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诊疗模式下经动静脉内瘘同侧肢体置入PICC患者1例报告
2019-02-12王珏岚温贤秀
胡 蓉,王珏岚,温贤秀,△
(1遵义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贵州 遵义 563100;2.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患者,男,75岁,2019年4月收入我院,因“治疗需要在B超引导静脉置入PICC导管”,患者有高血压病20+年,有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伴右侧胫前动脉狭窄、高脂血症等病史;4年余前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予以“沙利度胺+地塞米松方案”化疗。3年余前在我院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末端回肠造瘘术”,保留右上腹造瘘口,并以“卡塔他滨”口服。2年余前于我院行“全麻下行末段回肠单腔造瘘还纳术+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1年余前跌倒后左侧股骨颈骨折;1年余前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规律透析,本次低血压等病情危重入院。患者体温36.3 ℃,心率78次/分,呼吸18~20次/分,血压在升压药维持下波动在84~116/43~55 mmHg,神志清楚,精神差,一般情况差,左前臂可见动静脉内瘘,四肢可见轻度凹陷性水肿。血常规未见异常,DIC提示:PT:14.2 s,HD:57.9%,INR:1.29,APTT:78.6 s,FIB:5.9 g/L,TT:不凝,D-Dimer:2.33 mg/L。因治疗需要在B超引导塞丁格技术下经左上肢贵要静脉置入巴德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5Fr),置入39 cm,外露0 cm,穿刺点位于左上臂肘横纹上4 cm,臂围27.5 cm,予以思乐扣固定。床旁X射线片示:导管尖端位于第八胸椎水平。患者置管后按计划进行治疗,病情平稳,无导管并发症发生。
讨论慢性肾衰患者存在中心静脉狭窄、闭塞及静脉血管损耗的风险,可能会影响未来动静脉内瘘建造[1],故在内瘘侧肢体置入PICC时应谨慎。本院于2019年5月经动静脉内瘘同侧肢体置入PICC一例,联合诊疗模式的体会如下:①置管前评估:超声评估血管显示,该患者左上臂贵要静脉、肱静脉、头静脉均具有穿刺条件,PICC置管首选贵要静脉[2],左肱静脉外11点位置处可见点状高回声,考虑为血管周围神经丛,为避免术中术后神经丛损伤,故暂不选用;左头静脉与桡动脉合并成动静脉内瘘,现功能欠佳,考虑后续动静脉内瘘再造,也未选择;右上肢挛缩无法伸直,左侧内瘘距正中静脉较近,故不选择正中静脉。双侧腋窝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未见明显异常;右腹股沟有一股静脉插管行血液透析,左股骨颈骨折,故未考虑经大隐静脉置入导管。目前患者外周静脉条件差,已连续输液大于7天,其中多巴胺注射液[3]的pH值2.5 ~4.5,为中度危险;全胃肠外营养液(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总渗透压一般波动在700~1200 mOsm/L,为高度危险[4]。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5Fr)管径较粗,按导管管径占血管管径<45%的原则,多学科联合诊疗后确定患者可从左贵要静脉置入PICC导管。②置入导管的护理:患者持续使用升压药,血管处于收缩状态,且凝血功能欠佳,置管中需注意压迫止血。患者预置管长度为39 cm,无相关药物过敏史。穿刺贵要静脉后将内导丝送至目标血管,B超探头沿血管方向查看可见血管内高回声导丝显影,运用钝性分离扩皮法进行血管鞘的放置[5],该手法可减少穿刺点局部出血、渗液,减少导管脱出、导管相关血栓的形成。送鞘成功后,穿刺者压迫鞘前段血管,减少血液至鞘内大量流出。患者无法偏头压闭颈内静脉,由巡回护士持B超探头压闭颈内静脉后,操作者再缓慢送管。送管后巡回护士使用B超查看双侧颈内静脉、颈外静脉、右侧锁骨下静脉未见可疑高回声导管影,左侧锁骨下静脉可见一高回声导管影。使用腔内心电图判断导管尖端位置,当导管送至37 cm时,可见心电图中P波轻度抬高,继续缓慢送管,送至39~40 cm处可见P波抬高至QRS波的1/2位置,再推送2 cm可见P波倒置,故退回导管至预测的39 cm处,此时P波位于最高峰,可以初步判断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 (superior vena cava,SVC) 的下1/3段和上腔静脉-右心房交界 (caval-atrial junction,CAJ) 处[6]。固定导管后,患者行床旁胸片检查PICC尖端定位,放射科医生会诊判读影像后得出结果:PICC管尖端位于胸8椎体下份水平,气管隆突下约5.3 cm。研究显示[7],气管隆凸下1.2~2.8个胸椎单元可作为判断PICC尖端最佳位置的参考范围,故判断导管尖端位于目标位置。③置管后的护理:渗血的处理:患者置管后12 h敷贴内可见渗血,予以穿刺点藻酸盐敷料加压止血并予以水胶体敷料覆盖导管,嘱患者家属及病房护士随时观察敷贴内渗血情况。研究显示[8],藻酸盐敷料能促进伤口快速湿性愈合。预防感染:置管后36 h,患者穿刺处未见明显渗血,按照每5~7日常规PICC维护流程予以更换无菌透明敷料,现未出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功能锻炼:由于该老年患者长期卧床,活动无力,嘱患者家属协助患者活动置管肢体,每日被动握拳300次,早中晚各100次,但活动效果欠佳。置管后15日,患者置管侧肢体出现轻度水肿,行血管B超示:导管经行静脉未见明显异常。多学科会诊后考虑患者置管肢体活动度欠佳,引起置管侧肢体轻度水肿。邀康复科为患者行置管侧肢体康复锻炼后,上肢水肿缓解;预防堵管:导管的双腔接头均使用无针密闭正压接头,可有效避免导管内血液回流;输注TPN时行Q6 h冲管,冲封管时需单手双管同时冲封管。
该老年患者,由于疾病复杂、病情危重,单纯依靠PICC中心和病房护士对其进行静脉治疗是远远不够的,静脉治疗多学科联合诊疗[9]的实现,保障了患者静脉输液安全,减少了患者穿刺痛苦、病房护士的静脉治疗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