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特色高水平”高职建设的苏派职教理论基础

2019-01-31高尚荣

职教通讯 2019年12期
关键词:苏派职教江苏

高尚荣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高教所,江苏 南京 210048)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简称“特高”或“双高”)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其建设过程不仅是职业院校建设水平提升的过程,也是职业教育理论发展的契机。江苏作为全国职业教育的“领跑者”之一,遴选申报“特高”高职院21所,居于全国各省份首位[1],比排在第二位的省份15所高出20%以上,比排在最后一位的2所高10倍以上。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是实践指南。在“特高”高职院建设过程中,江苏职教的指导理论“苏派职教”通过实践检验得以丰富和发展,并发挥更有力的指导作用,从而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中国智慧、方案与学派的形成提供有效支撑。

一、国家“特色高水平”高职计划及其江苏实践

(一)国家“特高”政策及其理论要求

在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建设收官之际,2015年10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提出,要“坚持以示范建设引领发展,鼓励支持地方建设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开启了“特高”高职院建设的先声。2018年,教育部年度《工作要点》提出,要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同年,教育部职成司《工作要点》明确了“特高”高职院建设“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基本要求。2019年2月,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特高”高职院的建设标准是“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也明确提出,实施“特高计划”要面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要,扎根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通过支持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带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强化内涵,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申报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9〕9号),“特高”高职院校遴选与申报工作正式展开。各类“特高”指导文件中同时规定:新时代的高职教育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这些内容涉及到深刻而复杂的理论问题,是促进“特高”高职院建设的理论指导。同时,作为普适性的高职教育理论,还需要与各个地区的高职教育实际相结合,从而形成地方性的职业教育理论。

(二)江苏“特高”高职院及其理论引领

江苏作为全国职业教育的领跑省份,在省内“卓越校”建设等措施的基础上,于2019年5月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江苏推荐学校顺序名单公示》中公布了21所推荐院校名单,数量居于全国首位。从江苏“特高”高职院校的行业结构来看,农业类3所,工业类9所,交通运输类4所,信息类2所,商贸类2所,艺术类1所,涵盖了以工业(含建筑业)为主体的三次产业结构。从江苏“特高”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来看,共包括42个专业,其中涵盖现代农业、现代纺织、智能控制、数控、通信、工业机器人、高分子材料、物联网、制药、轨道交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13个,传统产业相关专业如建筑、应用化工等23个,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相关的电子商务、老年服务、工艺美术品设计等现代服务业6个,符合江苏省以重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江苏“特高”高职院的省级配套政策《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苏政办发〔2017〕123号)规定,江苏相关高职院校要策应江苏“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需求,坚持以能力为核心、以开放创新为突破、以卓越学校(8所)、高水平学校(22所)、教育部优质学校(17所)为抓手,突出办学特色、专业(群)特色、文化特色,建设一批全国领先、充满活力、专业建设与国际化程度高、成果丰硕的高职院校,逐步发展成为行业、区域乃至全国教育培训与实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良性竞争的职教生态。这里对省域职业教育关于能力、开放、创新、特色、领先等方面内涵的提倡与要求,也是“苏派职教”实用性、先进性与特色性的基本体现。

二、江苏“特色高水平”高职的苏派职教理论建设

(一)理工类“特色高水平”院校的苏派职教理论建设

江苏理工类“特高”高职院校积极参与“苏派职教”论坛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江苏实力最强的高职院校之一,始终传承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遵循“敬业乐群”的校训,坚持“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的办学理念和“做学合一”的教学方法,牵头建立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会学术中心,努力做到以特色优势服务职教、以优质资源贡献职教。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承接1912年爱国实业家张謇“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等职教思想,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进“知行并进,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思想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职业素质“四位一体”的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工程技术人才。南通职业大学同样遵循张謇“学用结合”的职教思想,坚持“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课堂与车间、科研与生产、实习与就业、培训与工种”相对接的教育理念,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确立“以服务三农为宗旨,能力培养为核心,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的办学理念,秉承“育心、育脑、育手”职教思想,因在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方面作出贡献,2017年获得“黄炎培优秀学校奖”。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将“香山营造”传统工技艺元素融入专业教学资源,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园艺技艺,培养高素质园林建筑行业人才,该校通过参加苏派职教大讲堂活动并做主题发言,使学校产教融合、德技兼修的育人模式得以推广。理工类“特高”高职院能够在实践中把握“苏派职教”理论精华,发现其中规律性的要求,用以指导职教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

(二)服务类“特色高水平”院校的苏派职教理论建设

服务类“特高”职业院校发挥灵活性高、适应性强的优势,多方面开展“苏派职教”理论建设。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秉承“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学校精神和“开放协同、创新卓越”的发展理念,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集团化、特色化、信息化、国际化”战略,推进内涵建设,打造产教命运共同体,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在教育改革方面结合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推动办学模式向行业企业参与转变,建立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助推“实体经济”发展。[2]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服务全体学生,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信息产业”的办学宗旨,本着“强化专业建设,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办学思想,秉承“围绕市场办学校、依托行业设专业、根据岗位定课程、强化素质育人才”的育人思想,把握新兴产业发展机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探索以“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课堂教学与车间实践、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无缝对接”,实施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改革,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秉承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教社商科办学理念,坚持走合作发展之路,建立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专业体系和灵活的专业调整机制,全面建设特色学校文化,努力建设区域行业路文化传播中心,履行好学校社会责任。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秉承近代艺术家颜文梁“艺术进步与社会改善相统一”的教育思想,鼓励学生通过艺术“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教导学生了解校史上的“仁、诚、忍”校训,身体力行服务于社会的实用美术教育思想。服务类“特高”高职院能够另辟蹊径,善于发现服务类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从而找到教育的发展方向,促进了学校职业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江苏“特色高水平”高职的苏派职教理论指引

(一)把握苏派职教理论的职教规律性内涵

“苏派职教”是由江苏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黄炎培、陶行知、叶圣陶、范旭东等所倡导与实践,探索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技术教育实践,成熟于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职业教育实践的区域特色职业教育理论流派。正如“苏派职教”研究者、倡导者所总结的,“苏派职教”理论要继续秉承“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的时代要求,巩固“稳扎稳打,奋勇争先”的理论风格,保持“安身立命、强国富民”的宗旨,贯彻“对标行业、需求引领、能力本位、学生中心、以人为本”等基本理念,深刻反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本质特征,深化校企合作,提升育人品质,完善“立足长远、协同发展、精准施教、就业导向”的机制,促进特色强教,办出职业教育的区域特色、行业特色、校本特色、文化特色,促进职业教育高水平建设与高质量发展。[3]作为江苏区域职业教育经验与实践的理论总结,“苏派职教”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探索解决职业教育中的标准化与适宜性、职业化与先进性、应用化与发展性等核心问题,铸就苏派职业教育的范畴基石和理论“灵魂”,形成更加体系化、系统化的职业教育思想,加强“苏派职教”代表性人物学术资源挖掘,促进学术带头人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构建,形成独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深刻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洞察未来职教走向,扩大江苏职教的实际成效和影响力,凝聚新时代的职教智慧,激发促进江苏职教发展的精神力量。

(二)立足“特高”建设丰富与发展“苏派职教”理论

随着江苏“特高”高职学校建设全面展开,作为江苏高职教育的地方特色职教理论成为江苏“特色高水平”高职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开始发挥更大的影响与辐射作用。有的职业院校虽未公开参与“苏派职教”论坛有关活动,但也在实践交流中结合独特校情为探索“苏派职教”提供了鲜活实例。如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围绕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国战略,坚持“依托行业、服务江苏、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围绕产业链设置专业链,积极开设产业领域新兴专业,创新航海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努力打造国内领头、国际领先的航海类高职院校。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率先搭建“政、校、行、企、外”多元合作平台,探索并实践“项目主导、多元协同、资源开放”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项目主导、多元协同、资源开放”的技术人才培养新理念,构建“产教协同、职业情境,项目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有效促进教学与职业对接、技能与岗位对接、教学资源与应用对接,建立起适应市场的教育管理机制,保持教育时效性。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文化铸校”办学理念,构建“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品格高尚、技艺高超、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等“双高三型”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具有区域引领力的关键技术工艺协同创新与转移转化中心,努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示范化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强校。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面向现代服务业办学,推行“服务学习项目”进专业,探索“创、证、赛”相融合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构建专科生“升本、转本、接本、联本、出国读本”多元化人才发展立交桥,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优质高职院校。可见,这些“特高”高职院校虽未明确将本校的职业教育实践与“苏派职教”联系起来,但在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融合性、特色性等方面,与“苏派职教”理论有着内在一致性,也可纳入“苏派职教”的教育实践之中加以研究。

(三)扩大“苏派职教”理论的价值与影响力

江苏“特高”高职院校作为职教高峰,是江苏职教成效与水平的体现,但还不是江苏职教的全部,从总量来看,仅占江苏90所高职院校的五分之一强,江苏职业教育领域还有248所中等职业学校、40所技工学校以及若干社会及企业培训机构共同组成江苏职业教育体系,“苏派职教”理论在这些院校与组织教育活动实践中得以践行与弘扬,既是江苏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的需要,也是“苏派职教”理论探索与实践的需要。有的学校已经在这些方面作了深入的探索,如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遵循教育家叶圣陶“顺进化之理,应未来之需”的教育理念,依据“为产业办教育”的办学宗旨,实现专业链与地区产业链之间的铆合,打造“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建设“省内示范、国内唯一、具备国际化办学能力的服务外包第一校”。江苏海门中等专业学校秉承近代教育家张謇“父实业、母教育”的教育救国方略,以“职教富民、服务地方”为宗旨,形成了“中高职贯通,职前职后教育并举,实时远程教育互补”的办学格局,2013年由海门市委市政府挂牌“张謇职业技术学校”,是全国唯一以张謇命名的学校。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秉承陶行知“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把学校办成“景点”,把教室办成“超市”,把实训室办成“酒店”[4],以“专注现代服务业,培养国际化人才”为定位,实施“创新化、国际化、信息化、立体化、人文化”发展战略,体现了学校“幸福育人”的价值追求。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秉承著名实业家范旭东“爱国、科学、实业”精神,弘扬著名化学家侯德榜“追到底”的技术创新精神,坚持“政行校企合作共赢,产学研用结合共进”的开放办学方针,率先建设了省级大学科技园、创业园、“众创空间”与国家级“双实双业”基地,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平台,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高职院校。“苏派职教”理论在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中的传播,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底蕴与内涵,也有助于职业学校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苏派职教江苏
江苏苏派教育集团 徐波
数读江苏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江苏职教助力国家扶贫攻坚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坚持立德树人促进校企合作
———“苏派职教大讲堂”活动掠影
江苏
芳华正茂 杏坛春来
——第13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中学组)分区赛掠影
苏派校长的文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