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语境下湖南省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路径

2019-02-10熊耀林禹旭才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话语政治大学生

熊耀林, 禹旭才

(湖南科技大学 a. 潇湘学院, b.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成员认可、 接受并积极践行的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从根本上说, 中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和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肯定性心理判断与情感归属。 主流意识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的中枢和灵魂, 对整个社会起着价值引导、 社会规范、 凝聚共识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

高校大学生作为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但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自媒体扩展了交流的时间空间维度,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将社会个体变成型塑的对象。自媒体语境中非主流社会思潮的蔓延挤压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空间,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和价值观念,造成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困惑与混乱。因此,探求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提升路径是新时代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自媒体语境下湖南省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调查

1. 调查对象

为深入了解湖南省高校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本文以湖南省10所高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按照理、工、文、经、医、农、艺术、建筑、综合类、独立学院等类别,选择了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工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商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科技大学、湘潭大学兴湘学院10所大学。调查对象涵盖了一本、二本、三本、专科的学生,并且每一所大学先按男女性别比例确定不同性别的问卷数量,再根据不同宿舍区域平均选取对象,被调查对象遍及10所高校所有宿舍区,包括各个年级学生。问卷结果基本上能够科学地反映不同学校、各个层次大学生的观点。

2. 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问卷共设置24个问题,分为三个部分:①主要调查个人的基本情况,包括专业类别、网龄、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长度等;②主要了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程度、对自媒体影响的评价、对意识形态教育的态度等;③主要了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状况。被调查对象的抽取及问卷发放与回收均由湖南科技大学50名本科生完成,将其分为10个调查小组,深入到10个学校宿舍之中。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 000份,收回1 887份,回收率为94.3%。在回收的问卷中,97.3%的大学生表示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95.4%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96%的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有力保障;94.1%的学生表示支持党中央的决策。这说明湖南省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的态势。

二、 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信息网络化快速发展,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也一并出现,非主流社会思潮不断蔓延,这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多样化,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上出现困惑和迷茫,这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构成冲击。

1. 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存在模糊性

认知认同是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理解与接受情况。在“你了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吗?”这个问题的调查中,8.2%的学生表示较为熟悉主流意识形态,51.3%的学生表示了解一部分内容,40.6%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这说明部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程度偏低,这与大学生担任时代重任的角色严重不符。在“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选项中,有94.9%的大学生表示赞同,3.3%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对“我不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什么”这一判断持肯定态度的占30.6%。这说明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内涵的掌握和理解,也说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

2. 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存在浅表化

情感认同是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衷心爱戴与坚决拥护的情感体验。调查显示,97.2%的学生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97.8%的学生表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比较满意,72.3%的大学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谈爱国、从事志愿服务,以及入党等持正面立场,值得充分肯定,但同时有近30.0%的大学生对此持无所谓态度。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疏离,面对复杂环境,部分学生无法理性鉴别,产生摇摆不定甚至随波逐流的状况。这说明部分学生还没有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学习生活中存在“重专业轻德育”的倾向。在问及“在国内外各方面竞争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你是否有振兴中华的民族使命感压力”这项中,11.0%的学生表示没有明显感受。由此可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情感认同还没有扎根,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3. 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存在异化现象

价值认同是一个由外到内、由认知到意志、由观念到行为的连续推进的过程。异化作为一种阶级现象,指的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摆脱人的控制,反过来统治人本身[2]。调查显示,一些高校大学生因缺乏历史知识和社会经验,甄别是非能力弱,容易受到诱导性和虚假信息的欺骗,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若干异化现象,表现为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出现。通过调查,21.3%的学生对互联网的意识形态渗透缺乏警惕性和鉴别力;15.8%的学生养成贪图享乐、寻求刺激等不良习惯;32.5%的学生认为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52.4%的学生认为信仰问题和诚信问题已成为大学生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这在不同程度上弱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三、 影响因素

1. 科层模式阻隔:话语权场域个体非人格化

科层制的基础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该理论将生产过程标准化地切分成若干过程,为确保工作绩效,组织内部集权,形成了金字塔状的层级制。这个理论扩展应用于包括媒介领域在内的广泛社会分工,形成了马克斯·韦伯所指的科层制。科层制的运转模式是利用规则来制衡以形成稳定的秩序,没有给个人决策留下空间,即“非人格化”[3]。目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存在如下问题: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集权式管理模式和平等、民主的人性化管理模式相背离,使学生感到压抑或被限制而出现抵触和反感情绪。②传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侧重于铺天盖地式的宣传说教,把本来应该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话语直接套用到青年身上,展现在大众面前的是整整齐齐的“高大全”形象,呈现出一种“高冷”姿态,缺乏亲和力。加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偏重于教育的系统性与知识的传播性,教学方法以漫灌式为主,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与需求,没有实现师生间“诗意的栖居”,其结果是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发送信息的“独角戏”,学生只是信息的“接收器”。调查显示,25.3%的学生认为传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没有尊重个性需求,57.7%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方式单一、枯燥乏味。如此一来,思想单纯、喜欢新奇的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惑时更乐于向网络寻求帮助,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削弱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2. 信息技术驱动:话语传播形式去中介化

随着微博、微信、论坛、APP等自媒体形态层出不穷,为大众提供了更多个性化选择,使得话语主体外溢、话题内容外溢、话语传播载体分化,深刻影响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格局。调查显示,54.4%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但仅有40.8%的学生表示会经常浏览主流媒体的新闻,而98.4%的学生表示会经常使用微信、QQ等社交媒体关注信息,66.4%的学生会经常浏览贴吧、豆瓣、BBS等网络论坛。自媒体语境的开放性、平等性、协同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社交网络自由获取信息,所有个体在自媒体平台均有互动碰撞的可能。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房价、教育、医疗问题日益凸显,自媒体平台开启了新的阐释和引领空间,曾经被认为是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规范和真理受到质疑,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遭到冲击。

3. 意识形态侵蚀:话语传播内容泛政治化

经济全球化过程不仅是一个经济过程,而且是一个伴随着意识形态运动的政治过程[4]。目前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形式日趋复杂多样,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社会生活等非政治领域问题,常常被别有用心的人以泛政治化的思维模式进行集中炒作,以偏见掩盖真理、以虚构掩盖事实,混淆社会舆论,意识形态领域成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部分大学生政治警觉性与鉴别力不高,说明这种隐性渗透模式正潜移默化地扰乱着高校大学生的三观,需积极加以引导。

四、 对 策

1.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增强理论的感召力与阐释力

话语是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就是要用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语言向学生阐释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这样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锻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营造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从而筑牢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1)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模式的转变,从“伞状”到“网状”。相较于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伞状单向传播,自媒体平台互动交流的网状传播模式对大学生而言更具有吸引力。自媒体语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话语建构模式需变革传统教育中的专题报告、课堂讲座、教师独白等“自上而下”、高势位的“行政化”传播和“指令性”灌输方式,在态度、情感、思维,以及语言表达上需体现出尊重、爱护、民主、共享与合作,需更多地采用思政访谈、交流研讨、网络主题讨论、社会实践等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滴灌”式教育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追求平等、希望得到尊重的心理需求。思政课教师积极进班级、进宿舍、进社团、进活动[5],通过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组织翻转课堂、开展热点讨论、演讲与辩论、表演道德小品、撰写论文和心得体会等,增强教与学的互动化,将主流意识形态润物无声地深嵌到学生的生活空间、交往载体、知识体系和认知框架中,引导学生自我感知、自我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价值判断,外化于行为习惯。

(2)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方式的转变,从“板正”到“活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6]。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要提高吸引力,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诉求,满足其认知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系统和自媒体话语系统的研究,既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理进行阐释和解读,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回应,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对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在轻松活泼、风趣幽默中实现马克思主义自媒体化。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现网络话语与课堂话语的融合[7],用自媒体化的主流话语来阐述新时代课题、解答社会矛盾,将宏大叙事方式转化为草根叙事话语方式,使之变成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内容,进而将意识形态的强烈政治感和历史感融入普通青年学生的生活之中,要推行生活化“情境”道德实践过程,强化实践养成,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搭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增强教育的传播力与引导力

自媒体平台新的网络组织结构统摄着新的信息维度,构建了新的育人环境。基于这一变化,要建立社会资源整合机制,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舆论的导向力[8]。要集中政府、高校合力,以“抢占手机上网平台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为突破口, 抢占意识形态领域的制高点,全面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积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平台建设要实行多层联动、多级共建,加强行政主管部门、主流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互动,通过集聚网络英才,建设多层次立体信息资源体系,形成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促进沟通对话,积极释疑解惑,让凝心聚力的正能量充盈网络空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和水平,提升平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除了主流媒体与课堂教学主渠道所传递的知识,还包括源于实践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这使得名校精品课程、权威专家解读、主流媒体评论成为共享性的教育资源,影响着受教育者,进而达到知识的共享、精神的共享、价值观的共享,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代性和实效性。

3. 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绿色网络生态环境,增强教育的凝聚力与影响力

自媒体语境下的信息传播存在自由、平等、匿名、形象等特征,因此信息传播比较活跃,感染性比较强,容易带动大众的盲目追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9]自煤体的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载体多样化和信息发布复杂化等特点,容易侵蚀网络生态环境,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风险隐患。守住意识形态教育红线应做到:①要加强自媒体语境下高校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完善高校行为管理制度。高校要充分运用好互联网阵地的宣传导向功能,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传播正能量,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勇于向诋毁、抹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思潮亮剑[10]。通过开展法制教育与传统文化熏陶,培养大学生文明上网的行为习惯,督促高校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②要加强自媒体平台的监管,建立网络管理的长效机制。密切关注网上舆论导向,定期对网络信息源进行排查和清理,加强网络出入口信道管制和监督,并落实意识形态教育主体责任,构筑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预警机制,建立不良信息举报工作机制、舆情危机快速联动处置机制等,形成协同治理、齐抓共管的网络监管格局。③要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与政治鉴别力。风起于青苹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自媒体开放、多元的信息传播方式,提供了相互交流的便捷,但也使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观等走上了“快车道”。高校要依托“学”“管”“导”三维联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主体意识与责任意识,面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引导大学生敢于驳斥、勇于亮剑,营造清朗的网络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话语政治大学生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