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管腔刷在气管导管患者护理中管腔清洗方法的应用
2019-02-10周廷钧
周廷钧,李 鸿
(乐山市人民医院,四川 乐山 614000)
在临床实践中危重病人为了避免缺氧,需行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建立人工气道,在护理的过程中,因痰液较多或粘稠易结痂,导致更换后的气管导管清洗难度较大,可能造成感染和堵塞,危及患者生命[1]。根据《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为高度危险性,应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我科在原有管腔刷的基础上根据其管腔的形状和弧度,进行改良,制造了适合清洗气管导管的J型管腔刷。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次所选2 00支0.7 c m一带三气管导管来源于我院2019年1月-2019年4月收治的神经内科气管插管患者。我科现有工作人员36人,其中护士长1人,护士13人,平均年龄(44.23±5.15)岁;平均工作(16.34±7.34)年。消毒员2人,辅助工人20人。
1.2 方法
(1)气管导管选取分组:临床分别在7:00和15:00进行更换,将神经内科和重症医学科患者在2019年3-4月份内使用后的气管导管200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并做好记录。(2)清洗用工具:ATP生物荧光检测仪(3M公司)、带光源放大镜、白通条;全效多酶清洗剂(3M公司);超声波清洗机、高压水枪、高压气枪;医用管腔刷(直径0.7cm)共20个、改良管腔刷(直径0.7cm)共20个。(3)培训:为了确保同质化的操作,我科对清洗组6人进行理论培训及清洗标准化操作流程的现场演示和考核。
1.2.1 对照组的清洗方法
在流动水下预处理后放入污染器械回收箱,消毒供应中心回收后放入30℃温水中浸泡5min,取出后用常规管腔刷进行刷洗冲洗3min,然后置于超声波清洗机内加多酶(1:200,45℃)超声清洗5min,用高压水枪漂洗终末漂洗,气枪吹干。
1.2.2 观察组的清洗方法
观察组在标准化清洗流程的基础上将常规管腔刷更换为改良J型管腔刷进行管腔内部的刷洗。改良管腔刷的长度由常规的32厘米长缩短为24厘米,刷柄将原来的铝制细丝改制成手握形状的硅胶刷柄,在管腔反复刷洗的过程中达到节力和防止滑脱的目的;将原来12厘米的刷毛缩短为10厘米;根据气管导管弯曲的弧度将原来直的管腔刷改良成150°J型管腔刷,并采用不易变形的材质。在管腔内用力均匀来回反复刷洗,在刷洗的过程中要求气管导管两端露刷头,刷洗时间为2min,改良后的管腔刷和气管导管的弯曲弧度一致贴合紧密,达到无缝无死角清洗。在清洗的过程中观察管腔刷有无倒毛、脱落及气管导管末端边缘处有无损伤等现象。
1.3 评价方法
将干燥后的气管导管干燥后立即进行清洗质量检测。
1.3.1 带光源放大镜检测法
采用5倍带光源放大镜观察清晰干燥后的气管导管清洁度,是否有残留物质、污垢及痰痂等。合格:无残留物质、污垢及痰痂,反之,视为不合格。
1.3.2 ATP生物荧光检测方法
检测人员均应佩戴无菌手套与口帽,以免受到人为因素影响气管导管清洁度。采用管腔ATP检测棒反复擦拭气管导管,取样后加以检测。合格:RLU≤150,反之,不合格。
1.3.3 白通条试验
将白纱条置入气管导管内腔来回擦拭后检查白纱条的污染程度。合格:白纱条清洁。不合格:白纱条存在残留物质、污垢及痰痂。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以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5倍放大镜清洁度合格率86%(86/100),ATP合格率82%(82/100),白纱条试验合格率80%(80/100)。试验组:5倍放大镜清洁度合格率96%(96/100),ATP合格率95%(95/100),白纱条试验合格率97%(97/100),均有显著差异(P<0.05)。
对照组:每支有效清洁时间3min,管腔刷每天用2根,导管损坏18个。试验组:每支有效清洁时间2min,管腔刷每天用0.5根,导管损坏5个。两组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 论
气管导管因使用患者的特殊性,使用后附着大量的痰液痰痂等不易被彻底清除,残留的有机物可能成为潜在的传播源,同时未彻底清洗的气管导管表面会产生生物膜,降低灭菌的效果,增加气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2]。据文献报道[3]选择合适的管道清洗刷是保证清洗彻底的关键。该研究在标准化清洗流程的基础上,将管腔清洗刷改良成150°J型与气管导管相匹配的弧度进行管道刷洗,通过这种方法明显提高了气管导管的清洗质量和清洗效率,有效的降低的清洗成本,减少了因管腔刷不匹配在清洗过程中造成的气管导管末端边缘卷曲和损坏。
综上所述,改良管腔刷在气管导管清洗中清洗效果明显,建议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