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族格言文化核心价值观述评

2019-02-06梁斌

西部学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摘要:产生于封建农奴社会的藏族格言文化,剔除唯心主义思想和宿命论观点后,还具有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价值体系,其具体表现如: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的从政观;求学若渴、作真学问的治学观;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幸福观;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伦理观①等思想。这些藏族格言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极大的重合度,是藏民族对人类的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要大力弘扬和传承,以期达到古为今用、增强文化自信的目的。

关键词:藏族格言文化;核心价值观;传承与发扬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22-0120-04

十三世纪藏族学者、社会活动家萨班.贡噶坚赞的《萨迦格言》、十六世纪高僧索南扎巴的《格丹格言》、十九世纪藏族学者孔唐.丹白准美的《水树格言》以及藏族学者米庞.朗吉嘉措的《国王②修身论》被称为藏族四大格言。这些格言诗中蕴含的教育性、指导性和思辨性的哲理“犹如一盏明灯”,驱散人们心中的黑暗,教育引导人们崇尚智慧、鄙视愚昧,惩恶扬善、追求真理,完善自我、净化社会。这些思想既反映了當时社会的人情冷暖,又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和价值倾向。

一、藏族格言文化及其特征

除上述藏族四大格言外,尚有南加索巴的《火喻格言》和《土喻格言》,罗桑金巴的《日喻格言》《月喻格言》《风喻格言》以及诺奇堪布阿旺朋措的《铁喻格言》等等。这一系列的藏族格言,犹如珍珠串一般熠熠发光,形成了具有藏地特色的独特文化。

(一)善用故事和比兴手法,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藏族格言文化中一个直观、突出的特点就是巧妙地运用故事和比兴手法,形象生动地向大众阐发作者的价值观。比如《萨迦格言》第116首“智者在智者中显风采,愚人却不能领悟智者;檀香木虽比黄金贵重,愚夫却把它烧成木炭”和《格丹格言》第6首“愚者面前智者不受称赞,不看学问只是挑剔缺点。请看珍贵檀香胜于黄金,竟有愚人把它烧成木炭”都引用了藏族的民间故事《卖檀香木的人》,讽刺那些自作聪明的愚人。第94首“愚者经常麻痹大意,注定灭于自己之敌。请看‘玛相仲巴杰者,被扔黑洞活活闷死”,讲述了吐蕃王朝赞普赤松德赞翦除反佛大臣玛相仲巴杰的故事。以上两则格言,言简意赅、引经据典,形象地揭露了自以为“聪明”的愚者的丑态和悲剧结局,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达到了教育和警示作用。又如《国王修身论》第10章讲到“富贵荣华贤明国王,心性调伏特别驯良,如同群星环绕月亮,万里无云特别明亮。学问小者妄自尊大,学问高者并不自夸,骄傲之人趾高气扬,熟透美果低头向下”。此处将圣贤君主的美好德行与皎洁的月亮相媲美,用挂满枝头的“熟透美果”比喻学问高深的谦谦君子,形象贴切,通俗易懂,同时更加反衬了“学问小者”和“骄傲之人”的狂妄自大和不知廉耻。

值得一提的是,《水树格言》通篇以树和水来作喻体,阐述各种道理,这是该格言的一大亮点。比如第10首“假如勤奋永不放松,无论何事都可成功;请看水滴天天落地,能把巨石穿透成洞”的后半段可以总结为“水滴石穿”,说明只有坚持不懈,勤奋精进才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第59首“贤者住在偏僻地方,弟子会将美名传扬;檀香生在遥远南山,大风传送奇异芳香”与商业俚语中的“酒香不怕巷子深”有异曲同工之妙,用檀香比喻贤者,以大风比喻门徒,把贤者的美名比作奇异的芳香,说明了圣贤的名声不用自己去刻意炫耀,早有门徒到处传颂,盛名远扬了。

(二)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萨迦格言》共有9章,457首,包括辨识智者、善者、愚者、混杂、恶行、本质、异者、事业、佛法等,充满了为政、为民、为自身生活、事业、成就的智慧和经验。《格丹格言》录诗共125首,内容是围绕“智者”和“愚者”的主题展开,通过具体的事例、寓言、故事来阐释为人处世之法。《水树格言》分为两部分,共245首,第一部分为“格言水之论述二规具百波浪”即《水的格言》,共139首,第二部分为“格言树之论述二规具百枝叶”即《树的格言》,共105首,分别以水、树的各种形态和特征比喻,阐述各种道理。《国王修身论》,除去“序歌”与“尾歌”,全诗分为21章,紧紧围绕“为王之道”这一主题,涉及国王如何对待百姓、治理国家,如何选贤任能、如何执法、如何提高个人修养等问题,从正反两方面予以论证。

可以说,以四大格言为代表的藏族格言文化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对于为人处世、治国理政、提高道德修养都大有裨益。当然,大量的格言诗中充斥着“人生苦海无边”、“信佛崇佛方能解脱的佛教思想”和“荣辱贵贱福祸苦乐都是前世所定业力注定”的唯心的宿命论观点。毫不夸张地说,藏族格言文化当之无愧为藏族农奴制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

(三)宗教烙印明显

藏族格言的作者大都是政教合一统治集团中的上层人物,又是当时藏族社会中驰名的大学者。他们的言论和观点毋庸讳言代表了所属的阶级,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作品里夹杂了不少主张出世比世间好,只有佛法才是究竟了义,才能解脱生死轮回之苦等等唯心主义的观点”[1]118。正如萨班的一段自白:“如同一个高明医生,配制良药为人治病。为了世人有规可循,我把圣法加以阐明。诞生大海听多闻广,就像龙王智慧聪颖。格言珍宝闪闪发光,装满内心库房之中。释迦弟子贡噶坚赞,为使智者圆满成功,特以善心认真观察,各种法理详细弄清。此书善言纯洁无垢,宛似月亮一样光明。驱散人们心头黑暗,智慧莲花开得鲜红。努力修习一切学问,并且做到融会贯通,特写这部格言诗集,帮你到达佛陀圣境。”从这短短的二十行诗句中,可以看出,萨班作为一个宗教领袖人物,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上,以佛法要旨为标准,对西藏当时宗教复杂的社会现象,确实进行过全面观察和认真思考,才提出了一系列看法[2]79。当然,这一特征也是藏族古代文学的共性,在此不作赘述。

(四)具有积极意义

格言诗的作者们一方面要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提出一系列社会改良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又站在虔诚的佛教徒立场上,将宗教伦理思想和佛法教义融入那些清新明快、充满哲理的格言诗中,苦口婆心教化和引导统治者和民眾,借此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从而营造清正廉明、安居乐业、安定祥和的理想社会。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就体现出了同情人民,反对暴政;提倡为政以德,反对苛捐杂税;勉励勤奋精进、不耻下问,批判懒惰懈怠、贪图享乐等具有进步意义的规劝和教化思想。这些思想都是作者们对世事的洞察,对人间冷暖的体悟,以及作为高僧大德的修为使然。这些格言哲理警句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

二、藏族格言文化蕴含的核心价值观

在鉴赏、研究藏族格言文化时,不难发现作者的价值观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也有消极唯心的内容。而所谓价值观,就是主体以自己的需要为标准,对各种事物和现象所蕴含意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是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3]22可分为核心价值观和基本价值观(一般价值观)。其中核心价值观是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具有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照的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遵循的,最重要的准则,是人们评价行为和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重要标准,是决定社会成员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的核心理念,是人类共同的价值理想,是社会进步的标志[4]36,是价值体系中本质的、终极的信念,是以一定世界观为基础的、体现人生观的根本价值观,反映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起着稳定社会秩序、提供精神动力的作用[3]31。它在文化传承中能够经受社会或时代变迁的检验,在整个价值观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藏族格言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的从政观;二是求学若渴、作真学问的治学观;三是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幸福观;四是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伦理观。

(一)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的从政观

藏族格言的创作者不愿重蹈历史上藏族社会分崩离析的覆辙,他们一方面出来委婉劝告统治者放弃暴力,积极为统治者提供治国安民之策,另一方面又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上,以佛法教化为武器,有力抨击统治阶级的残暴不仁,提出了许多足以缓和调解阶级矛盾的改良主张,表达了他们自己的政治伦理道德观念和民本思想[5]15。1.劝谏当政者应注重自身修养。如:“高尚的人虽住在远方,也会保护自己的属民;正因天空的浓云密雨,才能使庄稼特别茁壮。”(《萨迦格言》第37首)。“国王如有殊胜智慧,能使大地无比秀美,比那驱除黑暗太阳,更能放出圣洁光辉”(《国王修身论》第12章)。“坏人即使当上国王,还是会干下流勾当;柽柳即使向上生长,叶子仍然低垂下方”。(《水树格言》第195首)。2.告诫当政者应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如:“聪明的国王慈悲心肠,征收差税一切从轻,对于百姓切实保佑,大家欢乐天下太平”(《国王修身论》第14章)。“甘蔗味甜常被刀砍,狐狸皮暖常遭枪箭;宝贝值钱商人围聚,国王残暴臣民造反”(《水树格言》第221首)。“担任一方官职的人,若能善待下属民众,民众也以善愿着眼,同样为他诚心做事。”(《萨迦格言》第57首);3.树立依法治国、明法则强的思想。如:“国王需要依法治理国家,否则他的政权就会衰败;如果太阳不能驱除黑暗,定然是已被罗矅星衔食”(《萨迦格言》第163首)。“国法就是公正标尺,谁若逾越就要惩办!不但要求严格执行,并向大家尽量宣传”(《国王修身论》第4章)。“大树荫凉对谁都一样,日月光辉对谁都一样;云中雨水对谁都一样,国王法律对谁都一样”(《水树格言》第186首)。格言诗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者对当时社会治理和“治国安邦”的思考,似乎要给人们廓清一个风清气正、君圣臣贤的理想社会。这些高僧大德并非整日沉浸于青灯黄卷,不问世事之中,而是积极入世,劝谏当时的统治者,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遵守法律制度等措施缓和阶级矛盾,进行社会改良。

(二)求学若渴、作真学问的治学观

藏族格言诗的作者或是某一教派的政教领袖,或为某一寺院的活佛,抑或著述等身,他们经过了严格的寺院教育,有极高的佛学造诣和渊博的知识,在长期的学经和修行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学之道。1.明确目标,作真学问。如“智者为了长远的幸福,暂时苦点也会求学问;针灸和刀石除疾病,出自高明医生的经典”(《萨迦格言》第421首)。“智者修习学问之时,即使困苦也能坚持。请看大海远航很难,但为取宝心中欢喜”(《格丹格言》第82首)。“天天闲坐不去学习,百年也难有所收益,若想到达学者圣境,只有自觉刻苦努力”(《国王修身论》第2章)。“如果没有真正学识,装模作样又有何益;少枝缺叶只是木桩,戴上花冠怎算美丽”(《水树格言》第172首)。2.不耻求师,虚心学习。如“虔诚地依靠高尚者,诚恳地请教饱学者,忠诚地交结厚道者,均能成就一生的平安”(《萨迦格言》第350首)。“如若同贤者友好亲密,自己也能学到知识,石头若同宝石一起,也会变成闪光金子”(《国王修身论》第9章)。“正直诚实聪明之人,总是吸取别人学问;草原上的徐徐流水,低声轻吟把花儿寻”(《水树格言》第6首)。3.艰苦备尝,笃志博学。如“学习如果勤奋努力,最后必然获得学识;树根若有充足水源,枝头必然叶果密集”(《水树格言》第153首)。“贪图安逸无所用心,怎能获得精深学问,只有战胜一切困苦,才能获得精深学问”(《国王修身论》第9章)。格言诗中所提到的“学问”、“知识”,“往往被限定在佛家学说和各种说教之范畴”[5]99,大多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与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是一回事,但是无不透露着作者们对“为什么要学习”,“学什么”,“怎么学”三个问题的思考,这是值得僧俗各界学习和借鉴的。

(三)劳动(实践)创造未来的幸福观

恩格斯曾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6]1002。在这个意义上,劳动不仅仅是个人获取基本物质需要的基础,也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明确提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告诫和提醒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未来。

藏族格言文化中也有不少歌颂勤奋劳动、反对逸乐懒惰的内容。1.劳动(实践)至关重要。如“蚁穴之土蜂巢之蜜,上弦之月学习之智,国王之宝乞丐之食,都是一点一滴蓄积”(《国王修身论》第9章)。“愚者祈福但不勤奋,不肯学习怎来学问。请看非商非农之人,往往都是十分贫困”(《格丹格言》第84首)。“话多话少无关紧要,若能付诸行动就好;不管河面是宽是窄,水深水浅渡后即晓”(《水树格言》第73首)。2.获取幸福,唯有勤奋努力。如“成就智者之路充满艰辛,贪图安乐成不了智者,只会留恋微小的安乐者,不可能得到更大的幸福”(《萨迦格言》第24首)。“倘若特别勤奋能干,高山也非高不可攀,深海更非不可游渡,但须精神百倍向前”(《国王修身论》第9章)。“勤奋若能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万事皆成;小河流水奔腾不息,能够走遍辽阔大地“(《水树格言》第10首)。格言诗作者的特殊身份,注定他们不可能从事具体的社会生产劳动,但这并不意味对世俗的生活不了解。这些格言诗作在藏族及毗邻地区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经久不衰,无不反映了作者对世事的洞察和对僧俗两界社会的关注与关心。格言中的劝导和教化并非空穴来风、空洞抽象,而是选取了大量的贴切藏民族生活的动植物、故事来阐释辛勤耕耘、努力精进的重要性,直至今日依然振聋发聩。如若格言诗的作者仅有尊贵地位,高高在上,而远离世俗、鄙视民众,那么就不可能有如此多鞭辟入里的哲理。

毋庸置疑,格言诗的作者本身具有阶级局限性,诗作也有鲜明的宗教印迹,但对于劳动的肯定,对于劳动创造幸福的观点依然值得当代人,特别是青年人去深思和体悟。正如《国王修身论》第9章中提到的“学习应在青年时代,黄牛应在冬天喂养,土地应在春天耕耘,照此三条丰收有望”一样,美好的幸福生活都是在劳动(实践)中获取的。

(四)团结统一、和睦相处的伦理观

吐蕃王朝分崩离析之后,其故地近四百年间处于各自为政、互不统属的状况。直至公元1247年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赴凉州与阔端王子会盟,才以和平方式解决了西藏地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势,纳入了中央政府的管辖,为明清两朝管理西藏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于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稳定局面,无论当时社会的哪个阶级都是翘首以盼,倍加珍惜的,因此在整个藏族格言文化中多有体现。1.反对分裂,维护团结。如“喜欢经常制造分歧者,会使贴心朋友也离走;正如不断由激流沖刷,岩石自然也会裂出缝”(《萨迦格言》第179首)。“如果骄横权臣泛滥,这个地方就会遭劫;前后左右冒水之地,房屋岂能坚固稳安”(《水树格言》第17首)。“匹马单枪事情难办,团结一致事情好办,一切英明治国之主,可将二者比较一番”(《国王修身论》第13章)。“智者开始同心同德,将来不会离心离德。请看猴王爱护众猴,永远悉心关照生活”(《格丹格言》第19首)。2.和睦相处、精诚合作。“官民一致不怕敌犯,各行其是事情难办;滚滚江水骏马难渡,分成支流绵羊也敢”(《水树格言》第18首)。“懂得同别人和睦相处,才能算作是有智之士;就算是四蹄动物之类,不也是能够以类相聚”(《萨迦格言》第179首)。“许多智者聚在一起,互相献计能办大事。请看象猴兔鸟四友,约法三章夺得胜利(《格丹格言》第33首)。“大家不要互相争斗,彼此应该结成朋友,想方设法合作共事,无论强弱此为上等”(《国王修身论》第14章)。

作者之所以能够运用多种写作手法阐明“团结是福分裂是祸”、“斗则两伤合则两利”等类似的态度和价值观,与他们丰富的阅历、洞察秋毫的政治敏锐性和对社会改良的求索是分不开的,都是基于对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考量。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7]纵然格言诗作者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和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即使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的今天,这些具有进步思想和经世致用的人生哲理仍然具有借鉴和引导的重要作用。

三、传承与弘扬

藏族格言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观园里的一朵奇葩,从其产生、形成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③,其传播范围已超越了其诞生地——青藏高原,到达了异国他乡。除藏、蒙、汉等版本外,还有英、法、日、捷、匈多语种译本。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介入,藏族格言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方式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纸媒,能够充分利用网站、博客、光盘、MP3、电子书和各寺庙内部流通读物的形式进行传播,传播范围较广,经常有博客和微信公众号载转其中有关内容[8]。这些跨文化、跨地域的传播方式不但增强了格言文化的生命力,展现了其独特的内在魅力,而且进一步说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后的那份文化自信。

这些源于相对封闭、落后的封建农奴社会的藏族格言文化,为什么能在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流传不衰?除了个别人怀揣政治或宗教目的外[9],主要原因应该是它蕴含的核心价值观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能量和养分。这印证了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我们中国文化里边有许多我们特有的东西,可以解决很多现实问题,疑难问题”[10]。诚如前文所述,藏族格言的作者们能够以史为鉴,为防止来之不易的统一局面再度陷入分崩混乱;防止既得利益免遭损失,他们并没有以统治者自居而脱离世俗社会,远离老百姓,反而能够体察世间冷暖、民众忧乐,并试图以格言诗的形式来劝谏、教化统治者和广大民众,以此来维持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祥和,以期达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效果。

虽然格言诗中融入了不少唯心主义观点,但这并不影响其启迪智慧、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藏族格言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得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特殊关怀,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六十周年的贺信,为西藏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那就是要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着力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定不移地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培养人、教育人最好的方法应该是让他们从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因为这些优秀文化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藏族格言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植于雪域高原的文化精华,在发挥其感染力、凝聚力与亲和力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的理念,不断传承和弘扬藏族格言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让它继续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道德规范、价值引领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 释:

①藏族格言文化中阐释佛教教义及宿命论、慷慨布施和因果报应等佛教思想、伦理的内容与当时封建农奴社会的社会背景和政治需要分不开,是阶级统治、管束民众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历史长河中,这种大肆传播和宣扬的宗教思想,不但不能推动藏族社会的发展,反而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进步的障碍。这些宗教思想、观点虽然对维系社会稳定和统治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不能被列为藏族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因为其产生的不利影响远远超过了积极作用。

②《国王修身论》中提到的“国王”,实际上是各级封建官吏的泛称,诸如豪强酋长、百千万户等部落首领均可成为国王。这里主要指藏族地方独霸一方的封建领主。“国家”也并非指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而是指地方性政权。后文的分析中“国王”和“国家”都按照以上解释。

③“十三世纪末或十四世纪初,《萨迦格言》(蒙语叫”苏布喜地”)由索南嘎拉第一次翻译成了蒙文并用八思巴文刊印”,见赯吉思.藏族古典文学对蒙古族古典文学的影响[J].青海社会科学,1988(1)。

参考文献:

[1]曾国庆,郭卫平.历代藏族名人传[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

[2]索南扎巴,孔唐·丹白准美.格丹格言  水树格言[M].耿予方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

[3]徐伟新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

[4]郭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与认同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5]李钟霖,星全成,李敏.藏族格言文化鑒赏[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黎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8-07-12.

[8]王密卿.《萨迦格言》英译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5.

[9]李正栓.藏族格言诗翻译史略[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10]费孝通:我为什么主张“文化自觉”[J].冶金政工研究,2003(6).

作者简介:梁斌(1985—),男,陕西富平人,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西藏历史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弘扬“核心价值观”及文化馆惠民工作的真实案例
谈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浅析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校园文化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