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舟山普陀山佛教管理工作实践研究

2019-02-06吴似真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普陀山佛教

摘 要:本文以改革开放40年舟山普陀山佛教管理工作实践为研究个案,对其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探求佛教与时代的统整、融合和适应之道,促使佛教僧团在管理制度方面能应时代机宜作出调整,从而促进整个佛教僧团在管理上的现代转型,最终实现中国佛教的健康发展,力求为当前中国宗教治理提供些许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普陀山;佛教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19)06-00057-07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宗教工作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特色的宗教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一方面,由于我国宗教获得快速恢复和长足发展,宗教信众和宗教场所数量增加,宗教影响力日益扩大,逐渐成长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而佛教具有天然的世界性和国际性,是众多海外华人的共同信仰,也是联结华人华侨的重要纽带,更已成为体现中华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日益面临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宗教对当下乡村及都市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随着全球化,宗教个人主义的兴起,我国都市也或将面临一场所谓的宗教个体化“灵性革命”。另外,“非马克思主义化”、“去意识形态化”、亲有神论等思潮沉渣泛起,国内、国际的严峻形势要求宗教治理水平提升到新高度。

浙江普陀山是享誉海内外的“观音道场”、“海天佛国”,它既有着悠久的宗教文化历史、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独特的海岛风景,还有着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佛教管理思想和制度。以舟山普陀山佛教管理工作实践为研究个案,对于加强把握汉传佛教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对于提高汉传佛教教育、管理和服务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可为如今的中国宗教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改革开放以来舟山普陀山佛教管理工作实践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普陀山佛教在党的方针政策引领下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建设爱国宗教团体,恢复宗教活动场所等等,重新得到振兴,并逐渐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办法,走在全国佛教界的前列。普陀山佛教发展进入“黄金期”,中国特色宗教治理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

(一)党的指导方针树立治理政策支柱

1977年,宗教工作领域同其他工作一样开始“拨乱反正”。1978年2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部宪法,其中第四十六条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宣传无神论的自由。”全面落实宗教政策序幕由此展开。1993年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提出了宗教政策的三句话,即“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2001年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将“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与1993年的三句话并列,形成了宗教工作的四句话。2002年十六大报告完整地表述了四句话,自此形成了宗教政策的四句话。2003年,在中共中央的内部文件中将这四句话中的第三句与第四句次序做了调整,并确立为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这标志着中国特色宗教治理走向成熟。2006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第一次公开谈到中国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2007年,“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被写入党章。2016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更加准确全面阐释和丰富了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内在逻辑和辩证关系,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经过不断实践与探索,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体系和方针政策,逐渐走出一条正确处理我国宗教问题的成功之路,这些方针政策为普陀山佛教的恢复与发展树起政策支柱。

(二)加强宗教团体建设引导正向共识

支持宗教团体、爱国组织正常活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地宗教团体和爱国组织开始陆续恢复活动。1980年,恢复普陀山佛教协会,妙善法师出任会长,统一管理各寺庙佛事、经济、组织、修建、人事等。9月16日,中共舟山地委发文落实宗教政策,为“文化大革命”中造成冤假错案的僧尼平反,发还被查抄财物。1981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汉族地区佛道教寺庙管理办法》,将政府已经批准开放的寺院庵堂,归还佛教协会整修和管理,还未开放寺院,暂交有关部门管理与保护。佛协贯彻“以庙养庙”、“以庙养僧”政策,筹集资金整修寺庵。1982年,普陀山佛教活动渐趋正规,舟山行署发布《关于加强普陀山风景名胜保护管理的通告》,严禁任意辟地建房,整顿乱占土地现象。1983年,普陀山上18处寺庙庵院和名胜古迹正式对外开放,普陀山进入全面复兴时期,一时国内外进香游客骤增。至1992年底,普陀山上佛事活动恢复正常。

重視宗教教育与宗教界人才的培养。宗教教育和宗教界人才培养是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1980年12月,中央统战部批转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恢复宗教学院的意见》,其中包括恢复中国佛学院,培养一批爱国爱教的教职人员和研究人员。党和政府在经费、场所及人员编制问题上加大扶持力度,帮助提升宗教界代表人士的影响力,强化他们的桥梁纽带作用。在舟山市政府指导下,普陀山佛协实行“三统一”和“三三制”管理,整合人力、财力和物力,为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保障,并搭建起完整僧才上升通道,实现普陀山佛教全面转型升级。

进一步夯实共同思想和政治基础。宗教中国化,对党和政府开展宗教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009年,舟山市委统战部、舟山市民宗局陆续出台《关于加强爱国宗教团体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舟山市市级爱国宗教团体及负责人综合评价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等,不断加强爱国宗教团体的自身建设,对各级爱国宗教团体的思想建设、人才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建立和完善了宗教界代表人士约谈制度,为宗教中国化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提供操作遵循

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管理水平。1997年12月6日,浙江省率先通过《浙江省宗教事务条例》,走在全国前列。舟山市则针对县区行政执法力量不足的现状,健全和完善了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宗教工作网络和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责任制,市级和县区的民宗部门对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活动的开展情况实行联合行政执法检查,每年4次轮流召开联席会议,每次明确研讨内容,针对性部署工作。在确保县(区)级宗教工作部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同时,结合工作实际,采取“一员多岗”的办法,有效延伸了民族宗教(统战)工作在基层的触角,充分发挥了基层干部在民族宗教工作中的延伸作用和信息员、调处员的作用,对维护全市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搭建和完善宗教团体管理体系。在党和政府指导下,1982年4月,普陀山佛协集体讨论通过《普陀山寺院规章制度》。1992年,制定《普陀山寺庵制度》。各寺庵根据各自情况,相继健全各项规制,如《共住规约》、《财务管理制度》、《消防安全制度》、《殿堂香灯制度》、《卫生管理制度》、《职工管理制度》、《客房服务员制度》、《门岗管理制度》、《食堂餐厅卫生管理制度》、《法物流通处管理制度》、《僧伽培训班制度》、《念佛堂制度》等10余项。1995年3月,增订6项规制,分别是《文书、打印与保密制度》、《接待来访与陪客制度》、《学习、报刊与会议制度》、《费用与开支制度》、《值班与考勤制度》。自2010年起,舟山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遵循佛教传统规制,致力于指导普陀山佛教协会进行人、财、物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先后制定了《普陀山佛教协会章程》、《普陀山佛教协会寺院管理制度》、《普陀山佛教协会关于寺院(单位)财务支出管理的暂行规定》等,基本完成了普陀山佛教协会管理制度体系建设。2014年,开展“制度落实年”活动,通过举办各类制度学习班,帮助全山僧众学习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全山运作如法如律、规范有序。

(四)全山管理制度基本完成体系建设

引入行政管理方式,加强班子和教职人员队伍建设。为将爱国宗教团体打造成为引领宗教中国化的重要阵地,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加强宗教团体的领导班子建设,将一大批爱国爱教、年富力强的宗教界代表人士安排到领导岗位,鼓励和支持他们探索工作新思路和创新工作方式,加强集体领导、民主决策、规范管理,杜绝一把手个人独断专行而导致的寺院佛教商业化倾向。佛协层面,建立会长会议、常务理事会会议制度,并在理事会上对全体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进行思想政治、道风教风、履职尽责和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民主测评,将测评结果及时反馈,还建立对佛协领导班子成员约谈制度;全山寺院层面,设立民主管理小组。在普陀山佛教协会全面创新教职人员管理制度,坚持以“主导引领主体”、以“法制完善教制”、以“继承推动创新”、以“规范促进长效”。在普陀山佛教协会换届、届中和寺院负责人考察中引入综合评价体系,用制度培育现代僧团。

全山管理遵循“三统一”原则。改革开放以后,72岁德高望重的妙善法师重返普陀山,在政府和舟山市普陀山管理局的支持下,带领普陀山僧众恢复和建立了普陀山佛教协会,修复寺院,创办普陀山佛教颐养堂、普陀山佛学院、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及创办学术年刊等等。妙善法师创立的以“人事统一调配、经济统一核算、修建统一规划”为主要内容的“三统一”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一个法人(佛协)、二级(佛协、寺院)管理、统分结合”的僧团内部管理体制。“三统一”原则进一步完善了普陀山佛教协会的领导体制,几十年来对普陀山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并深获各级政府和各地佛教僧团好评。

探索发展“三三制”管理新模式。2016年,在“三统一”管理制度基础上,引导普陀山佛教协会创新“三三制”僧团发展模式。其管理思路与僧团建设方向,即全山安排一部分僧人用于日常管理、服务大众,一部分僧人用来落实传统的经忏佛事等法务活动,一部分僧人则潜心闭关、参禅、阅藏、念佛等进行深化与发展,形成管理服务、弘法利生、信仰修持三大格局。在“三三制”管理模式中,信仰修持沿袭了传统修学模式,为优秀僧才奠定基础;弘法利生乃僧人修学的实践延伸,也为满足信众需求;管理服务则是鼓励僧人建设管理寺院,维护道场清净庄严。“三统一”与“三三制”在协助普陀山管委会做好老庵堂腾退和移交工作,推动普陀山从香火兴寺向修持兴教、文化兴教转型,普陀山佛教协会僧团管理、教职人员管理、财务制度管理以及倡导文明敬香等方面均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样板意义。

齐心发力、合理规划,加快全山建设。“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普陀山遭遇严重破坏,百废待兴,寺院、景点均待修复,基础设施条件极差,国家为加快普陀山建设,1979年4月,成立舟山市普陀山管理局,1979年国家拨款,开始修建寺庵。1980年3月,普陀山佛教协会恢复,之后,管理局与佛协共同致力于浩大繁复的寺庵修复、佛像重塑工程以及普陀山的基础设施建设,1982年,普陀山被列为首批國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普陀山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时期。1979-2018年,国家和地方兴建道路、码头、水电通信、文化娱乐、宾馆饭店等基础和服务设施等,为普陀山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如今,普陀山上共有宗教活动场所47处,其中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大乘庵等40余处古刹名庵兴复成为国内丛林模范,常住僧尼约1100名,职工近1000名,年接待游客700万人次左右,重现佛国辉煌。

(五)发挥宗教社会功能实现双向互动

提高僧团整体素质,实现弘法利生。僧团水平极大影响着佛教的未来发展,改革开放后,妙善法师致力于僧伽教育,1985年5月,为提高僧众文化水平,普陀山佛协受浙江省佛教协会委托,在佛顶山惠济寺开班“浙江省僧伽培训班”,学员是来自全省名山寺院执事僧及志愿求学僧众。经妙善法师的多方奔走,1988年2月,普陀山佛学院正式创建,面向全国招生。1990年,开办天台宗研究班,选择普陀山佛学院当中学业优良的预科班毕业学僧,继续培养深造。2003年,国家宗教局同意普陀山佛协以“中国佛学院教育学院”名义筹建新的佛学院,2011年,升格为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是我国汉语系高级佛教院校。

新时期佛教的复兴与转型,佛教居士与普通佛教信众是佛教发展的社会基础与文化动因。改革开放以来,为推动普陀山成为世界佛教圣地、观音文化中心,在党和政府支持下,普陀山定期举办讲经说法活动,举办书画展,开设堂斋让信众体验佛教饮食文化礼仪,深入开展佛教文化研究,指导佛教博物馆编制印刷馆藏文物目录和高仿等工作,成立普陀山海潮音梵呗团,利用网站进行网络弘法和修行,等等。2015年初,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展居士教育。这些教育培训活动为中国佛教界输送了大量信仰纯正、学修兼优的高级僧才。

加强教风建设,维护纯正信仰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普陀山佛教协会坚持以戒为师,以法为依,勤修三学,严格要求佛教教职人员“僧装、素食、独身”,引导僧众威仪端庄、洁身自律、持戒精严,具足僧格、圆满僧格、保持僧格,引导僧众遵纪守法,着力打造政治上可信、作风上民主、工作上高效的领导班子,作风过硬、会风端正的好团体,是非明白、定力深厚、僧德高尚、学养丰沛的新时期僧人。

推行符合佛教教义教规的供养机制,去除商业化氛围也是保持僧团道风清净、信仰纯正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后,妙善法师就提出了“文明三支香”的文明礼佛理念。1995年,全山寺院的蜡烛亭被拆除。1996年,普陀山西方净苑开始推行“文明三支香”活动。2001年7月开始,全山各大寺院禁燃蜡烛和禁止燃点长度超过60厘米、直径超过1厘米的大规格香棒,在全国率先实行“文明敬香”举措。普陀山佛教协会加强制度建设压缩商业化操作空间,严格抵制商业机构介入,普陀山佛协所辖范围之内,除了为信众提供方便的法物流通处,无其他商业项目,没有出现承包上市的做法,也没有旅游机构。

搭建慈善平台,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多年来,普陀山佛协在市委统战部(民宗局)指导下,规范慈善公益经费预算管理,建立慈善公益项目申报制度,加强公益慈善经费使用监督与项目管理等,以“弘扬佛教慈悲济世精神,发扬优良传统,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宗旨,不断推进普陀山佛教公益慈善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佛协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开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每年安排2500万元善款用于开展扶贫济困、助学助残、医疗救助、五水共治、少数民族村等慈善公益事业。2011年,佛协捐资4.5亿元用于朱家尖大桥复线工程(观音大桥)建设,创下中国宗教界单笔捐款之最。目前正在建设的观音法界所有项目均由普陀山佛协出资,花费几十亿元,在其项目建设、运行管理上都体现了公益性。自2010年来,佛协累计投入社会公益事业捐款超6亿元,相继获“浙江慈善奖·机构奖”、浙江省“慈善工作奖”、“红十博爱功勋奖银奖”等荣誉,为普陀山赢得了极大的感召力和公信度。

(六)和諧共生,致力开展中外文化交流

弘扬“善”文化,增进国际友好交往。改革开放后,作为享誉世界的观音道场,普陀山每年吸引大量海内外信众前来敬拜朝圣,成为世界观音文化的中心,普陀山的国际交流迅速增长。妙善法师在任时期,每年都要组织本山法师到台湾、香港、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美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宗教文化交流,还为保护、建设佛教名山引进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如今,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普济禅寺的现任方丈道慈法师,继续致力于推动佛教交流,弘扬观音文化。1994年至今,出访过日本、泰国、新加坡、意大利、罗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海外华人佛教徒的尊敬和爱戴。近年来,普陀山佛协更是加强与泰国、缅甸、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日本、美国等国家佛教界的交流往来,这些活动不断牢固中外友好往来的“黄金纽带”。

打造交流平台,提升普陀山国际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普陀山佛教致力开展与各省市重点寺院、佛学院和各大学院校以及国际佛教界的交流与合作,交流内容如深化寺院管理、学修实践、僧伽教育、服务社会等方面。国内方面,与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等高校进行合作,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普陀山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深化与台湾、香港、澳门佛教界的交流与合作,自2010年开始,普陀山佛教协会连续五年成功举办对台佛教交流活动,如“观音文化宝岛行”活动等,旨在加深连接两岸的佛缘民心,服务祖国统一。国外方面,加强与海外华人华侨联系,通过举办禅修游、千人斋宴等活动,积极推动美国、澳大利亚等海外弘法及文化交流居士组织建设。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先后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日本大谷大学、斯里兰卡凯兰尼亚大学建立合作、交流学习,提升普陀山世界佛教圣地、观音文化中心的地位与影响。

建立国际交流安全机制,抵制宗教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6条第4款明确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自治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也对宗教合法修行活动给予保护,因此,佛教修行相应地有自己独立的社会活动空间,但是佛教活动也受法律限定,必须遵守国法,自觉抵制一切外来敌对势力的恶意渗透,在1982年19号文件中强调:“我们的方针,就是既要积极开展宗教方面的国际友好往来,又要坚持抵制外国宗教中的一切势力渗透。”“有效抵制宗教渗透关键要把国内的事情办好。”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为我国宗教顺利开展友好交往提供法律准绳,《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宗教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实施办法》、《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办法》、《宗教活动场所年度检查办法》、《宗教事务条例》等等一系列国家宗教法律法规都对佛教修行活动进行了全面的规定,如“非宗教活动场所不得组织、举行宗教活动”。改革开放以来,舟山佛教界爱国爱教,持戒修善,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拥护党的领导,政治认同度高,逐渐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佛教的社会教化功能,真正保证佛教丛林六合清净、法轮常转。

二、新时期加强和改进舟山普陀山佛教管理的思考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宗教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宗教治理,指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政府主导,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遵循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思想引领,吸纳信教与不信教公民个人和社会组织多方面主体良性互动参与,对涉及宗教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从之前“宗教事务管理”到现在提出“宗教治理”,经历了价值、理念、政策、体制、手段、方法等多层次的转变,宗教治理更强调价值引领、双向互动和法治精神,预示着我们党和政府在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全新变革。

(一)中国特色佛教管理:引导汉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选择

社会系统随着社会发展始终处于一个不断调整、适应和变革的状态。当今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加之受全球化影响,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不时有宗教问题引发社会矛盾,宗教治理不断面临新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普陀山佛教经历过从“香火兴寺”到“文化兴寺”的阶段,经受住受商业化影响降低信仰感召力的危机。近年来,舟山地区乃至全国信仰佛教信众人数呈上升趋势,当前在寺庙中接受皈依的信众数量逐年增多,不分年龄、地域、文化,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从佛教文化中获得所需的精神慰藉、信仰支柱,出现“多元化”、“广泛化”趋势。与以往相比,中国佛教徒在宗教信仰上体现出较世俗化特点、重仪式轻教义的现象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也表明中国佛教复兴运动进入黄金期。“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断引导汉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也是在当前暴力恐怖组织、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分子愈加猖獗的国际环境下,保证汉传佛教永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当代中国佛教信仰自觉:重构身份认同,参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时代使命

汉传佛教僧尼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他们同样肩负着参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时代使命,“菩萨公民”不仅是僧人的身份表征,也是僧人社会互动的路径,对佛教僧人身份的考察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当代佛教的信仰自觉。近代中国时局震动,原有制度体系土崩瓦解,社会失序,信仰真空,封建王朝覆灭,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个体身份认同的迷茫。当代中国佛教在面临特殊历史情境下开始重新社会定位和功能转型,佛教僧尼们开始重新寻求新的身份,逐渐完成了由“僧伽”到“公民”身份认同的重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国国籍的取得采用血统主义为主、出生地为辅的混合主义原则,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必然是国家公民,只要是国家公民,就能享受公民权利和承担公民义务。当前,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既为推动佛教徒再群体化提供契机,也迎来挑战,社会转型意味着现代化的过程,对于中国佛教各个佛教群体而言,则意味着制度化和社会化程度的普遍提高,服务社会,用超越制度的方式,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群体,这是中国佛教迈步走向统一教团应当思考的问题。

(三)中国佛教:体现中国与周边国家建设命运共同体的和谐共生外交观

中国和諧共生外交观的主轴是与周边国家建设命运共同体,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哈萨克斯坦、东盟国家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这是党中央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构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代表了海内外华人的共同愿景与福祉,是引领当代中国佛教信仰走向的风向标。当代中国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凝成中国软实力,当代佛教信仰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不断满足人民的佛教信仰需求,培养高度的佛教信仰自觉和自信,积极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中国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佛教的认同与接受,努力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形象。当代中国汉传佛教作为印度大乘佛教的活化石,它能够激活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的黄金记忆,也是联系东南亚和东北亚人民友好交往的桥梁,中国佛教界肩负着促进中外友好交流民间大使的社会责任,“讲述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成为当代中国佛教走出去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224.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政策法规司.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70.

[3] 方长生主编.普陀山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338.

[4] 唐忠毛.居士佛教的近代转型及其社会学意义——以民国上海居士佛教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5]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普陀山佛教协会编.普陀山大辞典[M].安徽:黄山书社,2015:71.

[6]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7] 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学习读本[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

[8] 李尚全.人本佛教的当代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 李向平.大力加强“中国文化引导”,深入促进宗教发展“中国化”[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10] 曾传辉.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宗教治理的回顾与反思[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2).

[11] 吴似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思想在舟山的实践——基于新时期佛教皈依原因及信仰现状分析[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3).

[12]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国家宗教局副局长王作安答本刊记者问[J].中国宗教,2007(11).

[13] 中国宗教编辑部.普陀山佛教以文化提升为抓手遏制商业化倾向[J].中国宗教,2018(1).

[14] 魏道儒主编.世界佛教通史(第十四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359.

[15] 冯今源.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17.

[16]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

[17] 中国人大网.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履职学习讲稿:中国宪法制度的若干问题[EB/OL]. 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8-06/29/content_2057110.htm.

责任编辑:徐晓婷

猜你喜欢

普陀山佛教
景区外文翻译现状实证调查和研究
佛教艺术
普陀山,有意思
清初普陀山的易律为禅与谱系书写
游普陀山
游普陀山
佛教造像
看中国·在浙江
中国新疆早期佛教彩塑的形成与发展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