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频超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2019-02-11李明玉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23期
关键词:软骨病风湿性关节炎滑膜

李明玉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类风湿性关节炎好发于女性,极易累及周围关节,早期病理变化以滑膜炎为主,滑膜细胞增生,炎症侵袭,形成血管翳,导致软骨被破坏、侵蚀,破坏关节结构,丧失正常关节功能[1]。此种损伤不可逆且呈进行性发展[2]。膝关节是人体承重关节,一旦被累及,极易降低患者生存质量[3]。对此,该文特此对通过高频超声观察其软骨病变、滑膜状态,以2016年1月—2017年12月为研究段,为临床有效诊治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接收的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患者,纳入研究组,其中包括9例男性和51例女性,年龄19~77岁,平均年龄(46.8±13.5)岁;病程5~24个月,平均病程(11.9±1.6)个月。满足美国风湿病学会所提出的诊断标准;首次诊断。排除恶性肿瘤、关节腔注射治疗、骨性关节炎、关节畸形、过敏性紫癜、银屑病、血液疾病者。另选择健康志愿者60名作为常规组,其中包括10名男性和50名女性,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43.9±5.5)岁。

1.2 方法

高频超声探头参数为4~13 MHz,主频参数调整为7.5 MHz。保持坐位,屈膝35°,膝关节表面涂抹耦合剂,通过高频超声观察患者髌上囊滑膜厚度、积液以及是否存在彩色血流信号;患者屈曲90°,观察患者软骨,包括外侧、内侧髁,中间沟软骨形态、厚度。

超声诊断标准:髌上囊内存在液性暗区且深度超过3 mm,视为关节积液;滑膜厚超过2 mm,视为滑膜增厚;滑膜内存在血流信号且呈短线状、点状,视为滑膜内血管增生;软骨边界粗糙、比较薄、有些隆起且透声欠佳,视为软骨病变。

除此之外,研究组60例同时接受X线检查,其中34例再接受MRI诊断。由放射科医师操作并出具检查报告。同时测定其C反应蛋白与血沉水平。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软骨病变以及关节积液深度、滑膜厚度、滑膜内血流等滑膜状态。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患者关节积液深度、滑膜厚度与C反应蛋白、血沉的关系。

1.4 统计方法

汇总并分析常规组与研究组的研究数据,并利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检验。以χ2检验计数资料[n(%)]的差异,以t检验计量资料(±s)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常规组高频超声诊断结果对比

研究组滑膜厚度、积液深度高于常规组,中间沟软骨以及内外髁软骨的厚度均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常规组高频超声诊断结果对比[(±s),mm]

表1 研究组与常规组高频超声诊断结果对比[(±s),mm]

组别滑膜厚度积液深度中间沟软骨内髁软骨 外髁软骨研究组(n=60)常规组(n=60)t值P值5.2±1.8 1.1±0.4 11.315<0.05 7.1±2.2 4.5±0.6 10.445<0.05 1.5±0.2 2.6±0.5 13.206<0.05 1.2±0.2 1.9±0.1 2.717<0.05 1.2±0.2 1.9±0.4 14.067<0.05

2.2 高频超声与MRI、X线对软骨病变的检出率对比

研究组60例患者(膝关节120个)同时接受X线与高频超声诊断,在软骨病检出率方面,超声检出率40.00%(48/120),X线检出率10.00%(12/120),超声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36,P<0.05)。其中34例同时接受MRI与高频超声诊断,结果超声检出率38.24%(13/34),MRI检 出 率55.88%(19/34),虽 然MRI检出率较高,但两种检查方法结果对比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7,P>0.05)。

2.3 关节滑膜与血沉、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

关节积液深度、滑膜厚度与C反应蛋白、血沉表现为正相关,详情见表2。

表2 关节滑膜与血沉、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

3 讨论

滑膜炎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病理特征,表现为滑膜增生、渗出,炎症导致滑膜充血水肿,关节输送,毛细血管越来越通透、越来越多,浆液渗入关节腔内并产生过多的积液[4]。早发现、早确诊是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原则,早期表现为软骨病变、滑膜炎症,通过高频超声观察,利用骨皮质和软组织之间的声阻抗差异,判断关节软组织有无病变以及病变程度。该文对照发现,结果研究组滑膜厚度、积液深度高于常规组,中间沟软骨以及内外髁软骨的厚度均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频超声可以准确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

类风湿性关节炎呈进行性发展趋势,疾病早期存在微血管增殖表现,若是发病后半年内未得到有效治疗,将会导致滑膜进一步增厚,生成诸多绒毛,即血管翳,侵袭软骨或关节腔,导致关节结构被破坏[5]。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血管增殖特征持续存在,对膝关节具有较大的破坏性。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判断,主要以血生化检验结果、患者临床症状为主,血沉与C反应蛋白是临床常用于判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活动程度的主要指标。分析研究组积液深度、滑膜厚度与血沉、C反应蛋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现为正相关,提示血管增殖现象,是因为类风湿关节炎处于活动期[5]。临床实践也认为血管增殖情况之下的血流信号强度,与患者疾病处于活动期、患病时间具有密切的关系[6]。该文研究之中所选择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高频超声观察到多数患者的软骨存在退行性病变,关节腔越来越窄且关节腔破坏明显,部分严重变形。由于此次研究之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病程为5~24个月,患病时间短,针对病程>24个月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关节腔的病变状况,尚缺乏相关报道,需临床进一步探讨。利用高频超声予以观察时,通过超声彩色能量图模式或者是低速模式,可清晰的显示出增厚滑膜内血流信号,为临床进一步准确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病期间,关节软骨表层被血管翳所覆盖,导致软骨难以吸取滑液中的营养物质,进而使得软骨结构破坏[7]。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其诊断分辨率的进一步提高,为临床无创诊断软骨病变提供了全新的手段。以软骨内回声、边界清晰的程度,进一步确定软骨有无退行性病变,既往临床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时,主要以X线片诊断方式为主,X线可以精准的判断骨赘、骨质增生、关节间隙,但是并不敏感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软骨破坏,使其在类风湿病早期诊断中应用受限[8]。该文将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纳入研究组,检查其120膝关节正侧位,结果在软骨病变检出率方面,超声检出率40.00%高于X线检出率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同时接受MRI与高频超声诊断,结果在软骨病变检出率方面,超声检出率38.24%略微低于MRI检出率55.88%,但是两者对比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费用较高,过程比较复杂,且MRI在携带起搏器以及支架的患者检查中应用受限。超声无创,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操作简单、检查费用低、重复性良好,可与健侧进行对照,故而高频超声可以清晰的、准确的判断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滑膜厚度、关节腔内积液深度、软骨病变、滑膜内血管增殖情况,优势十分突出,值得临床大范围推荐普及。

猜你喜欢

软骨病风湿性关节炎滑膜
基于滑膜控制的船舶永磁同步推进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研究
肉鸡常见腿部疾病的病因
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滑膜施工技术要点探讨
武松的“软骨病”
鸡软骨病的预防与治疗
蒙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260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蒙医证型与AKA相关性研究
壮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藏医外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滑膜肉瘤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