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颅脑损伤患者接受针对性护理模式的价值分析
2019-02-12河南省濮阳惠民医院457000韩宇孚
河南省濮阳惠民医院(457000)韩宇孚
本文纳入122例患者,予以不同的护理模式,分析针对性护理模式对早期颅脑损伤患者的具体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自我院收治的早期颅脑损伤患者共122例,收治时间在2017年1月~2018年2月期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61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的年龄32~47岁,平均年龄(34.88±5.6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30例;患者的年龄31~49岁,平均年龄(35.12±5.87)岁。两组早期颅脑损伤患者的基线资料输入SPSS21.0软件中,统计学意义不存在,P>0.05。
1.2 方法 对照组61例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61例患者予以针对性护理模式,具体实施为[1]:①予以患者心理护理,很多患者存在意识障碍和运动障碍,令患者在情绪上产生变化,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宣教工作,令他们全面掌握并认知疾病,帮助患者采用合理方式抒发心中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建立对抗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对患者进行鼓励,运用成功治疗的临床案例讲述,缓解患者的不安和紧张等情绪,构建友好的护患关系。②予以患者饮食护理,为了保证的身体机能和代谢情况,需要为患者采用针对性的饮食护理干预,确保患者有充足能量摄入,必要时采用经鼻饲管,告知患者需要多吃富含维生素与蛋白质的食物,少食多餐。③予以患者生命体征检测护理:对患者血压和心率以及呼吸等临床生命体征的指标产生变化状况加以记录,及时向主治医生进行汇报。一旦患者出现突发情况马上通知医生予以处理。④予以患者康复护理,早期需要对临床患者的肢体予以按摩,促使血液循环,协助不具备自主运动能力的患者被动性运动训练,为患者制定出具有合理性康复的训练方案或规划,协助患者完成训练。肢体的主动与被动训练,令患者的肢体处在功能位,对生理机制与关节运动节律进行严格遵守,以免关节产生过度性牵拉,实施主动性运动之中依附患者健侧的肢体协助作用,根据患者实际恢复状况,将搭桥运动以及上肢功能训练或是肢体肌肉训练等同时开展。
1.3 观察指标[2]①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肢体运动功能采用平衡功能评测(Fugl-Meyer评测法)测试:分数越低患者的肢体功能越差。②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认知功能评分,依据NISS评分,分数越低患者认知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SPSS21.0评估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法检验,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观察组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的评分分别为(94.65±3.37)分和(84.20±3.54)分,组件对比差异存在,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分析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 观察组的认知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的评分分别为(4.45±1.67)分和(6.22±2.31)分,组件对比差异存在,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针对性护理干预临床上现已被广泛推广使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将个性化、人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制定,可以提升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将被动护理转变成主动护理[3]。通过心理护理,可以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构建友好的护患关系;通过饮食护理,可以保证患者能量摄入保证患者的新陈代谢和身体功能;通过生命体征检测护理,可以提升患者在护理期间的安全性;通过康复护理,能够缩短患者的恢复期[4]。根据本文的研究,观察组患者经过针对性护理后,与对照组相对比,其肢体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说明针对性护理干预是一项具有安全性、效率高的护理方案。
综上所述,早期颅脑损伤患者经针对性护理模式的应用,将护理满意程度提升,将护理总有效率提升,鉴于此种护理模式在应用中存有的诸多优势,现代临床值得深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