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音乐网络教育在教育扶贫中有效性的路径研究

2019-02-11张洋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5期
关键词:教育扶贫

摘 要:教育扶贫利在当代、功在千秋。音乐网络教育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是教育扶贫工作的延伸,更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当前我国农村文化、教育精准扶贫提出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应正视当前网络远程教育与贫困山区音乐教育现状,着重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最终如何有效开展音乐网络教育。

关键词:音乐网络教育;教育扶贫;路径

“脱贫攻坚”是我国十三五以来的重点推进工作。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面脱贫的关键。习近平同志在扶贫工作中多次强调:“扶贫必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这一论述充分说明了“教育扶贫”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是最有效、最根本的精准扶贫。然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之而引伸出來的教育资源配置受到区域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引导,东、中、西部地带经济发展的梯度差,使得教育资源各要素的经济属性明显,非均衡性成了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何探索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充分提升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益是函待解决的问题。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贫困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按受优质教育。”这一论述为我国新时期的扶贫工作指明的方向,提出了新思路,互联网与扶贫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撬动脱贫的有力杠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对于学校美育发展也有专门论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就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把加强美育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综上,笔者以一线音乐教学经历出发,力图借助互联网平台工具,以音乐为媒介,探索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路径,为脱贫攻坚、国家复兴献计献策。

一、网络远程教育发展与贫困山区音乐教育现状

远程教育是一种大众化教育,也是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展开教育的一种模式。纵观年代、横鉴全球,远程教育无论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在成绩管理、质量监督等方面,都取得飞速发展。这种教学的意义主要是推进了开放教学和协作学习的教育新方式。其优势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覆盖面广,可以实现广义的信息资源共享,教师还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和活跃了课堂,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支持协作学习,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交流,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会更深刻,学习思路更为开阔,学习方法更多样,智能培养更高效,学习效率也会更高。三是网络教学的多向性、反馈性,可以使学习者成为制作的设计者,许多新的教学思休眠 、教学方法,可以是从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和需求中产生的,并影响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

音乐网络教育,是众多学科远程教育的一种。结合我国大力推行“互联网+”的实际,许多教育载体、培训机构开始探索音乐在线教育的民展模式,以及如何在国家大力推行教育扶贫背景下,谋求探索音乐网络教育可能起的正向助力。经多方取材研究对比,我国中、西部偏远山区音乐课的现状是:

(一)音乐师资力量缺乏

城乡校际美育差距是美育工作的最大问题。据了解,目前全国乡镇以上中心学校平均每个学校只有0.6个美育教师,远远低于美育课程占中小学课程总量11%的比重。实际上,包括音乐在内的美育课程师资,在一些地区配备不足较为普遍。音乐师资力量缺乏造成了有的学校由数学课、语文课或是其它学科教师临时担任音乐教师的局面。当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师教授学生唱歌时,连基本的音准都无法把握,这样的音乐师资配备如何能够完成音乐教学任务,如何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二)办学条件差,缺少必要的音乐教学相关设备设施

音乐教育离不开乐器和相关教学设备,其学科教育是一门实践学科,不是只动动脑子就能产生教学效果。当前我国在农村音乐教学的设备方面比较落后,许多地区几乎没有音乐设备,电钢琴、手风琴、口琴等基础音乐教学乐器仍没有在购买计划之内,个别学校即便有,也存在没有老师会演奏、使用的困境,无法用于教学用途,久而久之,学生会对音乐失去基本的兴趣活力。

(三)家庭教育观念淡薄

众所周知,除了学校这个美育教育的主阵地外,家庭也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阵地。由于多数家长受传统“官本位”思想以及“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过分重视应试和升学教育,导致家庭美育教育阵地的自动放弃,即是部分家长全力支持孩子音乐教育,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升学考级加分的功利心。这样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现实,使我国广大偏远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缺乏必要的家庭文化基础。

(四)音乐培养系统缺失

在普及基础音乐教育环节中,偏远农村地区的绝大多数适龄儿童不识乐谱,部分城市地区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由于受客观条件和美育培养意识不到位的影响,会造成我国音乐教育发展严重的阶段性缺失,这种现象会直接导致我国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的降低,严重阻碍着我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而这种状况至今天没有得到好的改观。

二、音乐网络教育的影响因素与存在问题分析

(一)音乐网络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音乐网络教育使更多人享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让这种教育由少数人的精英级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音乐网络教育旨在提升受教育群体音乐鉴赏能力、乐器识别以及培养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行为,这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在精神层面多了一个正向的选择。

(1)学习者自身。生源质量对远程教育有很大的影响。远程教育这种模式拓展了学习的渠道,让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能够接受相关音乐教育的人们可以有机会接触并学习相关课程。但是,这种教育模式下的生源质量与传统体制的生源质量无法相提并论,学生的学习动机、环境、潜质等都会不同程度上影响学习的质量。这种远程教育的受教育者,很难像全日制体制下的学生那样全身心投入,这些因素都将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2)学习支持。音乐网络教学,并不是意味着学生完全自学,这是一种以互联网为载体,以音乐教师为向导的单向教学方式,除此之外,还需要类似于网站、音乐平台给学习者提供其它的服务支撑。网络技术的发展无疑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载体,学生甚至在课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到网站上查看,网站及各音乐平台上材料的丰富程度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影响就会很大。有些知识点,学生需要教师当面讲授,因为只有在与教师互动中才能够得到解决。但是,这种给学生提供的面授时间是有限的并且是集中的,这就导致了服务支持与学生学习需要之间在偏差,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3)任课教师。音乐网络教育的教育对象与传统教育目标下的教学对象有较大差距,所以教师也很难按照常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在师生合作中完成的。教师虽然有较高责任心或使命感,但学生与老师不配合,或匹配度不高,高质量的教学过程也很难形成。

(4)这种教育的性质和定位。音乐网络教育不是学术教育,目标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或是让受教育者拿到毕业证书,而是为了加强美育工作、为了寻求陶冶孩童情操、提升人文素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无法强令要求所有受教育者都有这样的使命感,这就将会出现部分人群“教”与“学”之间的不对称。

(二)音乐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音乐网络教育可以打开中、西部地区孩子们心中的一扇窗,使得贫困地区的孩子有机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有机会领略并触碰到未知的领域,或是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与专业的音乐教师进行互动,提升人文情怀以及通过音乐感知生活的美好,进而从精神层面加速实现美好生活的节奏。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并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有利于推动音乐网络教育高效发展。

(1)网络覆盖区域以外的远程教育。网络技术无疑对远程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解决时间、空间分离的问题,使得资源更为高效的利用,使得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只要网络资源足够丰富,我们就有可能按照计划實现预期目标。但这种教学的前提是建立在“网络非常方便”的基础上的。虽然网络技术在不断发展,网络的覆盖面也在不断拓宽,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还是有很多区域并没有为网络覆盖,而这类地区对于音乐网络教育的需求、对于人文情怀的培养需求、对于美好生活向往及努力摆托贫困的向往需求实际上更大-----这就存在着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着空间不对称问题。我们推动音乐网络教学的目标是让有接受这类教育需求的人都能接触到,但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这种受教育的愿望很大程度上就不能得到满足,所以对于扶贫的支持力度也会大打折扣。

(2)美育教学的定位问题。传统的远程教育,学习者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获得学历,要么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学习,都会造成远程教育资源的浪费。音乐网络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了谋生的具体手段、也不是给贫困地区人们带去拖贫致富的捷径,我们更以把这种教育模式理解为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学习的“菜谱”,而这种菜谱有可能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种能力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隐性的。为了让这个“菜谱”更加丰盛,并且对学习者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我们不但需要强化教学管理,而且要从社会上凝聚优秀的教育资源充实师资队伍,本着寻求教育扶贫的有效路径、本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中国梦,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从单纯“学历教育”、“学术教育”中走出来。

(3)课程体系设置问题。无论是传统学科还是新兴学科,无论是传统全日制教育还是远程在线教育,在授课之初均需要明晰该门学科的特点、定位、目标,以及为了实现上述要求而形成的课程体系设置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区域经济文化特点也会影响到不同地区人们的风俗习惯及人文情怀,有效定制音乐网络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内容体系,无疑要结合各地区特点来推进,不能千篇一律。本着打开中西部贫困地区孩子们心中的一扇美好的“窗”,结合地区特点,注重音乐课程及教学设置的本土性,将更易于教学开展的落地。

三、如何有效开展音乐网络教育

音乐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也可以理解或归类于文化范畴。与经济、政治不同,文化本身具有共享性,决定了文化被一个群体、一个社会甚至全人类共享。长期以来,政府主导保证了现行条件下国家对贫困地区最大限度的政治、经济投入。文化不同于经济,不是靠多投入就会多产出,更不能靠上项目式运作,文化扶贫更多的是一种渗透和釉陶,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随着文化扶贫、教育扶贫进入精准化阶段,更是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有效发挥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实现各方力量有效组合,是教育精准扶贫中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正确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赋予了政府强大的资源和人力组织能力,也同步确立了政府在整个扶贫进程中的主导地位。顶层设计应加强对音乐教育、网络教育的重视与扶持,从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倾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音乐网络教育可以作为文化贫手段中的一种,结合各地方本土音乐特点,加大乡贤和道德典型宣传,以真实榜样提高当地农民思想道德意识,以慢性釉陶来影响滋润贫困山区儿童,潜移默化培育文明乡风,推动扶贫工作进行。同时,政府应从日常工作机制、资金保障机制、政府绩效考核评估机制三个方面作为。建立健全严格的日常工作机制,是有效落实各项工作的基础,各地政府教育部门应统一规划地方教育扶贫工作,以协调与其他部门的关系,改善过往管理权的交叉或效率低下的情况。建立健全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不仅要加强硬件投入,也要加大对当地人才培养、文化组织建设投入,确保教育扶贫工作能落到实处。再者,要明确奖惩和考核机制,细化考核指标,落实目标责任制,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细化责任分解,以确保扶贫工作落实到位。

(二)积极发挥社会力量作用

社会力量是教育、文化精准扶贫重要的共建主体之一。要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扶贫体系建设格局。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接近基层的优势,对当地农民的文化需求、当地文化特征及孩童特点等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确保扶贫对象精准。发挥事业单位尤其是文化单位的对口帮扶作用,可以为后备教师的选拔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支持社会团体、科研组织等各类社会组织以多种形式参与农村文化扶贫、教育扶贫,举行各类型讲座或举办团体性线上线下演出,需要对帮扶成效显著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以鼓励更多人员、单位参与进来。结合音乐网络教育,彰显大数据平台优势,“引进来”、“带出去”,深化需求与帮扶的精准对接,通过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开发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等方式扩大音乐网络教育的外延,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三)强化师资力量的培训

网络教育活动不同于传统的面授教学活动,它主要依靠互联网和在线教育系统。全新的网络授课模式,对授课教师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也要求授课教师具有较好的网络使用素养。首先,要严格把关教师的选拔,从源头进行把控。目前,音乐网络在线教育的主体人群来源于在校大学生,这类群体对志愿服务具有实践性质的公益活动热情较高,但因为网络支教活动承担的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工作,所以要严格把关这类人员的选拔,不断建立健全人才输入的机制,招募一批具有爱心的高素质学生。其次,要加强对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授课模式的培训。担任授课方的大学生要完成角色的转变,要学会如何使用网络平台、如何教学。通过邀请高校教师“现身说法”的形式,以及结合网络微课、慕课等观摩学习,强化大学生授课技能。最后,要加强与支教学校的现实沟通,由于网络教学可能存在不如实地亲临现场的感染力,通过在課后与支教学校师生的沟通交流,及时反馈支教效果,优化教学内容,为高质量网络授课活动开展打下基础。

(四)注重线上线下互动配合

在做好日常网络授课的同时,积极利用节假日前往现实教学地点,开展实际交流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学校的学生具体情况及学校教学情况,为制订更为合理的网络教学方案打下基础;同时面对面的沟通互动,更利于增进师生友情,为网络教育的更好开展打下感情基础。另一方面,加强与支教学校的教师沟通,建立日常联系制度,了解学生网络学习状况,及时反馈授课效果,改进网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经验总结,提升网络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孙迎联,吕永刚.精准扶贫:共享发展理念下的研究与展望[J].现代经济探讨,2017(01):60-63.

[2] 沈小勇.传承与延展:乡村社会变迁下的文化自觉[J].社会科学战线,2009(06):241-243.

[3] 张亚丽,徐辉.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初探[J].教育评论,2016(06).

[4] 王奎宏.论教育资源配置生态化的法治思维[J].江苏高教,2015(02).

[5] 吴理财.论贫困文化[J].社会,2001(08):17-20.

[6] 吕萍,尹保华.如春花般绽放——初中微课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18).

[7] 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 刘晓晴,王迎.我国现代远程教学模式发展趋势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09(05):43-45.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9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课题名称:提升音乐网络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D-065。

作者简介:张洋(1984.03- ),女,山东人,讲师,上海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教育扶贫
教育扶贫理论研究综述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提升教育精准扶贫持续性和有效性的思考
农村成人教育服务扶贫工作的对策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
“教育扶贫”惠及贫困地区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