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与公共艺术引领创新生活: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

2019-02-10周向力

公共艺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新时代

周向力

摘要:本文是对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的深度报道。回顾了往届大展的经验与成果,介绍了本届大展的概况与特点,以及开幕式和学术研讨会的情况,并通过对展览案例的分析,剖析本届大展如何向公众展示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设计与公共艺术与新生活的关系,以及解决问题与价值引领的途径和方式,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有价值的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新时代;新生活;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

公共艺术专题展;设计;公共艺术

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于2019年1月11日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以下简称“两馆”)开幕。此次大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旅游局承办,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深圳市當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组委会、上海市创意工作者协会、《公共艺术》杂志为协办机构,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为执行机构。大展展期从2019年1月11日至4月6日。

中国设计大展是由原文化部发起举办的目前唯一的每三年一届的设计类展览项目,是近年来着力打造的国家级展览。首届大展以“时代·创造”为主题,于2012年12月在深圳市举办,整合了众多设计门类,搭建起了国家级、综合性的设计类展览和研究平台。第二届大展将公共艺术以专题展的形式纳入整体框架,并将中国设计大展定名为“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于2叭6年1月至3月在深圳市举办。展览以“设计·责任”为主题,关注和倡导设计与公共艺术的社会责任及其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思考,聚焦其在服务国家社会发展大局和重大战略中的重要价值。同期还举办了中国现代设计文献展、公共艺术文献展。

一、展览概述

作为全国性的专业展,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以“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时代·新生活”为主题,将设计和公共艺术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总体框架,关注设计和公共艺术的社会责任及其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文化价值,凸显“创新引领”与“生活关怀”的价值理念。全面展示新时代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的积极探索和优秀成果,倡导和促进推出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神、传播新时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设计和公共艺术作品。

本届展览主题既体现了国家的文化战略,也反映出三年来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发展的特点与成就。创造美好生活,已成为“新时代”的共同追求。新时代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社会主要矛盾、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观念的变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大众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产生了新的增长点,形成了制造业的新动能,与之相关的需求、消费、供给、服务等方面发生的巨大的变化,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将是中国设计及公共艺术在新时代发展中需要面对、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展览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活改善”“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创新驱动”四个重要主题,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追求,围绕新时代中国设计及公共艺术相关的话题展开演绎。通过八十二个优秀案例(三百五十二件/组作品),探讨了“人与日用”“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科技和产业”等之间的关系,揭示“新时代”的中国设计与公共艺术的总体面貌,以及价值引领与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有价值的思考和实践。

本届展览延续了第二届大展以来的“学术委员会+策展人召集+策展人团队+组委会办公室”的工作机制,确定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设计理论家、策展人杭间,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公共艺术专家汪大伟共同担任策展团队召集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清华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装饰》主编方晓风,建筑师、深圳市室内建筑设计行业协会执行会长、第二十、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家具展总策展人、设计总监卢涛,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原主席毕学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北京工业设计协会会长许平,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孙振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杨冬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吴海燕,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中国近现代设计文献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沈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副主席金江波,wutopia Lab主持建筑师俞挺,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副馆长颜为昕担任策展人,其中卢涛还担任了本届大展的展陈空间总设计师。此外,展览组委会还邀请了重要的全国性行业协会、专业院校、媒体、设计师事务所等相关机构,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共七十五个机构和个人作为提名人向大展推荐案例。同时,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符合展览要求的案例和作品,这些案例最终通过策展团队及学术委员会的遴选后纳入展览方案。

“案例”是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的亮点和重点。其概念是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展览组委会副主任诸迪在第二次设计大展时提出的。本届展览在策展过程中更加强化了案例的概念,本届大展策展团队召集人杭间教授指出本届大展的意义是:“检阅、回顾、总结三年以来中国设计界的成就,并通过三年来的设计案例的总结来提出问题,给中国的设计提供一种解决思路,为中国生活方式提供一种倡导。”探索设计和公共艺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及其服务民生与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讲述中国设计与公共艺术的故事,传播与推广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促使设计创新成果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服务中国社会发展与经济文化建设。

二、展览开幕式及学术论坛

展览开幕式于2019年1月11日在深圳市“两馆”举行,由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展览组委会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李群致辞并宣布开幕,深圳市人民政府市长、展览组委会主任陈如桂,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展览组委会副主任汪一洋,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展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范迪安先后致辞,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展览组委会副主任李小甘主持。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展览组委会副主任诸迪,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展览组委会委员杨树,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展览组委会副主任吴以环,深圳市人民政府秘书长李廷忠,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展览组委会委员刘佳晨,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局长、展览组委会委员张合运,深圳市文联主席李瑞琦等出席了开幕仪式。

开幕式当日下午,在“两馆”多功能厅举办了主题为“新时代·新生活——走向新时代的中国设计与公共艺术”的学术论坛。论坛由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钱强主持;文化和旅游部藝术司司长、展览组委会副主任诸迪,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佳晨先后致辞;召集人杭间和汪大伟教授主持论坛研讨。

设计理论和设计史专家王受之教授以《设计的文化追求与“创新引领”“生活关怀”》为题,阐述了自己对中国设计大展和设计文化的理解。他表示每次参与中国设计大展都有很大的触动,能够感受到国家设计能力的提升,并且表现得越来越自信。他解读了对本届大展八个专题的认识,指出新时代需要形成一种对于设计文化的新的理解,即更接近人们的生活与需求,做到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中央美术学院王敏教授发言的主题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的设计评述》。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设计发展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他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设计教育的发展,分享了他与其团队梳理的改革开放以来设计的发展历程。这条脉络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勾勒出中国现代设计理念和创新设计的形成过程,表达出中国设计师对社会理想、人文价值以及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一些深层思考。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在题为《设计呈现国家形象——为“上合”而设计》的发言中,介绍了设计如何参与服务2018年上合青岛峰会的经历,阐述了设计如何诠释发展理念,凸显意象转化,凸显设计服务国计民生和服务国家战略,彰显传统优秀文化,特别是传统工艺创造性地转化和发展。他指出设计产业、设计文化和设计教育应更广泛地了解国家战略,融入我们国家发展的策略。

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总经理陈妍女士围绕着《用户研究助力品牌建设》主题,介绍和分享了该中心参与的部分案例。在互联网数字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品牌的建设、运营、升级和管理都需要进行用户研究,通过用户调研、大数据分析、产品研究等方式精准地把品牌和用户连接起来,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品牌价值。

大展策展人之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装饰》主编方晓风教授的发言主题为《品质——新时代审美的关键词》。他结合案例阐述了策展思路。以“相遇”“水榭”“教育”“效率”“公厕”“城市家具”为例回应本届大展的初衷,即设计和公共艺术如何探索服务民生与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传播与推广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浙江省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沈耀腾的发言题目为《文旅融合在莫干山乡村振兴中的实践》。他以莫干山文旅融合的实际案例讲述了“保护传承,创新融合”“智力支持,高端融合”“因地制宜,差异融合”“市场导向,需求融合”的乡村振兴方式,探讨了以“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为原则,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事业和产业的关系,文旅融合和其他融合之间的关系。

本届大展策展人之一、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教授以《国家战略导向下的公共艺术:非遗扶贫与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为题,讲述了精准扶贫如何落实到帮助传统手工艺进行活化,用非遗的方式和资源拉动扶贫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具体项目和案例展示了公共艺术如何把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对接,满足贫困和偏远地区人对提升技能的需求,满足对生活品质提升和创业创富的本质需求。演讲总结了将非遗和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资源转化为现代创意机制的方式方法,把扶贫和非遗结合成一种创新性的发展机制和制度。

该学术论坛深入探讨新时代条件下,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的创新发展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创新探索和实践经验,为新时代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三、展览内容

本届设计大展共分为八个专题板块,其中设计部分包括“智慧城市”“传统活化”“科艺融合”“形象传播”“中国智造”五个板块,围绕新时代中国设计的东方美学、传统工艺的设计转换、中国人生活方式设计、消费与品牌构建、新技术、新材料、新空间、新技术与产业转型、工业设计与制造中的核心问题、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等话题展开。

在“传统活化”展区,着眼于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展现了设计师在重新发现传统、认识传统,以及将其与当代社会文化进行创造性结合等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反映出本土设计、东方设计、新中式等中国风格的设计渐趋活跃的新趋势。主要案例包括传统纹样活化、传统工艺活化、传统形制活化、传统材料营造空间、中国生活方式与生活美学等等。

“中国智造”在最近三年来呈现出显著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制造业实现了成功转型,也体现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过程中。“中国智造”展区的案例展现了中国设计师与科技工作者一起,如何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进行创新设计的重要成果,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国之重器”案例选择了代表当前我国正在努力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装备”,上至国产支线喷气式客机,下至新一代动力集中型动车组、超级海工重吊船、丘陵山地玉米收割机等,集中展示了中国陆上与海上“智造”的重大创举,以及在农业生产上对效率的提升。它们既吸纳了最新的技术,同时在外观上又有新的美学提升,力图在这些庞大的机械结构之外展现人性、安全、高效的一面。通过这些由国家资助研发出的新科技成果,我们会看到人们对于传统生产方式、出行方式等方面的认知是如何被改变的,同时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解也随之改变。

每一件新产品的推出,背后都是无数设计师的劳动。在日常生活领域,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成为当代设计的重要命题。艺术地生活,是当代设计面向未来的重要动力。“科艺融合”展区展出了设计师在日用产品设计、人工智能设计、基于互联网的新服务模式设计等方面的案例,探讨了将新技术及时转换成为服务生活的产品,创造了无数新的可能。

“形象传播”展区主要展示的是,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中华文化影响,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的案例。例如,金砖五国峰会形象设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形象设计、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形象设计、2022冬奥会形象设计、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设计等等。近年来,设计界在系列“主场外交”等活动中积极参与视觉设计、室内及环境设计、活动系统整体设计、礼品设计等,取得了丰硕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部分优秀作品,超越了一般概念化的解读或图解,逐步探索出一条有效传播的路径。

作为城市化的后发国家,中国如何在21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在交通、业态、服务、居住等方面着力解决城市病突出问题?“智慧城市”展区的案例,正是探讨了如何以新产业、新业态为导向,集聚创新资源,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东方品格的智慧城市,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公共艺术部分包括“城乡营造”“品质空间”“友好社区”三个板块,以典型案例与地方建设结合的方式互动展开,围绕城市空间艺术化与城市品质提升、城市更新发展、社区营造与创建友好社区、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乡村文化振兴与特色小镇建设、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景观设计等问题展开探讨、演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城乡营造”板块作为对于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回应,以案例的方式探讨了新时代的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在城乡空间营造、城乡产业转型、地域文化发展、历史记忆保留、旧区改造更新、区域活力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价值引领作用,有效地帮助地方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诉求,增强了幸福感与归属感,激发了公众与艺术家们一起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意愿,促进了当地文化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该展区中的“精准扶贫”案例,以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工匠精神、激发创造活力、促进就业增收为精准扶贫的核心抓手,探索了乡村文化资源和文创产业的巨大的转化空间。案例通过激发地方文脉传承和非遗手工艺的现代性转化,助力非遗手工艺资源向生产力转型,实现文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扶志”“扶智”的作用,有效促进人才回归、大众就业,推动农村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其中,章莉莉、梁鑫鑫、吴珂颖等设计师和非遗传承人共同创作的作品《百鸟林》公共艺术装置,围绕鸟的图形与故事,探索了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非遗技艺相结合的创新之路。该装置不仅是一件视觉装置,更是一件听觉装置。行走其中,鸟鸣声声,流水潺潺,树叶沙沙,宛若在林中穿梭,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感受中国文化之美。

特色小镇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资源、浓郁的乡情民风,备受游客青睐,成为新时代城乡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的《一竹一世界》系列——莫干山国际创意工作营,沈雷的《不舍·野马岭》,郝大鹏、孙继仁、杨逸的《四川美院美术馆》,詹文瑶、吕呋影、谢白杨、靳风霞、柳芳、黄鹏川等的《一镇一品》系列作品,李竹芳的《品牌乡村》系列作品共同组成了“城乡营造”板块中“特色小镇”案例。这些案例都探讨了如何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满足文化消费和艺术审美的需求,与当地产业、自然生态、人文地理的相融相生,优化生产关系结构,提振生产力能效,带动产业转型,加快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实现美好生活品质提升。

“品质空间”板块通过“城市家具设计”“地铁空间”“相遇”“效率”“教育”“公厕”等案例,探讨了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如何与城市发展需求相结合,服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打造城市艺术景观、塑造城市人文形象、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地铁空间”案例展出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青岛、昆明、哈尔滨等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铁车站创新设计成果。“城市家具设计”案例则从标准化和艺术化两个层面对城市家具进行诠释,作品不仅展现了城市家具的系统性、整合性、规范性和生态性,同时又强调公共艺术的特性。公厕是日常生活中难以回避的公共场所,近年来公厕的品质和设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次展出的公厕案例中,有些设计已不再满足于最基础的使用功能,成为了文化表达、地区形象塑造的重要一环,更成为考察公共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城市社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与城市发展、社会治理等紧密相连。“友好社区”板块通过“社区温度”“缤纷社区”“社区微更新”“城市活力”“社区花园”等案例,展示了设计师们如何通过设计和公共艺术的方式,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在环境改善、社区营造、社区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反映出中国公共艺术界通过多种形式在创建友好社区、改善社群关系、增强社区文化修养等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策展人俞挺在案例中展示了中国的建筑设计师利用建筑学的方式尽力去解决活化城中村、改造商业立面、陪伴孩童成长、老人养老、改善采光、改善邻里关系等问题,试图建立一些微妙的、生动的、有趣的多维度空间互动关系。而在“社区温度”这个案例中的作品《失物招领》,收集了来自国内不同灾害现场,原本布满灾害印记的失物,它们被修复后仪式化地在橱窗里展出。这些带着真实的记忆与故事,成为一种温柔的提醒。策展人王绍强希望这件作品能够提醒人们珍惜身边事物,通过设计将特殊的文化价值与历史记忆保存并反思,重塑社区温度。

結语

相较往届中国设计大展,本届大展突出了公共艺术作为艺术介入社会改造的行为与方式。策展人将适合的作品整合成一个立体的案例,展示近年来公共艺术发展的整体样貌,反映了三年来公共艺术发展的国际趋势、学院艺术教育的力量、城市化进程项目参与、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非遗相结合等诸多发展的特点。在城乡营造、社区建设或在空间形态这几个部分当中,设计与公共艺术越来越密不可分。这一方面体现出了设计大展把公共艺术融合进来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进程当中“大设计”的概念,两者的结合恰恰体现了“艺术地改造生活”。大展中深入的、系统的案例也反映了近年来公共艺术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紧跟“新时代·新生活”主题的发展要求,以及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做出的不懈努力。

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的举办,适逢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之年,展览凝聚了中国设计与公共艺术的众多创新成果,体现了设计界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所做的卓有成就的努力,反映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在艺术、科学、生活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综合成就。同时,大展更以优秀的专业水准,通过揭示设计的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在全球化的设计发展中,引导中国设计走在前列,面向未来。

周向力,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