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基于当下地方高校影视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9-02-10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影视理论创作

张 婉 宜

(沈阳大学 音乐与传媒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近年来, 众多综合类地方院校开设了影视专业课,但教学资源、学生能力水平、影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定位等, 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上, 往往延续原有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经验。 其培养的模式基本分两类: 一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艺术理论的传授; 另一类注重艺术理论和经验的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第一类培养模式下,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实际操作熟练, 但对艺术理论的学习不足,导致无法合理利用操作技能,实现艺术主题的表达; 在第二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影视创作能力有所欠缺。 两种培养模式均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地方高校影视教育改进培养模式, 使学生在感知美、理解美,利用所学的影视艺术理论和影视创作技能,创作具有审美价值的影视作品, 在当前的影视教育中格外重要。

一、 感知美:以兴趣为先导,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1. 影像认知,激发学习兴趣

地方高校需要明确影视教育的学科定位和人文价值。入学即以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能力为先导进行影视教育。应从对电影、电视的直观感知开始,在影像和声音的呈现方式和意义表达中,不断感受习得影视的视听要素和具体的创作手法。学生对“影视艺术究竟是什么”存在不同程度的片面理解,需要引导学生对影视艺术理论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地方高校的学生来说,初入大学校门,可塑性极强;但如果在入学之初没能培养出对影视艺术理论的学习兴趣,没能认识到影视艺术的学习目标,在未来的培养中将带来缺憾与不足。

刚入学的高校学生,对影视艺术专业的枯燥的理论学习往往有乏味感。在入学之初,提供较多的影像观摩,开展基本的影视实践活动,在欣赏影视作品和进行简单的影视创作实践过程中,体验和把握艺术的美感和魅力,就能激发学习兴趣,以放松的心态进行影视理论的学习。同时也更容易对影视理论增加理解及认同,能够更好地提升对影视艺术的表达能力。影视作品的艺术表达,更多在于影像画面后蕴含的深层的主题和意义,需要具有影视教育专业扎实的人文基础知识去了解和学习。

2. 人文素养,感知影视之美

感知美的能力不仅需要视听感官的直观感受,而且需要用影视学科的人文知识去了解和把握,从中习得感知美的能力。影视学科的人文素养包括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哲学等各领域的相关知识。针对影视人才培养的学科定位,地方高校在通识课的设置上,可以综合其他学科的优秀课程,广泛吸取相关的人文知识,培养感知美的能力。例如民俗文化课、社会人类学等课程,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相关学科的文化知识,而且能够通过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更好地感知艺术之美。此外,通识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激发潜力,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艺术创作方向。例如,对历史知识兴趣十足的学生,通过长期的历史知识积累,把自己对历史事件的感悟熔铸到剧本创作当中,创作历史题材的作品;也可以在对影视艺术语言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创作更符合时代需求的电影剧本。

3. “产学研”协同,提升感知美的能力

影视知识的吸收和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讲授,还需要对影视作品内部的结构加以理解和感知。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从兴趣点入手,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感知美的能力体现在很多方面,从电影作品的鉴赏方面说,不仅要从镜头语言和人物表演等方面切入,使学生感知艺术魅力、获取艺术美感,还要契合当下的教育模式,从“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角度,对学生感知美的能力进行培养。以传媒专业为例,从影像入手,体现了影视语言教学的必要性。影像生产与影视发展前景是需要学生去充分认识和了解的内容。大学教育阶段,从影视产业的现状出发,结合高校教育教学实际,丰富学生的理论和操作技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1]。影视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影视人才以影像语言创作艺术作品、以影像呈现文化价值,观众对千篇一律、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必然难以接受,创新的艺术作品才能打动观众。高校作为影视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需要在教学中,从“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角度,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其中,培养创意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是关键,引导学生感知艺术魅力,激发学习和创作的热情,能够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 理解美:以影视理论为基础,把握影视作品的内涵

1. 以影视理论为基础,提升对美的理解力

部分地方高校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教学资源、学生综合能力等现状,将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接轨,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类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与电视台或其他媒体机构对人才的需求有较高的契合度,但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热衷于影视技术的学习,忽视了作为学科基础的影视理论学习。单纯强调影视实践能力,导致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对机器设备的使用能力较强,但缺少良好的组织影视艺术语言的能力。另一部分地方高校侧重影视理论的学习,但因影视实践环节的缺失,学生无法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影视理论,未能将影视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影视理论无法融入和应用到艺术创作当中。地方高校在影视教育中积极思考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水平双向提升尤为重要,学生需要以理论为基础,读懂影视语言的意涵,理解影视之美是如何产生的。

在地方高校的影视教育过程中,以影视理论为基础,提升学生对艺术美的理解能力十分必要。“影视产品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面之广,导致影视文化逐渐成为影响人们意识形态、道德观念、价值理念乃至心态发展的重要文化形态,这种影响在大学生中尤为明显。”[2]影视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文化认知,引导受众的文化心态。影视专业的大学生不仅是影视产品的接受者,也是影视产品的制造者。地方高校在培养影视人才的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感知艺术美的能力,更要提升学生审美判断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需要相对完善的专业技术技能和良好的艺术理解力。艺术理解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和影视理论的涵养。

2. 提升文化涵养,理解影像之美

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是高等院校需要重视的环节。虽然本科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和社会需求不以学术理论为主导,但影视理论的学习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深度。影视艺术理论是理解艺术语言的基础,只有理解影视艺术语言深层的意涵,才能在艺术创作中发掘出更好的主题,展现更高的艺术价值。现阶段许多影视作品在叙事上欠缺力度,在主题发掘上欠缺深度,在艺术语言使用上存在缺陷,无法以影视语言传达深层的文化意涵。说明创作者影视艺术理论不足,无法理解深层次的影像之美,其文化内涵亟需提升。此外,一些艺术作品在内容的把握和题材的选择上存在价值观的偏差。同时,对艺术美理解和认识的不足,导致艺术作品在内容的表达和主题的传达上存在问题和缺陷。例如,一些网络电影经常以情色的片名吸引观众,以获得点击率;此外,网络电影粗制滥造的现象十分普遍,其中不乏标榜血腥暴力的情节,有的穿插粗浅搞笑的情节,影视语言运用粗糙,内容表达浮躁。这些问题不仅来自于影视从业者的媚俗、功利的心理,还与习得艺术表达能力时缺少文化知识,不能创作具有欣赏价值的作品有关。

“如果影视生产是一个收集符号、占有符号、制作符号的过程,那么影视传播是使用符号巧妙叙事的过程。”[3]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理论学习帮助创作者理解影视表现手法为何使用、在何种情况下使用。针对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理解影视理论,更需要理解影视理论如何运用到影视生产过程,理解影视理论是影视作品生产的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例如,欣赏纪录片,对一个长镜头作具体分析时,不仅要理解拍摄手法如何实现,还要进一步体察为何纪录片使用了这样的拍摄手法,使用的意义何在。如果创作者不能明确和理解影像真实和现实真实的距离,不能深刻把握影视镜头在创作过程中使用的意义,创作中许多镜头语言的运用就会生涩乏味。虽然,一些美感十足的镜头能在视觉效果上给予观众刺激,但如果镜头背后没有深刻的意涵和明确的创作意图,纯粹为了视觉效果的表达,就无法深入到观众内心,无法向观众传达深刻的主题思想。

对作品意义深入探究是深刻理解理论的过程,只有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才能对影视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在影视专业教育过程中,高校教师通过结合影像案例深入讲授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从影片出发,讲授相应的影视理论,增强学生对影像的深度理解,更易于使学生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三、 创造美:生产具有美的力量的作品

1. 引导学生创造蕴含审美价值的影视作品

“作为现当代人类社会的大众文化或大众艺术,电影与电视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巨大的影响力,遍及世界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遍及每个国家的城市与乡村。”[4]影视作品的传播效果覆盖和影响的人口众多,“大众传播学认为,影视艺术对受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影视作品中的生态文化环境可以通过画面传播,引发观众最大限度的关注,从而在思维层面达到美的效果。”[5]现阶段,网络蓬勃发展,视觉文化崛起,影视艺术和影视创作深入到各行业之中,影视从业人员除了能够进入主流媒体从事艺术工作外,影视专业的人员还能够以新媒体平台为依托,通过高度发达的网络媒体进行影像传播。影视专业的人员不仅能够作为独立制作人,传播自制的影视作品,还能够进行影视直播等活动。当下传媒的发达和传播的便捷,需要制作者创作蕴含审美价值的影视作品,推动影视产业的健康发展。因而,高校应注重感知美、理解美、传播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6]如何传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视作品,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如何制作和传播具有艺术价值的影视作品,是需要地方高校教师和影视艺术专业学生去思考的问题。影像的表达是直接的,是黑格尔所言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7]。影视专业人员应理解和把握“理念”与“感性显现”之间的关系。在影视教育过程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影视理论为基础,从促进学生理解影视作品入手,掌握艺术表现的规律及艺术语言使用的手法,引导学生创作具有审美价值的影视作品。只有将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与影视理论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气韵和审美价值的影视作品。

地方高校在影视教育过程中,除了使学生对感知美和理解美有具体把握外,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创作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艺术实践的过程不仅是艺术作品呈现的过程,也是赋予影视作品审美价值的过程。创作蕴含审美价值的作品,对从事影视工作的学生意义深刻。近年来,随着快手、抖音等自媒体视频软件的出现,以及微信、微博等即时影像制作、传播新媒体平台的上线,网络影像传播的渠道更加多元。越来越多的受众乐于通过新媒体平台了解社会、接受知识、交流信息。当下,把握传播信息的内容十分重要,影视从业人员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弘扬、宣传正确的思想,具备审美能力,对创作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尤为关键。

2. 以创造美为理念,培养高水准的影视人才

高校影视专业的学生是潜在的、即将进入社会的影视工作者。在对高校影视专业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明确培养目标是创作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学生进入社会,进行影视创作,对艺术作品内容的衡量和把握非常关键。一部分高校影视专业的毕业生将进入主流媒体机构,例如电视台、电台等传媒机构,制作和传播影像信息;还有一部分学生可能成为自媒体创作者,通过网络平台传播自己的作品。从未来从业状况看,基于传媒机构对艺术作品严格审查的角度,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网络平台没有更多的审查条件,对艺术作品质量的要求相对宽松,更需要制作者具备分辨传播内容优劣的能力。如果没有正向的影视教育作为指导和基础,学生在融入社会、开展工作时,其艺术作品的质量和价值就不能有所保证。影像直观地呈现创作者的思想和意图,作品内容的深刻与浅薄,艺术表达的精巧与粗俗,直接影响观众的艺术体会和感悟。观众,尤其是伴随网络新媒体成长起来的年轻观众,通过影视作品来理解社会。影视从业者的创作意图和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年轻一代的精神成长和道德观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影视教育专业培养学生具有创造美的能力格外重要。

四、 结 语

近年影视学科蓬勃发展,作为学科综合性极强的影视专业,涵盖了音乐、美术、舞蹈等学科要素,以此为基础生发出独特的优势和专业特征。尽管影视专业自产生以来存在的时间不算长,却日益成为我国艺术学科体系内有特殊力量的学科。众多高校兴办影视专业,为在校学生开设影视艺术通识课程;越来越多的学校拥有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说明影视学科的发展日益走向成熟。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众多院校开设了影视专业课,但不能只关注学科的规模和数量,学生的真实水平和社会的认可程度才是衡量影视学科价值的重要标准。

高校影视专业需要不断探索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影视从业人员。针对当下存在的影视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改进教学模式,使在校学生获得正规、优质的影视教育,以感知美、理解美和创造美这三个环节为基础,通过人文素养的提升、专业技能的提高,完成用影像语言创作具有深刻内涵和正确价值取向的影视作品,培养和提升影视人才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影视理论创作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一墙之隔》创作谈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影视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