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
2017-05-26
丝绸之路 2017年8期
佛教造像艺术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2世纪间的印度北部犍陀罗地区,是糅合古印度原始佛教艺术与希腊雕刻艺术于一体的一种造型艺术,即所谓犍陀罗佛教艺术。中原佛教造像出现于东汉晚期(约公元700年),东汉、三国、两晋时期的佛教造像比例失调,还没有形成单独的体系,显示出中国早期佛教造像原始性的一面。十六国时期,佛教艺术进入初创阶段,佛教造像的创造尚处在模仿吸收外来佛教藝术阶段,这时佛像的特点大多为面相方圆,着通肩或半披肩袈裟,体厚肩宽,菩萨上身基本裸露,下着裙,基本保持了印度式造像风格。镇原县博物馆馆藏佛教造像千姿百态。
1. 铜佛造像 北魏
2. 镏金一佛二菩萨铜造像 唐代
3. 水月观音石坐像 宋代
4. 地藏菩萨石坐像 宋代
5. 释迦牟尼佛铜坐像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