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院校传承地域传统文化路径探颐
——以常州传统建筑为载体

2019-01-31陈国锋

职教通讯 2019年12期
关键词:常州院校高职

陈国锋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中央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艺术体育、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等教育环节,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继续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领域,为构建中华传统优化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打下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文化自信是更深厚、更基础、更广泛的自信”,“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1]对此,高职院校应围绕文化自信的发展要求,在具体的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渗透和融合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院校传承地域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增强文化自信对高职院校地域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新要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为中西方文化的传播和碰撞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也难免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国家明确提出“增强文化自信”,不仅是对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警醒,也是对新时期高职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要求。高职院校作为专业型、技能型高端人才培养的基地,本身也同时承担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文化素质的重任,而当前高职的传统文化教育大多夹杂于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甚至有的高职院校只强调专业技能教育而忽视传统文化教育,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非常不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更加谈不上增强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因此,非常有必要重视高职传统文化教育,关注高职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渗透,以便适应新时代国家、社会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二)高职院校传承地域传统文化对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新需求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其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并以艺术、建筑、政治、社会伦理、民俗、风尚等为载体,进行传承与发展。[2]一方面,在地方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融入地方传统文化,有利于强化传统文化理论研究。当前众多交叉学科基于传统文化视角展开关联性分析,而中国传统文化又包含了全国各地方的地域文化总和,以常州传统建筑为载体开展个案研究,将会奠定传统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为不同的文化形态,如中华民族的风俗、文明、精神等,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者可以地方文化为突破口,系统研究中国地方传统文化的演化过程,并结合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发掘传统文化对高职院校所起到的育人价值和经济价值。由此可见,将高职院校教育与传统文化理论联系起来,会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带来新契机。另一方面,促进传统文化与高职教育的融合也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将地方传统文化引入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既发挥了地方传统文化的区域优势,又丰富了高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树立地方文化自信是培育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基础,增强地方传统文化自信也是强化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通过加强高职学生对本地传统文化的理解、认识,必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认同感。

经济建设是文化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充分整合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而传统文化资源的设计、开发及应用又能够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发展,甚至会使得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产业融合,积极参与地方文化产业建设,全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升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打造高职院校传统文化平台,有利于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持续输入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同时,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入学率在近些年不断攀升,职业院校学生在高等教育学生群体中占比达到一半以上,而这些职业院校学生常常因高考分数偏低被冠以“学习能力不足”的标签,对自身也表现的非常不自信,高职院校若不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解,这种不自信的态度将会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全面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更加全面客观的看待自己,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为将来的创业就业提供思想保障,“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以传统文化引领职业道德建设,为学生今后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

二、当前高职院校传承地域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基于多年的高职教育教学经验,结合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分析,本研究发现当前地方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很不理想,学生的文化素养也相对较低,还出现了很多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高职院校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我国职业教育更重视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且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也促使高职教育日趋功利化、现实化,导致很多高职院校重实践轻理论、重技能轻文化,虽然短期内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但并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高职院校发展初期奉行技艺教育、应用教育、工具主义,大幅度削减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文化素质教育割裂开来,导致很多学生只专注于个人技能水平的提升,忽视人文素养培育,最终出现了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养不高的情况。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教学体系趋于成熟,高职人文教育也渐渐被纳入专业教学之中,但总体来看,高职院校普遍还是存在对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的状况,难以有效发挥人文教育的德育、美育、智育功能。传统文化既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包含了历史各时期优秀的思想理念,高职院校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必将难以提高学生对传统理论、技艺、民俗等的认识,更加难以培养出复合型的人才。

(二)高职学生轻视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

一般情况下,高职教育侧重设置实训课程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与未来职业岗位相匹配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学生也希望通过实际操作增加直观的学习体验,这种客观实践性的教育模式赋予了高职学生较强的理性特征,使得学生对抽象化的传统文化教育认识不足,看轻传统文化对自身思想、精神的积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注重帮助学生主动感受地方文化内涵,增加传统文化的实践体验活动。虽然说工具性、人文性的学习方式存在冲突,但正是这种相互交融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高职学生基于实习实训锻炼专业技能,基于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综合人文素养。当前,高职学生还比较难以快速将工具性的学习方式转换为人文性的学习方式,难以充分有效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难以在自身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整合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培育自身的文化素养。而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毕业即面临就业创业问题,如果想要今后在具体的企业岗位上获得长远的发展,那么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综合人文素养也就显得尤为关键了,传统文化教育则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高职教师弱化传统文化的教学效用

高职院校通常会将课程设置、教材设计的重点放在专业教学上,大部分地方高职院校开设的人文科学相关课程相对较少,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也仅仅包括社交礼仪、艺术课、国学等,并未根据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课堂教学需求、社会实践体验等科学设计人文教育课程,甚至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文课程考核方式局限于论文报告、心得体会,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综合评价。具体到各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有的学校人文类必修课会渗透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而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只将传统文化课程划归为选修课,在人文科学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往往被简单的一笔带过,弱化了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而且,高职院校并未对传统文化选修课制定合理的选修规范与课程结构,很多学生在选择课程时更多考虑的是课程考核难易程度与学分占比,这也导致传统文化选修课常被学生排除在外。此外,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缺乏标准、规范的教材,部分院校的自编教材只限于国学经典导读,急需创新探索理论与实践并重、品德与能力并重的职业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教师对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采用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也偏重于知识讲授,且为了保障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并未结合学生情况、学校情况筛选、改造具体的教学内容,使得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常常表现为“被动填鸭”,“课堂教学方法流于形式化,过分关注形式化的教育内容,以‘你说我听、你考我背’为教育实现的目的,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理解不清”。[4]这都很难增强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另外,由于高职教师并未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当中,专业课教师自身也缺乏一定的人文素养和传统文化知识,自然也就难以实现传统文化的教学渗透。

三、以常州传统建筑为载体创新高职院校传承地域传统文化的模式探析

针对当前地方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常州传统建筑为载体,基于文化自信视域创新提出地方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一)基于常州传统建筑重构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传统建筑作为常州地方文化的载体之一,常州传统建筑的结构、布局、形态都蕴含着地方文化的内涵,也浓缩了地方文化的精华。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既要包含宏观性的民族文化,亦要包含微观性的地方文化,将常州传统建筑纳入地方高职传统文化课程之中必将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由于高职生源多来自本地,其文化基因之中已被埋下了地方文化的种子,学生会更有兴趣接触与常州地方文化相关的内容,这也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首先,重塑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建设“常州传统建筑文化”公共基础课程,确定常州传统建筑文化课程的目标要求,确立学生文化素养、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等教育目标,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培育的针对性、地方性,丰富高职学生传统文化公选课,将“常州传统建筑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四书五经”等课程纳入高职院校公共课程体系。此外,我们也应该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传统文化类公选课的隐性课程。传统文化隐性课程并未固定类型,其效果也是潜移默化的,高职院校可结合本校办学特点设置传统文化类公选课的隐性课程,包括比赛、活动课程、讲座、社团课程等形式。常州地方高职院校应该围绕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科学设计“常州古建筑展示”活动、“常州传统建筑文化征文”比赛等,还应鼓励各专业教师指导组建与常州传统建筑文化相关的社团,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课上课下联通,以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诚然,高职院校也可依托已建的校企合作基地延伸传统文化课堂的教学内容,促进传统文化向产业成果转化。

其次,融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专业课程,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还能够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思路。常州地方高职院校可利用常州传统建筑丰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利用常州传统建筑文化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常州传统建筑文化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让常州传统建筑文化从地方高职院校走向社会,进一步传播和推广常州传统建筑在新时代的最新价值,以经济社会效益驱动学生增强对常州传统建筑文化的内心认同,解决当前高职学生普遍缺乏文化自信的问题。此外,各个学科高职教师也应注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知识,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通过对常州传统建筑开展实践考察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本地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指导学生感知常州传统建筑的内涵,举一反三,比如通过常州传统建筑明确吴文化的韵味等,再从吴文化拓展至中华民族文化,从而帮助高职学生建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

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方面,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类型多样、博大精深,要全面学习、深入钻研难度较大,且因为高职院校侧重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能够给予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教学时间与资源都十分有限,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课程建设过程中应精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核心课程,对接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关联课程,并为学生适当安排一些自学共享课程。例如,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为基础,对接代表常州地方特色文化的“常州传统建筑文化”课程,以常州传统建筑为载体让学生渐渐感知其中所包含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等,实现课程内容的多方联动,保证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更有所长、更有所重,避免课程重复建设而浪费资源,也可以基于常州传统建筑文化拓展知识建设高职院校网络共享课程,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二)依托常州建筑文化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6]地方特色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区域性代表,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最直接的素材,邻近的地方特色文化相比于抽象的传统文化理论,更易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同。校园文化建设引入地方特色文化为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创造了条件,具体而言,依托常州传统建筑文化建设地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地方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通过校园物质载体展示宣传常州传统建筑文化。一是设立专门的常州传统建筑文化室。高职院校若已经完成了文化室建设,可将其纳入如校园文化对外交流计划之中,将常州传统建设文化室打造成开放性质的文化室。二是建设常州传统建筑文化校园走廊。在学校教学大楼走廊选择一些楼层通道,将常州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文化特征等知识,通过各类物质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将具有常州传统建筑特征的图画、浮雕设置于教学楼等重要通道。三是在校园文化宣传栏中为常州传统建筑设置固定版面,定期发布与常州传统建筑相关的科普知识,让校园师生了解常州地区的建筑文化。让常州传统建筑通过文化室、文化走廊、文化宣传栏等载体进入学生视野,为学生形成本地特色文化感性认识打下基础,也为基于常州传统建筑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提供了物质载体。

2.地方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相比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常州传统建筑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更具有生动性、多样性。一是开展与常州传统建筑相关的文化文体类活动,通过文化主题竞赛、专业课研究汇报、节日晚会等形式将常州传统建筑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二是举办常州传统建筑文化学术交流沙龙。常州传统建筑文化融入不应仅停留于知识普及阶段,高职院校应组织学校师生开展常州传统建筑文化方向的理论研究,体系化的理论研究可以为常州传统建筑文化新发展提供学术支撑。三是开辟校刊、校报的常州传统建筑文化版面。通过校刊、校报及时更新常州传统建筑文化研究动态与实践活动状况。

3.地方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常州地区建筑文化应积极融入地方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之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设立常州传统建筑研究专项经费制度。常州传统建筑课程、物质、活动等都离不开稳定的经费来源。因此,高职院校应设定合理的经费制度,从而保障传统文化教育走向常规化。二是推进传统文化课程制度改革。从当前常州地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基础课程来看,理论课程建设应更重视本地常州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发展、历史渊源、建筑基础理论等内容,促进常州传统建筑文化相关课程的规范化发展。高职院校传统文化实践教育方面应拓展校外空间,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机会,让学生全方位的体验常州传统建筑文化。三是完善传统文化课程用人制度。常州传统建筑文化课程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文化素养对教学效果起到关键影响,但短期内提升高职各专业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存在较大困难,因此高职院校可聘请本地建筑专家到校内开展主题讲座,同时组织校内教师进行校外培训,引进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优秀教师,打造专业的传统文化课程师资队伍,为本校学生传播更加全面的传统文化知识提供人力支持。此外,高职教师需自觉学习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了解学校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搜集有关常州传统建筑的文化资源素材,借助常州传统建筑这一载体,积极学习其中包含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等,带动更多学生重视传承、创新传统文化。

(三)建设文化研究中心促进常州传统建筑文化发展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文化传播,但地方文化在传播媒介中逐渐被边缘化与异化。高职院校文化研究中心的创立将为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提供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的新平台。常州传统建筑文化研究机构设立后应积极吸纳高职学生,让其直接参与常州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过程,进一步扩大常州传统建筑文化的受众群体数量。学校文化研究中心应结合地方优势文化资源,以“互联网+”模式创新常州地方传统文化的推广方式,贴近学生网络社交平台进行文化普及,拓展传统文化网络分析路径,通过定期开展学生文化竞赛让高职学生收获更多成就感。同时,高职院校可开通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促进线上线下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无论是在场的实践体验还是非在场的实践感悟,这都需要教育从课堂上走出去,回到事件发生的初始地或者理论产生的根源地。[6]高职院校应基于育人理念为学生提供亲自体验地方特色文化的实践机会,这更能直接提升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常州地方高职院校以常州传统建筑为载体开展校外文化体验活动,如开展参观文化文物馆、组织学生文化研究小组等活动。同一文化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应开展常态化校际文化交流的活动,跨校实现师生文化研究成果的共享,学生渐渐走出校园传统文化育人氛围,超越被教育者视野去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将文化认同逐渐转化为学生个体意识。

常州传统建筑是被展示的常州文化,建筑作为“可参观性”的文化经济,作为旅游资源的地方特色建筑可为其带来人流、物流,优化组合地方环境、交通、资源,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常州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2017年常州市实现旅游收入936亿元,其多年旅游收入进入江苏省第一方阵。常州地方高职院校可设立常州传统建筑文化研究中心,开展相应的文化研究活动,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资源,促进常州传统建筑文化向地方文化产业生产力转化,实现地方文化的共享发展。高职院校办学更强调为地方区域经济培育高级技术型人才,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可解决以往专业设置同质化的固有问题,校园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的融合一定程度上缩减毕业生岗位群的适应时间。常州地方高职院校应认识到常州传统建筑文化所具有的产业优势,开发常州传统建筑文化相关的旅游专业项目,“相关的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可以组成团队,以项目研发形式来不断拓宽适合当今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的网络教育平台”。[7]高职院校可以借鉴江西陶瓷旅游产品开发的经验,引导工业设计专业开发核心技能,鼓励学生在校研发常州传统建筑文化旅游产品;高职院校应重点关注常州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对接与常州地方文化相关的行业、企业,提升文化研究中心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与经济价值;高职院校积极与地方文化企业开展的合作,实现校企在文化交流、师生培训、文化基地建设等方面的融合与共享。

猜你喜欢

常州院校高职
常州的早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常州梳篦