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发展理念的新时代意蕴
2019-02-10李娟
李 娟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因此,在新时代,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闭,而且会越开越大。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新时代对改革开放最好的纪念就是改革开放要有新举措。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继往开来,积极主动推进开放,不断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的中国。
一、 开放发展理念提出的背景
开放发展理念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思想主张,其实践基础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总结,时代底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新发展的新要求。
1. 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思想主张
革命战争年代的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已经站在世界的立场上探索中国革命事业的出路,认识到救国救民不能仅靠自力更生,也要与世界各国结成最广泛的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实行“一边倒”的同时,中国积极学习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优秀成果,但也认识到这种学是批判式的学,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1]。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袭来,邓小平同志承前启后,对中国的发展出路作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的科学判断,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中国迈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第一步作了思想准备,使中国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对外开放战略体系。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往开来,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理念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一脉相承,是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处理对外关系的经验总结。
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总结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提出开放发展理念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通过兴办经济特区、利用外资、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等各种开放的形式,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这些经济成就为把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深入聚焦到开放发展的理念上提供了物质准备。对外开放推进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通过对外开放,找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参照系,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3],为中国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提供了体制保障。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开放发展才能更有助于倒逼体制改革。值得注意的是,几十年的对外开放的实践由于受到历史现实的局限,仍存在着对外开放的发展瓶颈。如区域间开放发展程度差距大、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这些问题尚未有效解决,为开放发展新理念的内蕴充实提供了参考。
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新发展的新要求
新时代以来,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际环境看,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退,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情绪上升;同时,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的‘再工业化’”[4]。从国内环境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对外贸易的国际空间受到挤压,内生动力亟待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尚需深化,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发展。国际环境要求作为经济大国的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国内环境要求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以开放助改革、促转型,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中国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地位。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抓开放就是抓发展,谋开放就是谋未来。开放发展理念顺应时代要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新发展提供了思想引领。
二、 开放发展理念的新时代价值
开放发展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观的新时代体现,对于当今世界与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反映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探索,也为推动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价值理念,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引领。
1. 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重要体现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根由。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在公元1 500年前后,整个世界实现了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渡,从而进入世界历史时代。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5]20世纪中叶,在第三次产业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动下,世界各国的联系空前加强,全球化理论也勃然兴起。对此,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作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的经典论断。因此,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是不可能的。新世纪以来,全球化深入发展,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发展机遇,但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作为结果的“世界历史”到作为发展内涵的“全球化”,人类历史的存在状态在“开放发展”的概括中被明确诠释出来。“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6],开放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 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保障
共产主义社会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逻辑归宿,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在当代的创造性运用”[7]。在当代,资本主义并没有如马克思在19世纪所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相反,客观地说,资本主义依然占据着全球主导性和整体优势地位。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目前处在共存发展的状态,而世界各国也愈加形成发展中的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家在合作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封闭观念,仍不能彻底摈弃冷战思维、零和心理;马克思视野中的“共同体”进程被支裂,世界历史的发展还不够充分。开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历史拉开序幕以后,开放不仅是各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也成为各国发展的内在要素。新时代,开放发展理念有助于各国超越制度文明冲突、抛弃狭隘的本国优先政策,将开放作为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遵循
开放是各国实现现代化的普遍经验,中国的现代化同样离不开开放。从19世纪中期中国开眼看世界到20世纪中期新中国的艰难开放探索,再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历史与实践经验表明,开放是现代化事业的必由之路。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外部启动的历史进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更需要从内部启动发展动力。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为中国内生型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政策支持,对外开放的伟大成就奠定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坚实物质基础。在新的历史时代,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把开放发展的理念与行动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开放发展理念以开放促发展,在开放和发展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从理论逻辑上鉴定了开放的发展要义及其张力,其所内含的主动开放、双向开放、公平开放、全面开放、共赢开放等诸多开放发展思想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提供重要的精神指引。
三、 新时代贯彻开放发展理念的路径
开放发展理念的落实体现在诸多方面。当前,要坚持以开放发展理念为遵循,通过继续健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对外贸易转型发展空间,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深入推进开放发展实践,开创新时代开放发展新局面。
1. 继续健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
健全符合新时代特征与要求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当前与今后一定时期内中国开放发展的重要顶层设计。为此,在已有基础上要“制定体现新的发展要求的开放型经贸政策”[8]。
(1) 借鉴国际上的通行规则,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增强竞争公平性,破除外资在中国投资的“弹簧门”“玻璃门”。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安全性的自我保护,防止外资对国家产业安全有可能造成的“市场失灵”。
(2) 健全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推进境外投资立法,使之纳入法制化轨道;简化事前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增强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的积极性,保证境外投资健康有序发展。
(3) 跟进对外开放服务配套体系建设。如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协作模式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建立健全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以提供涉外法律服务,“完善与我国金融服务业开放水平相适应的金融监管制度以有序推动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开放”[9],建立风险预警和防控应急体系以保护境外合法利益安全等。
2.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落实开放发展理念、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体现。在新时代,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就要做到:
(1)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全面拓展对外开放空间。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注重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加强西部地区物流、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把西部地区的特色资源开发为开放发展的优势资源,使西部地区成为面向环印度洋地区和中亚地区方向开放发展的优势功能区。同时,拓展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空间,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以制造业为重点的转型升级,依托中蒙俄经济走廊,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解决地区间开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 坚持双向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①提高引资质量。更加注重有效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注重引资、引智和引技相结合,“增强我国在吸引外资和利用外资上的能力”[10],以适应国内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②提升对外投资质量。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上游位置,要更加注重将自身具备优质、优势的行业与产品分享给沿线各国;注重以智力、技术、服务、管理等要素“走出去”,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3. 拓展对外贸易转型发展空间,加快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中国当前正处在由世界贸易大国向世界贸易强国转变的重要时期。在新时代,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将有助于巩固贸易大国地位,切实推进贸易强国建设进程。
(1) 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清除市场壁垒,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1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放宽政府授权自由度,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给政府简政,给市场放权,增强政府功能与自贸区建设的协同联动。同时,顺应国内外发展大势和要求,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要求,探索自贸区的升级版----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在港区内,实施最大限度的放开,力图一线完全放开的贸易监管制度,以切实提高贸易便利化、自由化程度。
(2) 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 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促进互联网与金融、 跨境电商、 市场采购贸易、 外贸综合服务企业、 国际快递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的更好融合。 具体来说,要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增强基础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综合服务能力, 提高新业态新模式的全球供给质效。 同时, 在生产、 服务、 交易、 管理等过程中要有效消除新业态遇到老办法的窘境,规范引导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的经济行为, 增强新业态新模式的防险化险能力, 逐步建立起保障新业态新模式的规章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
4.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努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处在变革期,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肩负着更多的国际期待。
(1) 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互利共赢是各国开展国际合作,增强自身国际话语权、维护国际秩序的重要途径。因此,不仅要着眼于国家利益,也要兼顾伙伴国利益。坚持正确的义利观,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与义务,通过资金支持、技术转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为全球治理切实发挥建设性作用。
(2) 着力提升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要继续深入有效地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和推进上海合作组织的建设,积累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实践经验。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沿线国家和第三方国家提供发展动能,全面提升国际发展合作层次水平。
(3) 有效引导国际治理议程设置。中国要善于凭借经济影响力和负责任大国的感召力,动员开展主场外交,引导全球治理的议程设置。如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导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