心理情绪对控制病情的重要性,鼓励患者控制调整情绪。c)心理护理。因疾病为慢性病,患者需要接受长时间的治疗。病情反复发作不仅使患者的身心痛苦,且加重家庭的经济压力,使其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极易有抵触情绪出现。护理人员定期同患者与家属展开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给予充分的关注,给予患者鼓励与安慰,同时向患者介绍病情控制良好的病例,以提升患者及病症治疗的配合程度和信心。开展小组活动,由患者分享感受,护士进行解释和关注,提升患者的自信,每周3次,每次半小时。d)出院护理。患者在出院之前,护理人员应当结合其疾病情况与日常饮食习惯制定饮食与锻炼计划,并且叮嘱患者出院以后仍需要遵医嘱开展运动锻炼。将简单的疾病自我检测方法告知患者,并且反复叮嘱患者出院以后仍需定期复诊,患者出院以后,加强院外随访护理。
1.3 观察指标
a)观察并统计两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进行评估[3,4],包含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和躯体功能,各维度满分均为一百,以得分越高表示越占据优势。b)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理情绪状况——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评估,以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心理状态越差[1]。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情绪状况以及生活质量 分
注:1)与护理前比较,P<0.05;2)与护理后比较,P<0.05
3 讨论
临床相关研究表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负性情绪同患者心功能恶化的程度之间有密切关联存在[5]。若患者长时间处于抑郁的状态,不仅可诱发系列心理应激反应,降低运动耐力,且可严重影响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将死亡的风险提升[6,7]。优质护理为以人为本的一种护理干预措施,护理人员在该项护理模式之下可以在护理服务工作当中融入人文关怀,为患者完善基础护理工作的同时,加强与患者沟通和交流的力度,以提升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对其负性情绪的改善有利。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优质护理在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方面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护理人员在实施相关护理服务工作之前,详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可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展相关护理服务工作,在有效改善负性情绪的同时,将患者的配合程度提升。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优质护理在提升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显著效果,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患者的负性情绪获得有效改善以后,治疗依从性显著提升,使其病情获得控制,以避免疾病反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
总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广泛应用于今后临床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