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性护理在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2019-02-11徐小芹
徐小芹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临床研究发现[1]:通常情况下,接受手术患者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感和相关不良的心理状态。不仅仅影响手术的进展,同时对于患者手术后的康复过程也极为不利。对于心脏外科手术而言,手术本身存在较大难度,患者康复过程相对更长,因此,对于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来说,针对患者临床有效护理和干预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次研究为了探讨应用于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康复过程中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和方法,以便为临床研究探索新的方法措施。本次研究对我院临床实践经验进行了如下总结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我科进行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124例。其中男性84例,女性40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2.25±10.25)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44例;瓣膜手术患者60例;先心病手术患者2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有分组研究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措施和方法
1.2.1 对照组
本组入院研究对象均给予传统护理模式,患者实施手术前进行手术相关内容告知并签署同意书,麻醉师和手术医生针对患者的疑虑和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和指导。
1.2.2 干预组
本组入院研究对象在给予对照组干预措施的基础上,采取以下干预措施:
1.2.2.1 组建延续性护理专业小组
抽调专业素质水平和综合实力较好的护士组间延续性护理专业小组。小组对相关护理经验进行归纳总结,通过专题学习和研讨,不断掌握延续性护理的注意要点问题,同时编制相关的宣教材料。
1.2.2.2 术前护理健康教育
延续性护理专业小组的相关护理工作人员,在患者实施手术前2d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差异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同时发放事先编制的相关宣教材料。通过与家属的交谈和干预,积极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打消患者对疾病的疑虑。
1.2.2.3 术中护理
患者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相关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对出现的突然波动要做好应对措施,积极配合手术医生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实施。
1.2.2.4 术后护理
患者手术后,相关护理工作者要密切动态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和心理变化,并想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告知相关术后的注意事项。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建立患者的信心,争取早期康复。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包括:(1)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焦虑评分降低值、抑郁评分降低值、疼痛评分;(2)两组患者干预后的ICU时间和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工具均为PEMS3.1 for Windows软件包。数据处理时,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以P<0.05时,认为数据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实施不同干预护理措施后改善效果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不同干预护理措施后改善效果比较结果如下: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降低值、抑郁评分降低值、疼痛评分等三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临床统计资料显示:对于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而言,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病情往往危重。相关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往往过分关注于手术本身,对于手术结果的不确定性抱有很大疑虑。从而导致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出现了相关的不良情绪。不但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同时延长了患者治疗的时间和康复时间,在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既往文献研究报道结果发现:采用延续性护理应用于心脏外科的围术期康复实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从众多病例的临床护理效果上分析,延续性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可以有效的促进和提升患者的临床预后,对于患者的早日康复也有利。
我院在总结文献资料和研究报道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不断总结,参考多方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简洁有效的延续性护理方案,从组建延续性护理专业小组、术前护理健康教育、术中护理、术后护理等多个方面对延续性护理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通过临床实践的验证,临床综合效果十分显著[2]。
因此,综合以上分析和阐述,笔者认为:在临床针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实施护理的实践过程中,应用延续性护理可显著促进患者康复,是临床护理实践的过程中的理想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