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农村民生改善的宝贵经验

2019-02-04刘良军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改善党的领导

摘 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沿着党所擘画的宏伟蓝图阔步前进,广大农民群众既由衷地感党恩、念党情,又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农村民生大幅改善。70年来农村民生的改善印证了党的初心和使命。党的执政目的就是为了让包括亿万农民群众在内的中国人民生活地更有尊严、更幸福、更美好。

关键词:农村民生;改善;党的领导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9.04.002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9)04-0011-05

收稿日期:2019-07-20

作者简介:刘良军,男,中共荆门市委党校教授,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三农”发展。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栉风沐雨,70年沧海桑田。与新中国刚成立时相比较,7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70年来农村民生得到极大改善,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一、70年农村民生发生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性变革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村民生由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到受尊重需求、自我人生价值实现需求依次提升,今天农业越来越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越来越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越来越成为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一)农村生产力飞速发展,农村群众的生活水平突飞猛进,总体上已经进入彻底告别温饱、达至基本全面小康的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少农民群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依然生活困顿、温饱无法解决。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新起点,农业农村快速发展,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渐渐富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全面深化改革拉开序幕,农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更大改善。当前,农民群众的收入来源渠道不仅更加多元多样,年均收入增幅也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城乡收入差别正在缩小,农民群众的消费能力大大提升,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内需”的重要支撑与主要引领,成为新时代助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蓄水池”与“动力源”。

(二)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稳步向前,农民群众自己当家作主的意愿和能力與日俱增

尽管新中国成立时,我们党即明确在广袤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但彼时的农民群众囿于识字率不高,民主政治意识不强,民主选举的实践可以说是一波三折。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尤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步入快车道,不仅让选举民主成为今日农村民主政治生活的常态,也使协商民主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创举与优势制度在农村得以落地生根[1]。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动权交予农民群众,让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主人翁地位,也越发愿意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以乡村振兴为推进“三农”现代化的主抓手,实现乡村治理有效,与城镇一道进入民主法治社会,并推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充分彰显“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不变真谛。

(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常抓不懈,农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愈发拥有广泛的民意基础与行动支持

70年来,农村文化生活、精神文明日渐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日益增长。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小康,基础在全面,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将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生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进一步落实落地落细,让农民群众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有质的提升。顺应乡村振兴之乡风文明的总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争当新时代的新农民,成为广大农村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与风向标。如今,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有了新的提高,表现为农村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与农村文化产业的水波不兴、清风徐来。

(四)农村社会建设方兴未艾,不仅农村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接农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基本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软”设施建设方面,也正向着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的水平靠拢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社会建设成为促进农民群众全面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头戏,让农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着力点。譬如近年来先后推出的农村“四好”公路建设、农村“厕所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电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大缩短了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有力推动了城乡要素、商品服务等的流动,同时也让农民群众足不出户也能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现代物质文明生活。又如,党的十八大以来,“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等惠民政策,开始加大向农村农民全覆盖的实施力度,让广大农民群众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

(五)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前所未有地进入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的“项目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赋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格外意义,也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其不断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

针对长期以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长期存在、“垃圾靠风化,污水靠蒸发”等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进入长足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与贯彻落实,倡导“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3],让农民群众空前地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理念的指导下,今天的农村不仅生态环境日渐向好,也因为相应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更让农民群众感受到新中国的气象美好、新时代的生活幸福。

二、70年农村民生改善离不开坚持和加强党的領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4]。回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更加说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来之不易的幸福美好生活。换言之,70年来农村民生改善的与时俱进与党的领导有着密不可分的的联系,是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才有今天农村民生的历史巨变,并日益向着全面现代化的目标稳中求进、行稳致远。

(一)让农村民生改善,是我们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表明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就是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这种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相区别的显著标志,势所必然地决定了让包括广大农民群众在内的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从建立新中国让“耕者有其田”,到此后的“人民公社”,再到“分田到户”,以一家一户为一个基本生产经营单位,及至如今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充分说明让农村民生改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是党的奋斗目标之一,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题中之义。

(二)让农村民生改善,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着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发展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鲜明呈现

邓小平曾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至少要管一百年。诚然,自新中国成立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期间正是一百年,意味着这一历史时期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发展逐渐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末端位移,社会主要矛盾也会“风光不与四时同”,相应农村民生诉求与需要也会有新的提高,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将农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让农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尤其党的十九大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地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说明今天农村民生已经不是“有没有”“够不够”,而是“好不好”“优不优”。民之所向,政之所兴。正是以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性变化为正确科学决策之基,我们党才能让农村民生70年来日新月异、万象更新。

(三)让农村民生改善,是我们党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为己任,不断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某种程度上,自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即说明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方面要勇于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让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也需要同步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通过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而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5]。因此,无论是顺利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拓展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无论是解决温饱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还是新时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同推进,无不说明我们党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深化,为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由此,让农村民生改善是其中重要内容,并推动70年来农村生产力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扑面而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紧贴农民群众需要,农村社会建设让农民群众倍感收获满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契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

(四)让农村民生改善,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的实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6]。因此,实现中国梦也成为亿万农民群众的共同梦想,人人都是中国梦的见证者、参与者、贡献者与共享者。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首先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位居其中,继而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农业农村改革全面且深入。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史无前例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让“三农”发展起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矢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鼓舞、激励广大农民群众也跻身其中,踊跃参与,既敢于有梦,又勇于追梦,更勤于圆梦,在朝着梦想努力的过程中,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共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无比自豪与无限荣耀。

三、70年我们党推进农村民生改善的内在逻辑与先进理念

(一)基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朴素唯物史观

考察历朝历代,尽可能将民众的福祉予以维持与改善,是政权稳固、社会稳定的制胜秘诀。尤其对于我们党来说,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至强,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与爱戴,也一直注重将农民群众的民生改善问题放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宏大议题中予以考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说过,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高瞻远瞩、一针见血,指出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此后,无论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还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深刻认识到农村民生改善问题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将农村民生改善视为重中之重,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指导下,下大力气解决农民群众面临、渴盼的紧迫民生问题,力争农民群众与城镇居民一道,充分感受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同步带来的个人利好、民生福祉。

(二)基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也须明白,农村民生的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毕其功于一役。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井须一锹一锹地挖。同理,农村民生的改善也是一个逐渐丰富、拓展与提升的过程,要求首先帮助从旧中国废墟中站立起来的广大农民群众解决吃饭问题、穿衣问题。由此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改善农村民生正是从让农民群众“富起来”开始破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想方设法增加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其对于商品和服务的总体消费能力。70年来,农民群众从有饭吃、有衣穿,到吃得好、穿得暖,再到追求高质量,进而升级为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可以说正是基于我们党坚守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发展观。不仅如此,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是高质量的发展,愈发说明我们党致力于农村民生可持续改善的立场不移、情感不变、重心不偏、力度不减,通过率先让农民群众物质上富裕起来,再延伸至“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步步向着幸福美好生活迈进。

(三)基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之辩证唯物观

几千年来农民群众最为关心关注关切的头等大事,即为土地问题。土地制度的变革变化与演进,则直接涉及农村民生的改善,成为农村民生始终得以有坚强保障的生命线。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与广大农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一直思考如何处理土地问题,让农村民生无后顾之忧。譬如通过搞“一大二公”,施行人民公社制度,将农村土地统一划归国家所有,由农民群众集体经营,尽管实际运行中出现失误与错误,但初始的立意无疑是好的,即共同所有、共同经营、共同享有,防止出现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又如,在对国情农情有细致了解与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果断地实行“分田到户”,让农民群众长期拥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也是力求让农村民生得以改善的应时之举。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当前党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既有基础上,推出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等一系列土地政策,可以说都因循了“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之辩证唯物观,紧紧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及时应对、妥善处理、有效化解,确保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社会格局发生多大变迁,农村民生的改善都能够稳步发展。

(四)基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

我们党不仅有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情怀,而且还注重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团结奋斗。自己的命运自己作主,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党在殚精竭虑、为民造福的同时,还善于通过顶层设计,将蕴藏在亿万农民群众身上创造各自幸福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调动起来,让农民群众依靠自己的勤劳与智慧,不断实现幸福生活。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无论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民营企业繁荣昌盛,还是农民群众“孔雀东南飞”,抑或直接在城镇安家落户、创新创业,都说明我们党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放手让农民群众创造属于自己的民生福祉。今天,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又被激发和调动起来,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干事创业氛围,农村民生改善将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五)基于“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改革创新理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民生改善之所以一路风行、凯歌高奏,不得不说与我们党不断创新发展思维与理念有着密切关联。譬如,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却面临生态环境恶化、逼近自然资源承受上限時,习近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求农村民生的改善绝不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充足与富裕,而必须着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又如,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倒计时,广大农村仍有部分贫困群众时,习近平郑重宣示,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必须将所有农民群众一并带入全面小康社会。尤其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之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性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业生产不再“涛声依旧”“今天重复昨天的故事”,而要转型走上绿色优质高效有机的内涵型高质量发展之路,从而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又让广大农民群众从中直接受益,使农村民生改善再刷新高。正是在一系列发展理念的革新创新中,农村民生改善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并愿意在党的领导下戮力同心、众志成城,一往无前地向着中国梦进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正是因为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沿着党所擘画的宏伟蓝图阔步前进,农村民生才会有如此大的改善。概而言之,党执政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包括亿万农民群众在内的中国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更加美好,70年来农村民生的改善也恰好印证了党的初心和使命。

[参考文献]

[1]吴兴智.协商民主与中国乡村治理[J].湖北社会科学,2010(10).

[2]明海英.从学术视角审视农村社会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4-10(05).

[3]中共生态环境部党组.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J].求是,2018(12).

[4]任天佑.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N].光明日报,2017-12-08(07).

[5]孔繁轲.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N].光明日报,2018-03-26(06).

[6]刘颖旋,李全庆.“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J].科技视界,2017(2).

责任编辑:顾榕昌

猜你喜欢

改善党的领导
科技看百年
如何让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对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一致性的认识
城市道路下穿立交排水设计研究
浅谈我国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IOWHA法的物流需求组合改善与预测模型构建
朱景文: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
张荣臣: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保证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