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融入探讨

2019-02-11李青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5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中学历史

摘 要: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构成了我们时代的脊梁,为了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深化学生身上的民族烙印,历史作为一门科普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科目,应当加强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力度,加大课文中传统文化出现的频率和次数,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能力和了解程度,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归属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中学历史;融入思考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起源,通过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你可以了解中国精神和中国思想,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靠着文化支撑起来的,作为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基础,文化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塑造公民人格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担负着传承文化的责任,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介绍,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程度。

一、中学历史教学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思想观念和对未来的追求,它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沉淀,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培育现代思想的沃土,中华民族的现代思想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生根发芽,汲取传统文化优秀的部分并加以改进使之更符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拉近群众和传统文化间的距离,促进传统文化的普及。在中学历史课本材料的选取上应当加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向学生们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有利于弘扬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美德,树立良好的家风家训形象,推动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践行,加强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群众对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未来,在民族文化建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当中,不仅要让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清晰而系统的认知,还应当利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當今社会,升学压力过大,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增加学校的升学率,更乐于给学生划重点,锻炼解题技巧而忽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变成为了分数而学习,无法静下心来领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所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应当符合新课标改革的要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宣传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坚韧品质的优秀的新时代人才。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科学素养

中学时期的学生还未培养全面系统的爱国主义情怀,没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个人的发展上,而忽略了集体的荣誉,把人际关系放在了比传统文化和政治更高的层面,他们虽然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但了解的并不深刻,这也造成了他们对传统文化漠然的态度,所以对他们应当加大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为学生人格的塑养提供引领作用。这个阶段的学生还没有明确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观念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偏差,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产生了堕落的心理。这就需要传统文化给予指导作用,为学生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处事理念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为祖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新时代人才。

二、如何在中学历史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一)创新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不满足当代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教材选用上,应当注意选择符合当代社会发展,促进学生人格培养的素材,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总结和归纳,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分享和思想交流。由于传统文化十分繁琐,应当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分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降低老师备课所用时间,使老师能够拿出更多的精力来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传统文化可分为传统文学教育,传统艺术教育和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当一股脑的将传统文化都拿出来,这样不仅不易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也打乱了课堂教学节奏,加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负担。所以,传统文化最佳的融入方式是老师在进行对教材的讲解时,可以将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稍加提及,加重学生对这方面传统文化知识的印象,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传统文化知识和教材的联系程度。

(二)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精髓

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历史教材的融合过程中,老师应当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将二者之间的关联进行细化,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性,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传统文化的顺利传承,将不符合社会实际的部分进行改进或者丢弃。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还有思想道德教育,老师可以利用历史人物的历史事迹来告诫学生应当成为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

(三)改革教学方法

促进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学历史教材的融合不仅可以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和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精髓,还可以通过改革教学方法这一途径来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融合,传统的教育方法由于过于单一,具有局限性很难满足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融合的需求,所以,为了促进两者融合,应当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无论是从课程设计还是从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教学,网络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大大节省了老师的备课时间,提高了老师的工作效率,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时,能够更加直观的去进行理解和吸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三、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在历史教学中要区别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華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业文明上,和西方传统文化不同,中国更注重于对孝道和爱国主义的培养。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等都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治国安家理念,如“垂手以治天下”,“人治理治德治”等治国理念,当然,传统文化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应当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成为迎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二)初中历史教师要全面提升自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参与,提高老师的教育水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成为了初中历史教师所必须正视的问题。初中历史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课堂教学相融合,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的累积,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在课余时间充实自己,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当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当然,不能仅仅关注传统文化,也应当对国家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有涉猎,寻求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共同点。

(三)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在讲解传统节日的同时,可以将习俗历史背景都进行介绍,填补学生对这方面的不足,通过对历史背景和习俗的介绍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还可以积极组织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古时的拜师礼,这项活动可以交给班长和同学共同完成,比如收集拜师礼的历史资料和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在进行查阅的过程中推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举办爱国主义活动,培育学生的爱国观念,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责任心,将中国古代作为大国时的风采描绘给学生听,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将爱国主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

(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当将地域文化融入其中

中国地域宽广辽阔,不仅具有民族文化也培育了许许多多的地域特色文化,它们依托于地形气候不同,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拥有着鲜明的特点。南北方的差异造成了地域文化之间既有差异明显的一面,也有共同的一面。应当立足于自身的地域特色,并将以发扬光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根据地域特色文化作为课堂讲解的切入点,让学生更有代入感也更能接受。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参观地域文化的活动,比如参观历史博物馆或者当地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让学生加深对本地文明的了解,通过不同的文明之间的联系,构造出一个整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格局。

参考文献

[1] 马文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级中学历史教学路径探索[J].考试周刊,2019(7).

[2] 卢芳芳.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9(5).

[3] 杨永军.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思考[J].文理导航(上旬),2019(5).

作者简介:李青(1989.08- ),女,山东潍坊人,本科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现任职于威海高新区一中世昌校区。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中学历史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助力和谐校园建设
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