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教育精准扶贫持续性和有效性的思考

2016-12-07莫荣珍刘永福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创业创新教育扶贫

莫荣珍 刘永福

【摘 要】本文对教育精准扶贫进行思考,认为精准扶贫应从确保就业提升到创业带动就业,服务地方发展,并提出提升教育精准扶贫持续性和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教育扶贫 创业创新 建档立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07-02

一、问题的提出:精准扶贫从确保就业提升到创业带动就业,服务地方发展

为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广西多方出台相关措施,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顺利就业。2014年7月,广西出台《关于开展教育精准扶贫扶持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就业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定人定向结对帮扶,落实招生就业帮扶,确保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顺利就业。近年来,广西部分高校也相继推出多项措施,帮扶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例如,广西艺术学院于2016年5月14-15日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了2016年(首届)广西艺术学院毕业生作品博览会,开辟毕业生就业创业双向选择区和创意集市,为建档立卡毕业生的作品搭建展示平台,吸引用人单位前来招聘,同时优先推荐其就业。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还设立了“建档立卡就业补贴资金”,帮助建档立卡毕业生解决在求职过程中碰到的经济困难。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推出跟踪服务、重点指导、专项培训、提供信息、优先推荐等措施,全面确保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这些措施在促进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和就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要提升教育扶贫的持续效果,不仅要确保农村建档立卡毕业生的就业,更要通过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和“多方参与、多元提升、全程跟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对接经济产业发展,培育复合型、创业创新型人才和团队,将确保就业提升到创业和服务地方产业与经济发展层面,才能提高教育扶贫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才能带领农村贫困家庭脱贫,奔向小康,实现中国梦。

所谓建档立卡贫困户,是指通过精准识别工作流程确定贫困户家庭,建档立卡贫困生主要来源于较落后的农业、农村地区,经济比较落后。目前,各省都出台相关措施确保建档立卡毕业生百分百就业。对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而言,上学通过知识和技能改变命运,无疑是一个脱贫的重要途径。众多的贫困家庭寒门学子,努力学习,升入高等学校,毕业后确保谋得一份职业,并且按照政府相关确保建档立卡毕业生的措施,有了收入来源,能解决贫困家庭的部分困难。但脱贫仅仅靠一个学生的就业是远远不够的。试想如果一个贫困家庭,本身全家收入就很低,即使1个毕业生收入达到3000元(根据2016年麦可思报告,广西高职毕业生平均工资2900左右),除去租房、伙食等生活成本,已所剩无几,如果用全家人口一平均,更是杯水车薪,即使脱离贫困线,也离小康甚远。要实现真正脱贫、持续脱贫并奔向小康,笔者认为至少可以有以下途径:一是教育精准扶贫需要从就业层面提升到创业创新层面。二是教育精准扶贫需要提升服务落后地区经济、产业发展能力。只能这样才能真正使建档立卡家庭脱贫并逐步走向小康,促进生源地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全面小康,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中国梦。

二、提升教育精准扶贫持续性和有效性的措施

要提升教育精准扶贫持续性和有效性,必须全方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精准对接生源的经济与产业发展要求,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建档立卡贫困生生源地多处于经济较落后地区,但都有各地的特色优势产业。以农业为例。广西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各地开展“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等评审命名活动,各县、乡、村都是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业。作为高等院校,提升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是根本任务,因此,必须根据地方产业发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建档立卡贫困生量身定做人才培养目标。

二是更新专业的观念,集成跨专业优势,培养学生跨专业的复合能力。正如前文所述,贫困生源地多处于经济较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企业的分工细化、职责明确的企业管理相反,落后地区尤其是县域、乡镇等企业的分工界线模糊,事事通、样样会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刚性需求。以一家建筑装饰工程企业为例,在发达地区,设计师、绘图员、业务员、材料员、工程师等都是分工明确的,但在落后地区或欠发达地区,一个人往往同时担任多个角色,既是设计师,也是业务员,甚至还要全包。这就需要培养具有复合能力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由此,就需要进行“跨专业”逻辑性课程体系的重构,沿产业链和项目链的延伸,以培养复合型的创业创新人才为目标,突出“跨专业”、“互联网+”、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特色,针对建档立卡(下转第25页)(上接第7页)学生建立“逻辑型”课程体系,以代替传统“物理型”课程体系。这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也将成为可能。

三是推进“多方参与、多元提升、全程跟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应改变传统的专业界线、课程界线、课堂界线,通过学分转换机制、灵活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元的学业评价等,全面服务于培养复合型创业创新人才;推行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改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学方式向“个性化、互动化、社群化、数据化”变革,互联网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观念,对教师的教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建立基于APP的学习平台,开发MOOC、微课、二维码等,实施翻转课堂、随时随地学习及即时考核等改革。

“多方参与”是指针对建档立卡学生的培养,必须依靠学校、企业以及生源地县、乡的力量,通过学校重点培养、骨干企业一对一帮扶指导、县乡提供项目支撑,推行基于孵化基地的项目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服务地方的综合能力。同时,随着地方项目的带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促使学生掌握项目运作全流程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回得去、用得上、可创业、能成功”,获得服务生源地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能力。

“多元提升”是指课程体系除要体现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多专业整合能力并形成自身的复合能力,同时提升创业能力与创新能力。

“全程跟进”就是建立教学过程的监控、反馈、修正机制,形成人才培养过程的自我修正闭环系统。

四是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全面提升建档立卡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通过引入地方典型的中、小、微企业,以合作、发展、共赢的理念,形成校企共建孵化基地,共推孵化项目,共育孵化团队的有效运行机制。以创业孵化基地为平台,组建复合型的教学团队、服务团队、创业创新指导团队。瞄准建档立卡生源地的经济和产业发展,目光向下,错位发展,精准扶贫,推行校企创业创新“2+1”双导师制(即学校专任创业导师和企业创业导师,共同培育指导创业团队),引导学生以地方产业为依托,引入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特色产业、互联网+生态旅游等发展理念,规划对接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创业项目,开发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百分百覆盖建档立卡学生,孵化一批面向农业农村及贫困地区的创新创业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培育创业团队,并提供毕业后企业运营及管理的跟踪指导。

三、结束语

创业创新、教育扶贫、小康、中国梦,一连串的关键词都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教育扶贫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根本手段,创业创新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不仅关系着学生的职业发展,而且影响带动着地方经济与产业的发展,只能这样,才能使千万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现小康,共同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程舒通.创业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6(5)

[2]覃成强,冯艳,于娜.论高校创业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中国成人教育,2013(3)

【作者简介】莫荣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汽车技术系助理工程师,技师,研究方向:汽车技术;刘永福,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创业创新教育扶贫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山西省创业创新促进就业的政策执行效果分析及对策建议
高校校内创业实训基地建设
创业创新:青年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有效路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边疆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
怎样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热情
教育扶贫视域下西部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问题研究
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