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供应室护理的风险防范措施及对策
2019-02-10陶瑛
陶 瑛
(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供应室,江苏 昆山 215000)
供应室主要为医院提供基本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其中主要包括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以及发放等工作,其护理质量对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有重要影响。根据以往护理工作和相关文献总结显示[1],医院消毒供应室主要存在的风险事件由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足、护理记录不规范和管理流程不规范等。基于此,本文对以往供应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对应的护理防范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供应室在2018年1月开始采用风险防范措施,通过对以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方法对策,随机选取2107年1月至12月管理的3000次医疗用品为A组,随机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管理的3000次医疗用品为B组。
1.2 方法
1.2.1 风险因素分析
对以往医院供应室护理工作中造成风险事件的因素进行分析,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工作流程因素,护理人员在对医疗用品进行回收和发放过程中没有做到将已经污染的物品与无菌物品进行分车管理,从而造成交叉感染现象。在对医疗用品进行消毒时,因为对其浸泡和消毒不充分,导致灭菌工作不彻底极易造成风险事件发生。医疗用品储存时放置的位置不合理,造成过期物品与没有过期物品混乱,引起风险事件;(2)护理人员因素,由于部分护理人员调入供应室工作时间相对较短,对具体工作内容和内部环境相对较为陌生,极易出现物品摆放不当以及操作不规范现象,容易出现灭菌或消毒不彻底现象。还有就是对工作记录不重视或书写不规范,从而出现临床资料缺失或错误;(3)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供应室监督和控制工作力度不足,对各项工作指标没有明确的监管措施,极易出现风险事件[2]。
1.2.2 防范措施
针对以上出现的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及对策:(1)规范工作流程,在工作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查对制度,并对污染物品和无菌物品采用分车、分人管理制度,从而保证无菌物品的安全性和无菌性。对于一些医疗设备需由专业维修和保养人员对其进行定期保养,从而保障正常运行。对于供应室工作流程进行合理优化,明确每位护理人员工作职责;(2)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从而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综合能力,同时还应加强对其进行法律规范培训,提升其自身的维权意识,其中主要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为主。对于新调入的护理人员应在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监督和指导下进行工作,并定期对其专业能力进行考核,针对不足之处进行专项学习;(3)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在供应室管理工作中应成立质控和监督小组,对供应室工作进行不定期抽查,对与其中存在的不足和潜在的风险事件进行及时纠正,并对相应的护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批评和处罚,对于表现较好的护理人员进行奖励。同时还应加强各科室与供应室之间的联系,同时各科室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回馈,了解本科室护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1.3 统计学方法
对此次研究实施风险防范措施前后供应室出现的风险事件差异所产生的数据结果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评估,用(±s)表示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通过对所选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管理的6000次医疗用品情况进行分析表明,A组风险事件共出现11次,其中主要为清洗不干净3次、灭菌不彻底3次、包装不合格4次和发放错误1次,发生率为0.37%,而B组只出现1次包装不合格现象,发生率为0.03%,组间比较(x2=15.273,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医院供应室属于较为特殊的科室之一,由于其管理的医疗器械和用品相对较为复杂、繁多,因此给该科室护理人员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在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疏忽大意现象,极易造成严重的后果,严重者甚至对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医院供应室护理过程中应实现精细化、全面化、人性化护理,不断完善护理规范流程,并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和潜在的风险事件进行评估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此降低供应室风险事件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安全、无菌的医疗器械和用品。提供对本研究调查表明,本科室在实施风险防范措施及对策前3000次医疗用品管理工作中共出现11次风险事件,发生率为0.37%,而实施风险防范措施后共出现1次,发生率为0.03%,组间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结果与余艺英等[3]研究结果极其相似。
综上所述,通过对医院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和潜在的风险事件进行汇总、分析,并制定对应的风险防范措施,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供应室所提高医疗用品的安全性,同时对提高医护人员对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有重要意义。此方案值得被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