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分输血治疗慢性贫血的效果

2019-02-11刘川宁赵康汪梅花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36期
关键词:血红蛋白

刘川宁 赵康 汪梅花

[摘要]目的 探讨成分输血治疗慢性贫血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7月汉中市第二人民医院及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慢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采用的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与研究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血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成分输血治疗。比较兩组患者的输血情况、血液学指标、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输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且其每次输血间隔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的RBC、Hb、HCT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成分输血可以显著改善慢性贫血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减轻患者贫血症状,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成分输血;慢性贫血;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

[中图分类号] R55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9)12(c)-0068-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mponent blood transfusion on chronic anemia.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7 to July 2018, 80 patients with chronic anemia admitted to Hanzhong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and Yan′an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 were selected fo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40 cases) and research group (40 cas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whole blood, whil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mponent blood transfusion. Blood transfusion, hematological indexes,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amount of blood transfusion in the study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nd the interval between each blood transfusion was long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red blood cell (RBC), hemoglobin (Hb) and red blood cell volume (HCT)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high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P<0.05), and the RBC, Hb and HCT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total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Component blood transfus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hematological parameter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anemia, reduce the symptoms of anemia and have high safety, so it has clinical promotion value.

[Key words] Component transfusion; Chronic anemia; Hemoglobin; Red blood cell level

慢性贫血(ACD)又称继发性贫血,是指慢性炎症、感染及肿瘤性疾病所伴有的贫血综合征,该疾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综合征之一[1]。通常,慢性贫血不会单纯出现,主要继发于恶性肿瘤、病毒性感染、慢性细菌性感染等。当患者出现慢性贫血后,其血液中的红细胞(RBC)寿命将会明显缩短、血红蛋白(Hb)的合成过程会受到阻碍[2],这将会导致血清铁与总铁结合力低于正常水平,对铁的释放与利用造成干扰[3]。因此,患者会出现诸如器官功能障碍、供血不足、代谢紊乱等多种并发症,甚至威胁生命[4-5]。据临床研究资料显示,RBC、Hb的含量下降将直接引发血容量降低,促成血液微循环障碍[6]。目前,临床常用的慢性贫血治疗方法为全血治疗与成分输血治疗。从生物利用率方面来看,通常认为成分输血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7],因此,本研究就成分输血对慢性贫血患者临床症状及其对患者Hb和RBC水平的影响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7月汉中市第二人民医院及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慢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采用的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与研究组(40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40.65±2.20)岁;平均体重(58.10±2.41)kg;平均病程(15.08±1.53)个月。研究组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0.87±2.18)岁;平均体重(57.54±2.53)kg;平均病程(14.21±1.32)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方法均知情同意。纳入标准:①男性Hb<120 g/L,女性Hb<110 g/L,成年男性血细胞比容(HCT)<0.42%,成年女性HCT<0.37%[9];②具有明确输血指征者[9]。排除标准:①妊娠期女性;②精神、意识功能障碍者。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入院护理,评估其生理指标可耐受输血治疗后进行交叉配血实验,确保输血的相容性;对有过敏史的受血者输血前予以注射抗过敏药物。

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进行全血治疗(将人体一定量血液采集入含有抗凝保存液的血袋中,不做任何加工处理,经冷藏保存运输后直接予以患者输注),输血前以及两袋血之间均要使用生理盐水冲管。

研究组的患者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进行成分输血(将人体一定量血液采集后通过高速旋转处理将血液中的各有效成分分离,分别制成高浓度制品,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予以相应的输注),在输血过程中严格遵循《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规程进行操作,输血时采用先慢后快原则,在输血过程中加强巡视。输血时若患者出现皮疹、颜面水肿、呼吸困难、休克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输血,遵医嘱进行肾上腺素治疗等对症治疗。

输血治疗完毕180 min后采集静脉血,检测HCT、Hb、RBC等指标。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情况、血液学指标、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来评估输血治疗的应用效果[10]。

患者的输血情况包括输血量及每次输血间隔时间。

血液学指标包括RBC、Hb和HCT[11],检测方法为抽取患者的静脉血,将样本做离心处理后使用BK-300B血细胞分析仪[北京倍肯恒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京药监械(准)字2010第2400392号]进行检测。

治疗效果包括显效、有效、无效3个标准[12],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其中,显效:患者的RBC、Hb及HCT指标回归正常阈值,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Hb平均值>80 g/L,网织红细胞(Rtc)<5%,RBC及HCT指标基本接近正常阈值,临床症状有显著好转;无效:患者的RBC、Hb及HCT指标及临床症状无显著变化。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高热、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休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输血情况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输血量少于对照组,且其每次输血间隔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患者血液学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RBC、Hb、H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RBC、Hb、HC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的RBC、Hb、HC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3讨论

慢性贫血是一种继发于其他疾病出现的综合征。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消化道出血等因素均为慢性贫血的诱发因素[13]。此类疾病会促进患者机体内部释放IL-10、IL-8等炎性因子,同时免疫细胞反应过程中还会释放转化因子、干扰素等。首先,这些物质均会对血液中的RBC产生抑制作用,从而令RBC存活时间缩短、活性降低[14]。其次,机体的造血微环境会随着骨髓纤维化而受损,进而引发铁代谢障碍,令血细胞无法适应供给需求,最终血液粘稠度增加,形成慢性贫血[15]。机体组织若长期陷于缺血缺氧状态会对体内环境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例如高氧化应激状态可引发细胞变性、坏死,引发患者全身状态恶化,有致死风险。所以,治疗慢性贫血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而治疗的策略应以改善患者RBC、Hb水平为主。

全血治疗是一种快速补充患者血容量和血细胞的治疗手段,在医疗技术不发达时期是治疗贫血的常规方法。该方法的具体操作是将人体的包括血细胞与血浆中的所有成分的血液封装入采血袋内,根据患者失血情况来对其进行输注,进而增加其血液中的RBC与Hb,达到恢复血容量、修正患者的贫血状态的效果。但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与临床研究发现,全血治疗存在2个缺点,①过量输血:全血治疗虽然可以有效补充患者的血容量与血细胞,但由于血液仅通过简单处理就被转入了采血袋,并没有经过分离提纯,所以当患者需要某一种血液成分的补充时,必须要输注更多的血量才能达到需求。这一操作不但会加大血液用量,还会因为血容量的迅速提高而引发患者机体功能紊乱,增加患者的心血管循环负荷[16],情況严重的患者甚至需要被迫停止输血。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输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且其每次输血间隔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提示全血治疗的输血量明显比成分输血多,而且为了让RBC的水平补充完全,输血时间间隔也相应的缩短,造成了过度治疗,这样既增加了患者的治疗风险,又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成本。②不良反应:库存血由于没有经过有效的提纯,RBC与Hb的含量水平较低,而且血液中残存较多的代谢产物,因此慢性贫血患者在进行输注后极易出现免疫反应(寒战、高热等)[17];血浆蛋白过敏的患者在全血治疗时还可能会出现超敏反应,引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甚至休克等症状;而有心血管疾病的慢性贫血患者则受到循环血量增加的影响[18],容易出现呕吐、恶心、面色苍白、冷汗等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全血治疗在安全性方面确实较成分输血低。

成分输血是目前临床上使用率较高的慢性贫血治疗手段,其优势是将采集到的血液进行高速旋转,得到不同的血液成分,随后对其再次进行分离、提取,最终得到质量更高、生物利用率更高的血制品。通过成分输血做到根据患者的用血需求来进行针对性的输血治疗。该治疗方法可以根据患者机体缺少某种液成分来进行补充,达到一血多用的效果,因此可高效地提升患者RBC或Hb含量,既节约血量又可避免因血容量的急剧上升而导致的不良反应。有学者提出[19],当人体被输入280 ml的成分血液后,约有70%的患者其体内的HCT将上升4.0%;当人体被输入420 ml的成分血后,约有75.0%以上的患者血液中Hb浓度会上升8.0%。提示成分输血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的效果与血液利用率。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RBC、Hb、HCT在治疗后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的RBC、Hb、H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与上述结论相符。此外,在安全性方面成分输血也具有较高的优势,这是因为成分输血悬浮去白RBC小于全血体积的50%,代谢产物的含量也极低,所以增加了大多数患者的适应性,降低了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风险与过敏风险。从治疗效果、安全性、经济性方面来看,成分输血治疗均优于全血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成分输血时应根据输注血制品的不同来进行操作。例如,在进行RBC输注时要注意先将取回的RBC静置30 min才能输注,输血时应采用8号头皮针,输注前先予以摇匀,正式输注时莫非氏管液应取2/3;在出现堵塞情况时则应第一时间更换输血器而不是强行挤压输血器;当患者接受两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应在两者血液之间输以少量的生理盐水,不可直接让两者血液混合;在输血速度方面应注意控制,1 U RBC的输注时间应<4 h。而输注血小板时应注意避免血袋遭受剧烈震荡,输注速度应控制在80~100滴/min,每次最好在0.5 h内输注完毕。患者需要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时,速度不宜过快,应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对速度进行调整,但血浆融化后6 h内必须使用完毕。

综上所述,成分输血在慢性贫血患者中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可以快速提升患者的RBC、Hb、HCT水平,同时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与治疗成本,因此建议将该方法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静.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研究[J].河北医药,2018,40(21):3265-3268.

[2]高飏,蒋祖军,庞妍,等.成分输血对慢性贫血患者临床症状及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水平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7,20(4):341-344.

[3]夏建新,胡文辉,黄蓉.不同成分血输注策略对贫血早产儿调节性T淋巴细胞及临床预后的影响[J].儿科药学杂志,2017,23(4):32-35.

[4]宋庆召,严明钧,李润青.老年肿瘤患者输血治疗采用去白细胞成分输血的价值分析[J].癌症进展,2018,16(10):1303-1305.

[5]赵小燕,贺小艳,粟兵,等.一家三甲医院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评估[J].中国输血杂志,2018,31(7):773-775.

[6]孔令红,叶芳,刘晓刚.骨髓活检病理学检查在贫血相关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9, 16(5):34-37.

[7]纪桂香,夏和凤,于泽芝.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患者的配血及成分输血[J].江苏医药,2017,43(24):1782-1784.

[8]张秀萍,王同显.全面推行患者血液管理[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12):1399-1401.

[9]黄蓉,张明春,刘建.成分输血对早产儿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影响及临床应用价值[J].儿科药学杂志,2016,22(9):4-6.

[10]何桂鲜,黄杰,夏芹芹.临床用血评价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8):959-962.

[11]张丽君.输血时护理人员应注意的问题[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3):70-71.

[12]沈舜燕,陈碧虾.小剂量肝素并中药及成分输血治疗DIC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35):121-122.

[13]郑晓敏,叶芳,刘翠平.甲状腺疾病与贫血的相关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30):40-43.

[14]刘洋.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J].中国校医,2018,32(6):480-481.

[15]闵宗素,杨钰欣,朱晓鸿.成分输血对慢性贫血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及临床疗效的影响[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8,37(12):5480-5485.

[16]覃小礦,马曙轩,侯云生,等.血栓弹力图检测在指导心脏术后患儿成分输血中的应用价值[J].广西医学,2017, 39(10):1521-1523.

[17]龚征华,艾铁盔,胡科杰,等.成分输血在产科大出血并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6):1167-1169.

[18]贾福苏,陈进凡,李萍.898例临床输血病历合理性分析[J].西部中医药,2017,30(5):60-62.

[19]宋佩,武静.黄芪四君子汤联合成分输血对肝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7,23(21):50-53.

(收稿日期:2019-03-14   本文编辑:李二云)

猜你喜欢

血红蛋白
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一线化疗对不同血红蛋白水平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葡萄糖酸亚铁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基于血红蛋白—纳米磷酸钬复合材料的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
调血方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23例
婴幼儿血红蛋白与微量元素铁的相关性调查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贫血及低蛋白血症与其预后相关性研究
生物大分子血红蛋白印迹聚合物膜的制备
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热与血红蛋白关系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红蛋白水平的检验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