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活动在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19-02-04李虹雅
摘 要:作文教学一直都是小学语文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关系着小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发展,也可切实体现出小学生的文字应用能力,便于小学生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价值观,所以优化作文教学,也就成为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策略。在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要积极组织采风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使其发现生活中的美,借此丰富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便于小学生稳步形成良好的写作能力。本文将从设计采风主题,确定采风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保证采风活动的时效性;将采风与写作结合起来,丰富学生写作经验;及时完善作文评价,客观审视采风材料的文字创作效果四个角度来分析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以采风活动来优化作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农村地区;小学语文;采风活动;作文教学;整合策略
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一直都是难以突破的一个学习瓶颈,因为他们既需要整合丰富的语言材料,同时也要在充足的写作灵感与表达欲望的激发下去进行文字创作,同时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与价值观,才能写出一篇好作文。但是,农村地区的小学生人生经历单一,并不能时刻都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文字创作,经常会产生灵感枯竭、写作欲望低下等学习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积极组织采风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借此丰富学生的生活认识,促使小学生积极展开写作练习,让小学生学会用文字来记录、描绘现实生活。
一、 设计采风主题,确定采风重点
采风一般发生于文艺类活动中,很少会出现在作文教学活动之中。但是,写作本身就是通过一定的文字应用技巧去描绘生活、情感与思想的创作过程,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所以如果农村地区的小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采风经验,充分认识家乡美景与风土人情,同样也可写出丰富、充实的作文。但是,写作一般都有明确的主题与主旨,不可犹如“大杂烩”一样东拼西凑,而是要针对写作主题有目的地去整理作文素材。因此,在组织采风活动时,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也要根据写作主题确定采风重点,引导小学生针对性地搜集并整合生活资源,确保小学生可以真正将采风所得迁移到书面创作活动之中。
就如在“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一课教学中,笔者就积极组织了采风活动,即学生要选择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意义最为重大,或者自己最为喜爱的一处景观进行观察,全面搜集该景观的景象特点,借此组织写作教学。为此,小学生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全面搜集家乡美景,以便在作文中描绘家乡风景。接下来,小学生就可自主采风。比如,有的小学生选择了傍晚时分回家路上的街道景观,认为晚上炊烟袅袅、夕阳西下的景色十分温暖,好似在指引自己回家,告诉自己父母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在等待自己。有的小学生则根据现在的时节观察了麦田景象,认为金灿灿的麦田象征着丰收与希望,映出了人们的笑脸与梦想。再者,有的学生则观察了校园的花坛、绿荫十足的小路等等,指出学校是充满希望与生机的地方,也代表着家乡人积极进取、热爱生活、追求梦想、不甘于现实的奋进精神。还有一些学生着重选择了家庭范围中的一处美景,认为家庭是承载自己悲伤、幸福的地方,所以对家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浓烈的情感,也因此描绘了家中的美丽景象。面对小学生的采风结论,笔者十分尊重小学生的写作思路,且十分尊重小学生的创作意图,鼓励小学生积极将采风所得进行构思写作,主动用文字来描绘家乡美景。
二、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保证采风活动的时效性
在采风活动中,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十分重要,因为他们眼睛看到的事物、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闻到的味道、皮肤触碰到的感觉都可经过一定的思维创作成为作文内容,而这也是将采风活动与作文教学整合起来的初衷与意义。但是,农村地区的小学生并不擅长观察与记录,有时候不知道自己的感知觉器官所得代表着什么,导致采风活动形同虚设。对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小学生有意识地利用多种器官能力去摄取生活资源,保证小学生可以切实通过采风活动整理出丰富的写作素材,为写作练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就如在“习作:写观察日记”一课教学中,笔者就为学生解释了观察日记的写作重点,即小学生要全面观察自己周围生活中的人事物,然后将观察所得写在日记之中。为此,小学生要自主选择一个观察对象,可以是生活中的美景,也可以是一些动植物,抑或者是一些人物事迹。之后,小学生便要自觉展开采风活动,积极整理生活素材。为了帮助小学生准确获取采风资料,笔者会主动训练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先拿自然景观来说,小学生要确定观察顺序,即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从四周到中心、从中心到四周等等,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视觉观察顺序,以便有机整理出观察结论。接着,学生就可从自然景观的形状、颜色等角度进行视觉联想,认真记录自然景观的特点。再如,在观察周围的人物事迹时,小学生要从人物的行为动作、神情态度、语言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观察,根据人物的外在活动表现与行为目的去推测人物的心理活动,由此整合觀察材料。除此之外,如果小学生选择了一株植物、一种动物来作为观察对象,那么便要认真记录观察对象的生长习性、生存条件与活动特点,形成动态资料,借此整理出丰富的观察资料。之后,小学生就可以自主进行书面写作,积极撰写观察日记。
三、 将采风与写作结合起来,丰富学生写作经验
当小学生通过采风活动搜集到丰富的写作素材之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便要积极鼓励小学生将采风所得记录下来,鼓励小学生自主进行写作练习,以便切实优化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写作时,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解放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允许小学生根据自己的采风收获选取一个独特的写作视角,告诉小学生要主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客观描绘现实生活,不可虚构或捏造。由此,小学生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写作意识,而教师同时也要积极整理每一轮写作教学经验,归纳写作技巧,确保小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形成良好的写作能力。
就如在“习作:小小‘动物园”一课教学中,小学生就要将自己的家人想象成一种动物,然后根据家人的行为习惯与动物的行为特点进行联想创作,借此形成书面材料。为此,笔者鼓励本班学生观看《动物世界》,抑或者在周末时间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附近的动物园观察动物,或者直接借助网络资源进行动物观察等等。这些采风活动是为了拓展小学生对动物的认识,因为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动物种类很少,而这就有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联想。待采风活动结束之后,笔者就鼓励小学生将采风材料创作成作文信息,切实丰富小学生的写作经验。比如,有的小学生将自己调皮的弟弟比喻成猴子,表示自己的弟弟也很喜欢恶作剧,且十分好动,与经常上蹿下跳的猴子十分类似。再如,有的小学生将自己的爷爷比喻成山羊,因为自己的爷爷也留着茂密的胡子,且做起事来总是慢慢吞吞,与山羊缓慢的行为动作十分相近,看起来比较稳重、沉稳。再者,有的学生会将自己的父亲比喻成狮子,认为狮子十分威猛,就像是动物之王,借此表达父亲在自己心中的伟岸地位,塑造了勇敢、坚强、乐观、靠谱的父亲形象。面对学生的文字创作,笔者感到十分开心,也就此证明采风活动确实是改善作文教学质量的好方法,所以笔者就再接再厉,继续组织丰富的采风活动。
四、 及时完善作文评价,客观审视采风材料的文字创作效果
既然采风活动是为了写作教学而服务的,那么便要遵循写作教学的常规程序。当小学生独立完成写作任务之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組织丰富、多元的写作评改活动,关注小学生的书面表达,客观分析小学生是否使用生动、形象、简洁、精确的文字记录了采风活动,是否将采风对象的特点描绘了出来,是否真实呈现了自己在采风活动中的具体想法与情感等等。为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小组评改与教师评改统一起来,前者是为了训练小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写作反思能力,让小学生通过反思、归纳与对比优化自身的写作思维,借鉴他人的写作思路;或者是需要借助教师的专业素养来引导小学生积累有效的写作经验,调整写作方法,确保小学生可以切实提升个人写作能力。
就如在“习作:生活万花筒”一课教学中,笔者就鼓励小学生以采风活动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积极描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事情,详细写出事情的起因、发展与结果,借此学会记录现实、描绘生活。待学生完成写作练习之后,笔者就组织了6人作文评改活动,要求学生分享自己所写的作文,积极进行小组阅读,通过同伴点评初步修改作文内容。在小组内部,学生可以针对本组成员所写的叙事内容进行客观分析,指出对方是否存在错别字、语病与表达不清的问题,及时指出修改意见,帮助同组成员掌握叙事方法。待各个小组完成评改任务之后,笔者会统一整合各个小组的作文评改意见,针对小学生个体所写的作文内容进行专业分析。比如,有的小学生所写的作文并未明确讲清楚事情的因果,读起来十分模糊,而且没有明确的主题。再如,有的小学生虽然较为详细地叙述了一件事情的发生、经过与结果,但是同时也写出了许多不相关内容,使得作文缺乏重点与针对性。对此,笔者会针对各个学生所出现的表达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而小学生也要及时进行作文修改,全面改善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素材结构。
总而言之,在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组织采风活动可以切实拓展小学生的写作素材,促使小学生积极将生活作为最重要的作文素材库,便于小学生形成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积极情感,使其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丰富的采风活动,引导小学生积极写作、积极创新,逐步优化小学生的写作思维与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吕晓燕.叶圣陶生活教育思想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文教资料,2018(27):62-63.
[2]郑阳.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谈小学语文“套话作文”[J].中国校外教育,2018(28):104-105.
[3]许海燕.浅谈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61+64.
[4]吴雪玉.浅议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94.
作者简介:李虹雅,福建省晋江市,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毓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