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职业人格教育之间的融通性研究

2019-02-11谭小雄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5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摘 要:高校思政课教学与职业人格教育尽管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书育人形态,但是两者却在“铸魂育人”上具有共同的根本要求;在培育“健全人格”目标上存在共有的教育价值取向;在教书育人具体实践中, “三观”教育则成为了它们之间的共同根基,而教学知识要点上存在诸多的相融性。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职业人格教育;融通性

大学生职业人格教育就是培育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精神、职业情操等素养,以完全其健康的职业人格的过程。它涵盖了“三观”教育、自主意识培养、心理健康、创新能力、道德与法规教育等诸多内容。而这些又无不是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基本要义。因此,探究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职业人格教育之间的相关融通性,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职业人”,势必成为了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命题。

一、“铸魂育人”:高校思政课教学与职业人格教育的共同的根本要求

“魂者,器物之统摄也”。一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固本培元、铸魂育人。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的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所以,高校思政课与职业人格教育都承担着“铸魂育人”的根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这一根本要求的关键课程,应致力于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等等。而职业人格教育则应紧扣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智造”根本性转变的“中国制造2025”短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长期目标,致力于培养大学生既能“胜任某一岗位的职业技能”,又要学会“如何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乃至与自身和谐共处的软技能”的德艺双馨、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而不是仅懂技能的片面发展的“工具人”。也就是说,职业人格教育不仅要对大学生开展“职业认知”、“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更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传授其做人的道理,帮助其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生涯规划,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较好地处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个人利益、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之间的关系问题等等。

因此,“将教育发展方向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中国梦”思想指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生涯规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培育大学生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素养;以法律规范教育导引大学生培育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等,“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了新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职业人格教育的内在根基。

二、“健全人格”:高校思政课教学与职业人格教育的共有的价值取向

“人格”也称个性,源于希腊语Persona。它作为个体灵魂的骨架,是指个体所独有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包含性格、心理、气质、价值观、能力、情绪、体格等诸要素在内的综合体。“健全人格”则指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社会等诸要素的完美统一、平衡与协调,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这是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他(她)们的成长成才。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应是高等教育首要的和基本的目标。对此,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学校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格教育,否则,就是教育的堕落,继之以人的堕落。”由此表明,促进人的个性特征的全面发展,将人引向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完全人格”,理应成为任何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

职业人格教育就是基于培养学生健全的职业人格这一价值取向,对学生开展“自主意识、自觉反思、积极应对、抗挫能力”等健康的职业心理教育,开展“业无尊卑、贵在奉献;竞争、创新、创业、创造;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协作精神”等坚定的职业意识教育,开展“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诚实守信、坚毅自信”等高尚的职业道德教育,开展“爱岗敬业、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等崇高的职业精神教育以及“学会生存、学会竞争、学生合作、学会关心、学会创造”等良好的职业行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觀和价值观,正确地认识社会和自我,自觉地将社会需要和个人理想有机统一起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从而达到“完善人、尊重个性发展,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而非将人变成专业生产线下的同质产品 。

同样,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基本的教育范式就是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自我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途径,以塑造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和自我反省的超越性品质等健全人格,使他们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尽管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政治性和伦理性等学科特征,但它的教育教学过程从根本上说也是“做人的工作”,主要是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引导大学生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既要打开视野、丰富知识,又要增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要发展智力因素,又要发展动机、意志和性格等人格因素;既要增添学识才干,又要增进身心健康,最终“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课教学与职业人格教育从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价值取向来看具有高度的融通性,甚至在这种意义上说,职业人格教育势必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的内容。

三、“教书育人”:高校思政课教学与职业人格教育的共同根基与要点相融

为了“铸魂育人”,培育健全人格的现代“职业人”,或者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高校思政课教学与职业人格教育在教书育人和知识要点上具有诸多的融通性,主要体现在:

首先,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书育人角度看,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侧重于“思想价值引领”,开展“三观”教育,以培育“社会主义可靠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而职业人格教育则主要是从职业发展需要的角度开展教书育人活动,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合格“职业人”。于是,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帮助他(她)们明辨是非,克服社会上存在的精致利己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她)们追求真善美,摒弃“挑肥拣瘦、拈轻怕重、讲条件重享受、怕吃苦吃亏、缺乏奉献精神”等职业素养上的“假丑恶”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则成为了两者的共同根基。

其次,从教学内容看,职业人格教育除了“三观”教育外,还包括了自主意识和协作意识培养、健康心理和抗挫折力、人际交往、敬业奉献精神和艰苦创业、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道德与法规教育等诸多育人内容。而这些职业人格要素无不可以在高校思政课中找到相同或相近的教学知识点(详见下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无疑对指导大学生立足于世界发展大势和时代发展潮流,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立足于自身发展现状,实事求是开展“个情”分析,制定科学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生涯规划,并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去放飞梦想、建功立业,具有根本性的教育意义。又如,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可以围绕职业自主意识和协作意识、职业敬业、创业精神以及社会责任(义务)感等要素,开展“职业认知”、“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职业人格教育。再如,“有理、有利、有节”、“团结(联合)一切可以团结(联合)的力量”;“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诚信互助、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公平正义、利益协调” 和谐社会思想;“共商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平等协作”;“求同存异、尊重多样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诸多思想与观点,无疑都可以成为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职业生涯中各种人际关系问题的理论原则与方法策略。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道德、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法律规范教育”更是与职业人格教育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两者之间完全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融入进行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地在开展教书育人活动。

参考文献

[1]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2019-03-18.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2016-12-08.

[4] 谭小雄. 生态德育语境下大学生职业技能开发的考量[J].教育与职业,2015(10).

[5] 童山东主编.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國铁道出版社,2012:5.

[6] 蔡元培.教育本质在人格[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203/c40531-26499231.html,2015-02-03.

[7] 王益富.职业人格教育:高等教育的价值转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02):49-52.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2017-02-27.

基金项目:文章系2016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政课融合职业人格教育的教学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JGB2016077。

作者简介:谭小雄(1976- ),男,湖南茶陵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德育。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政课考核模式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反思和重构
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分析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改革考核模式,增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