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

2019-01-31芳,雷

职教通讯 2019年12期
关键词:理论课预设中华

张 艳 芳,雷 世 平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124)

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理应承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然而,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时代命题,高职院校却一直苦于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究竟该如何确立功能定位,把握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效果,成为每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政治抑或育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功能的思考

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固有属性。[1]在阶级社会中,每个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归根截底都是反映该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诉求,为实现其阶级统治提供合法论证,为普及其统治思想提供合理解说。因此,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政治性也是其特有的功能属性。我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然服务于“政治”目地,是思想理论的武装工具,具有工具属性功能。体现为其教学内容是关乎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政治目的和战略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教学价值取向是追求统一思想,强调个人经济利益服从社会政治利益;其教学主旨是用马列主义思想培养、塑造青年学生,为维护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统治奠定思想基础。实践中,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守为政治服务的价值目标,应着重避免以下三种误区:一是“概念说唱主义”,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对课程中的重难点内容,如“坚持毛泽东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政治词汇仅简单机械重复却缺乏准确的政治话语阐释,更无力做出精辟的观点论证剖析,导致学生熟悉政治概念的惯性表达却缺少内在思考,缺乏政治理论运用能力。二是“立场虚无主义”,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迎合学生所谓的兴趣,无原则、无底线的妥协,用新奇性、现实性的话题替代晦涩难懂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主义理论。对重大政治原则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缺乏旗帜鲜明的政治立场,导致学生在重大理论问题上是非不分,界限不明。三是“片面功利主义”,即市场经济背景下,习惯于用市场思维和标准来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功能与价值,功利地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于扩大就业,解决社会问题并无直接作用,淡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意义。

传统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固守政治性功能,难免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非要淡化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政治功能,而是要以人文的“温度”化解政治的“硬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单一政治功能向全面育人功能的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2]不仅契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体系,而且能有效消弭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给学生的呆板、生硬、冷漠的固有印象,将更有助于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追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会在下列方面彰显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首先,在教学理念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凸显了普遍联系的生态伦理和辨证统一的处事智慧,为学生脱离片面实用主义的窠臼,追求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在教学过程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因材施教”的差别教学、“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凸显了教师对“长善救失”的不懈追求,对“人人皆可为尧舜”的乐观坚守,也因此为学生创造了个性化的发展可能。最后,在教学内容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强调“公而忘私”的奉献情怀、“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更是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一体理念诠释个人发展与国家富强的依存关系,从而化解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个人服从集体”的逻辑尴尬,也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内容的教学奠定了逻辑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将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观体验;将更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理性选择。由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功能也将实现由单一政治功能向全面育人功能的转向。

二、预设抑或生成: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3]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归根结底就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工作。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有意识、有思想的个体,所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会事先预设特定的内容。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内容的预设更体现出计划性,不可改变。[4]传统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遵循这种预设性思维,集中表现为教学中对既有规律和现成文本的依从和执行。在预设思维指引下,教师的教学过程异化成为按照既有的思维范式、情节设置演绎的情景剧,其中,教师既以“导演”的身份控制着剧情的发展,又以“主演”的身份掌握着话语权。这种预设的教学对教师而言,教学处于静态的封闭环境,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忽视了现代社会价值多元与意识冲突的事实;对学生而言,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灌输的是经过筛选的有限信息,删减了艰涩的理论探索和耗时的实践试错。预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固然能用流畅的知识呈现,正统的思维范式提高教学效率,但另一方面却压缩了教师人性关怀与平等对话的空间,剥夺了学生自由探索和理性思考的可能,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及完美人性的养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造了更广阔的时空语境,以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思想碰撞在教学过程中将凸显无余。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预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传统文化主张的“学思并重”的教学理念、“不愤不启”的教学方法等也冲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预设教学的实施基础。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应再固守预设教学的单一授课形式,而应转向更多关注生成教学。生成教学是在生成性思维视域下所进行的教学模式。[5]即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组合,教学方法的调整,教学策略的优化都是在动态中生成,每次教学过程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生成教学重视师生与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正视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关注师生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化思考的人文尊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由预设教学向生成教学转变的过程中应理清以下三点:(1)预设具有存在合理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对完全控制性的预设教学,但并非认为教学“预设”就意味着教学设计陈旧,教学效果差劲,也并不主张完全抛弃预设。相反,由于教学目标只能是预先设定而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预设将会一直存在。这种教学预设具有相对静态的属性但并非绝对静止的、不变的,而是在“立德树人”目标下,解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发展的教学预设。(2)生成凸显过程创造性。生成教学要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更要求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思维信息快速捕捉、准确筛选、高效重组。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的筛选是重要的一环。教师按照是否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标准进行筛选后,对有价值的要纳入教学生成,对价值不大的要及时排除,保证教学回归有效轨道。(3)预设与生成应该相得益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满堂的预设或完全的生成都是不现实的。正如学者所言:“有效教学既是预设的,又是动态生成的,是充分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即两者是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6]事实上,只有在理性预设的基础上,才有优质的生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相对静态的预设始终会和动态的生成相融通,也只有将理性的预设和灵动的生成相结合,才会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三、“水课”抑或“金课”: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思考

“水课”现象在当下高职院校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尤其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更为严重。虽然学界对于“水课”并没有准确的定义,但学生一般会将具有重复性内容的课程、任课教师授课不专业、考核方式过于简单的课程视为“水课。”[7]思想政治理论课“水课”现象严重,与课程内容的特殊性,授课对象的重视度及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分不开的。

首先,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授内容难免涉及晦涩深奥的理论且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学生运用一知半解的知识所学往往不能客观辨证的分析解决社会实践问题。反而容易对教学内容的真理性产生疑惑,进而滋生逆反心理。其次,高职学生在学习中普遍遵循实用主义价值取向。由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多为中学政治、历史及品德课的升级,学生的获得感不强。因此,多数高职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价值观养成、人格塑造、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往往容易陷入重视专业课程,轻视思政课程的误区。最后,授课教师自身的教学态度也有待改进。当前,部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倾向。追逐科研带来的巨大收益而对教学敷衍了事;又或者部分高职思政教师为了获得较高的学生评教分数,“媚俗”的迎合学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用简单的针砭时政替代艰涩的理论分析,用崇洋媚外的现状描述替代对国内具体现实问题的分析思考,用通识教育知识取代政治理论教学的主体内容,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话好说,课好听,分好拿”的“水课”重灾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水课”现象,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规范实施,制约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非要向已经贴有“水课”标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注水”,而是要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去水”,进而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金课”课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学者归纳高职院校的“金课”要体现“能工作、体系化”的特征。[8]即课程应用性强,能体现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系统化好,能发挥相互衔接的整体效益。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金课,在内容选择上应该注意以下两点问题:(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金课,应该是立足于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训练有机融合,围绕提升综合职业能力构建课程内容。因此,选择既能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又能体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契合点”显得尤为重要。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的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的思想”“‘和’文化渊源与和谐社会”“‘大同社会’的理想与命运共同体的倡导”“‘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传统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与民族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传统美德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与报国强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古人‘以德为先,德艺双修’的匠人情怀与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先哲‘修身为本、知行合一”的修身要求与注重实践的个人品德养成教育”、“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借助这些契合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得以传承弘扬,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因为有了文化资源的支撑而更具人文魅力,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2)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金课,应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在修订课程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各分立课程的衔接,整体优化各课程资源;要合理设计各课程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内容,兼顾课程各章节内容的配合,进而形成系统优势。同时,也应避免融入内容的泛化和课程主旨的偏离。即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内容并非不加取舍的全部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反,优秀传统文化中外延性的、边缘化的内容不应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体内容的冲击。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传统文化中“明德修身”的要求是融入的逻辑主线;“中国精神”的传承是融入的逻辑重点;“家国情怀”的彰显是融入的逻辑归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要就围绕上述三大关键词形成紧密联系的内容体系。其中,“明德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家国情怀”是国家层面的期许;而“中国精神”则是激励个人“明德修身”从而践行“家国情怀”的精神支撑。

四、接收抑或接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思考

自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施“05方案”以来,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的是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一体两面的建设机制,即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基本上是由同一支队伍承担的,二者是一体两面、同步推进的关系。这也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更偏向学术性、学科性。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因此逐渐固化为接受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亦被简化为“传递知识—接收知识”。这种接受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递却忽视了学生情感的认同,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教学过程缺少因材施教。思想政治理论课囿于学科范式的思维和大班课教学的现实,满足于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实行程序化教学。学生如同流水线上的产品,其自主性、创造性、能动性都被忽视。(2)教学方法过于强调说教,将理论上正确的知识通过单向灌输的形式机械地传授给学生,没有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也很少给学生实践验证的机会。(3)考核设计仍为应试思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虽然在形式上有一些创新,但仍未脱离应试思维的窠臼。考核标准仍然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为主,陷入了认为让学生掌握知识就能自觉改变行为的误区。事实上,学生听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接收了相关基础理论并不等于接受了相关理论,学生仍需要经历从理论的“知”到内心的“信”的心路历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旨在弱化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接收式教学的影响,促成学生实现从知识接收到观念接受的转变,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促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1)从理论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价值支撑,有利于学生以文化为载体,全面把握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若干重要热点、重点问题都可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价值资源。例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源于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的解读;邓小平理论中确立的现代化建设初级目标即“小康社会”,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民亦劳止,汔于小康”的向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无论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都可以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价值源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对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和现代意义加以阐释和创新能更好地帮助高职学生将接受的知识内化为接受的观念,外化为自觉的行动。(2)从实践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伦理价值、思维方式、德行规范,既有传承性又有现实性,它全方位地影响着中华儿女,包括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宗旨是为了“立德树人”,高职学生无论是德行的培养还是信仰的确立都离不开对自身所处文化传统的高度自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能也必须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时空背景中,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范式、话语方式传递相关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才能保证学生实现良性接受。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情感化历史内容作支撑,又有几千年来人们潜意识的代际传承作基础。因此,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更容易引起高职学生的“共鸣”,也更容易引发高职学生的自觉意识。高职学生在接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时,心中的好恶与自身的理解是相贯通的,遵循的行为指引也是与自身的价值判断相统一的,自然也更容易实现由接收向接受的转化。(3)从方法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教化思想及方法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有益的方法论启迪,促成学生更好的将知识接收转化为信仰接受。例如:儒家传统文化讲究“为仁由己”,认为道德修养的养成是出于主体的道德自觉而非外在的强制。这种通过培养主体内生性的道德修养自觉来提升主体道德水平的向善路径,正是学生让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最佳方法;中华传统文化认为道德主体的最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主张将主体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与对社会的责任担当联系起来,契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培养学生完善自身更要兼具时代责任担当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奠定了逻辑基础;传统文化主张“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方法,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要求,还能通过对教师“言传身教”的要求,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进而促成了学生对接收知识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理论课预设中华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我国退休法律制度的预设前提及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