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护理新进展
2019-02-09吴春英
吴春英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普外科目前最复杂的手术,是治疗胰头及壶腹部良恶性肿瘤的经典术式。由于手术创伤大、切除脏器多、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其中胰瘘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胰瘘一般发生于术后5-7d,也是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1]。发生胰瘘时,手术修补难以成功,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密切观察病情,进行全面、针对性的护理能有效地促进胰瘘的早期愈合,提高手术成功率。现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护理进行综述。
1 生命体征的观察
胰瘘发生早期,患者可表现为不明原因持续发热,体温可达37.5~38.0℃。如胰瘘未能得到及时相应治疗,患者很快发生腹腔感染,体温高达39.0℃,可呈弛张热,心率增快,呼吸深而快,血压正常或偏低、脉压小。若腹腔内感染加重,很快出现严重休克症状,出现意识模糊、呼吸浅促、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脉压缩小更明显,全身皮肤、粘膜明显发绀,四肢冰冷,尿少甚至无尿,还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表现。因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及早发现休克症状,给予积极有效救治。
2 引流管的护理
2.1 妥善固定,防止管道滑脱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引流管常需放置较长时间,因此严格加强管道监控力度,标记好引流管长度及名称,悬挂醒目标识,妥善固定。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管道目的及重要性,指导做好引流管的自护。有实践表明,三指型固定法跟传统“工”字型胶布固定法相比,既能妥善固定引流管,又能使引流管在改变位置(尤其是上抬)时有效避免因胶布上翘、引流管固定不妥帖而引起意外拔管事件的发生[2]。
2.2 腹腔双套管引流灌洗
腹腔双套管引流灌洗是临床工作中治疗胰瘘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方面双套管负压引流解除了术后胰瘘导致腹腔感染的始动因素,另一方面通过冲洗使组织坏死和继发炎症所致的影响减到最低,而且腹腔冲洗形成的压力使管道不易被堵塞而引发引流不畅的后果[3]。
2.2.1 保持冲洗管的通畅
通畅引流利于将腐蚀性很强的胰液充分引出,减少对腹腔的腐蚀,从而预防出血和减少感染[4]。传统方式腹腔双套管易被堵塞,影响引流效果。以多孔硅胶软管代替普通引流管、引流袋引流,可减少管道对瘘口粘膜的摩擦,增大引流面积,减少管道堵塞现象。
2.2.2 维持双套管有效负压
在持续负压吸引过程中,根据引流液的量,引流物的粘稠度进行负压调整,以能顺利吸引出引流物为宜。一般情况下负压控制在2.0 kPa左右,切忌负压过大或过小,负压过小无吸引效果;负压过大,易导致引流管孔与周围组织吸附致吸引管内套管堵塞,造成无效引流及损伤周围组织或漏口扩大[5]。
3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营养支持
病人术后并发胰漏,分解代谢旺盛,消耗增多,须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及低蛋白血症。加强静脉营养及胃肠外营养支持可缩短胰瘘自行闭合所需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胃肠外营养支持在减少胰、胃分泌的同时,为瘘道愈合提供了营养支持。进食能促使十二指肠分泌,刺激胰腺外分泌增加,不利于胰腺修复[6]。
3.1 营养途径的选择
肠内营养(EN)比肠外营养(PN)更为安全,肠外营养及长时间禁食可引起肠道黏膜萎缩,而肠内营养剂有利于机体免疫功能的增强。另外,肠内营养能维护肠黏膜屏障,更符合生理状态下消化吸收功能。予肠内营养制剂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胰腺分泌,甚至可以抑制胰腺外分泌,对胰瘘的愈合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只要患者肠道功能存在,就应首选肠内营养。
3.2 营养液输入速度及温度
3.2.1 营养液输入速度
输注营养液时严格遵循“四度三冲洗”原则,“四度”即浓度 0.75 kJ/mL,温度37~40℃,速度≤120 mL/h,床头角度抬高30~ 45°。“三冲洗”即输注肠内营养液前后冲洗、注药前后冲洗、输注期间每 4~6 h 冲洗1次,量由少到多,并逐渐过渡到全量。为防止营养液反流,病情允许时,除营养液输注期间取30~45°半卧位外,输入完成后仍保持体位30min以免引起误吸。由于肠内营养成分高、黏稠,易造成物质沉积而堵塞管腔。
3.2.2 营养液输入温度
营养液输入温度过低,肠道受到冷刺激,加快肠蠕动,出现腹痛或腹泻胃肠道反应。输入营养液前,适当加温,可减少胃肠道反应。但应注意在泵入含有蛋白质或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液时,不恰当的加热方法会引起蛋白质凝固变质导致堵管。
4 展 望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是胰腺外科严重的并发症,在治疗和护理上仍然十分棘手。近年来,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相关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的护理措施。然而,目前对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没有形成标准,肠内营养时应用鼻胃管还是空肠营养管仍存在较大争议;关于EN 的成分、量、温度还缺乏相对统一标准;对两种营养输注方式(持续或间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亦存在诸多争议。此外,胰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仍偏低,一系列问题仍有待于护理同仁们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